2016年8月8-10日,第二屆“中芬基礎教育高峰論壇”在芬蘭坦佩雷隆重舉行,中芬教育專家深入交流、互學互鑒,比較雙方的課程改革,探索如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角。芬蘭基礎教育享譽世界,芬蘭學生和中國學生在PISA測試中均名列前茅,兩國的教育合作前景遠大。在中國提倡素質教育的中小學課程改革進入關鍵階段之際,芬蘭中小學今年也迎來以“提升學生適應當代社會能力為宗旨”的新課改。
芬蘭的新大綱進一步強調了學習者的主體地位,重點不再是傳授哪些知識,而是幫助孩子培養自我學習、適應環境的能力。中國專家認為,中芬兩國的基礎教育發展方向是一致的,都強調“優質”和“均衡”,但是兩國國情不同,實現目標的路徑也不相同。長期以來,中國借鑒芬蘭等國的經驗,不斷推進中小學課程改革,但中國的基礎教育仍在“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間搖擺,推行課程改革的難度要比芬蘭大得多。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關鍵點是評價體系,目前高考改革已經開始進行試點,這個過程要循序漸進。相比之下,中國中小學學生評價體系改革力度更大一些,一些學校已經取消了傳統的分數考試,代之以等級化評價,不僅考察學生的學業水平,還要考察學生溝通協調、抗挫折、實踐創新、主動適應社會的綜合能力,考察學生在生活中是否有良好的行為準則。
(中國駐歐盟使團教育文化處陳攻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