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垠
電視購物仍是朝陽產業
中國電視購物產業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高潮到低谷,又重新繁榮起來的過程。發展之初,電視購物產業規模急劇擴大,但是由于虛假宣傳、暴利運營,加之缺乏監管,電視購物公信力逐漸下降。不少人在有過前車之鑒后,對電視購物的信心急劇下降。相關調查顯示,49.32%的消費者看到電視購物就換臺,認為電視購物可信度較高的觀眾僅占17.65%,從而使中國電視購物市場急劇萎縮。1999年,企業數量從原有的1000多家銳減到300家左右。
近年來,電視購物低谷過后又有了起色。上海文廣、湖南廣電傳媒、CCTV相繼開辟專業購物頻道,各電視臺也競相開辦新型的電視購物頻道,如快樂購物、愛家購物、開心購物、歡騰購物等帶有數字付費電視概念的新興購物頻道。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電視購物行業商業模式與投資風險分析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電視購物市場規模達到455億元,從事電視購物的運營商近150家;2012年電視購物市場規模達到578.3億元,同比增長27.10%;2013年的市場規模達到683.5億元、2014年的市場規模達到795.8億元。
由此可見,電視購物絕不是曇花一現,而是在“革命”的征途中走了一個大大的拐點,隨后已然走上東山再起的康莊大道,因此必須把其作為朝陽產業予以重視。
電視購物的營銷優勢
那么,電視購物較之實體購物和網絡購物,具有什么優勢?又是什么讓它在商界林立的戰國時代得以獨善其身呢?這還得從消費心理學說起……
相信在炎炎夏日來臨之際,很多家庭都想購置一款舒適的空調扇,既環保節約,又能享受自然地涼爽,于是某品牌的空調扇電視購物節目閃亮登場……
第一步,手段豐富的產品展示吸引消費者眼球。節目在展示商品方面運用了豐富的表現手法。有商品展示區的商品展示,有現場模特場景演示,有錄制好的在家庭實際使用的場景演示,選擇了臥室、客廳等產品的典型使用空間。尤其是男女兩位模特在家庭背景下的演繹給予觀眾生動形象的體驗,使受眾在觀看的同時聯想到“如果這款商品在我家用的時候也會有這么舒適的感覺”。在這一點上,電視購物充分利用了它的視聽優勢加強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第二步,對好品牌、高品質的強調,開啟消費者的“從眾心理”。主持人拿出一個空調扇排名榜,該品牌赫然列于榜首,從而強調其品牌優勢。主持人又介紹說,該品牌擁有30年的專業經驗,如今全國6億人都在吹它們的風。由此可見,主持人對品牌與品質的強調是促成消費者“從眾”的首因。
第三步,多樣化的營銷手段提升消費者的“從眾心理”。在美國,酒吧侍者經常在晚上營業時預先在小費盤里放上幾張1美元的紙幣,這無形中給顧客一種暗示,即這里付小費用紙幣,而非硬幣,大家也就會自然地跟著做。在電視購物節目中,每隔一段時間跳出“備貨xx組,已售出xx組”的字樣,引發觀眾的緊迫感。這種心理一是害怕商品被賣完,另外利用消費者的從眾心理,看到這么多人都買了,自己也萌生買下來的念頭,促使其下購買決策。
可以說,電視購物節目較之其他的購物方式,其感染力更強,運用的心理學原理更多。除了“從眾心理”,電視購物還抓住消費者的“面子心理”,把自己的商品吹噓成身份的象征,讓人感覺買了品位就提高了;當然還要請幾個“專家”來滿足消費者的推崇權威心理,其實或許只是一盒客飯標準的臨時演員;愛占便宜心理,則是加入降價因素,讓人覺得購買時獲得優惠,“我又賺了”;害怕后悔心理則是加入包換包退的承諾,讓人感覺放心,最終完成對觀眾的“洗腦”。
這些年,隨著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各大電商平臺購物優惠便捷、產品質量有保證再加上售后服務有保障,越來越多的城市人以及年輕人選擇網上購物,但仍有些欠發達地區以及一些老年群體少“觸電”購物,于是電視購物將目標轉向中國更廣闊的二三線城市和農村地區,瞄準了老年群體。這些電視購物廣告有的以欄目形式“隱晦”宣傳產品,過程還有“主持人”推波助瀾;有的打著“不要錢”、“免費送”旗號進行商業欺詐吸引觀眾;又或者用“御用”、“百年家傳秘方”、“治病除根、杜絕復發”等違規醫藥廣告吸引老年群體,正是利用了老年群體以上的典型心理,從而上演了一場電視購物版的廣場舞和理財P2P狂歡。
電視購物打的是“心理戰”
利用心理學來給觀眾緊迫感。因為電視購物時間有限,需要在有限時間內給客戶一種現在不買馬上就沒了的錯覺。前幾年非常火的八箭八心的某品牌手表,主持人口吐蓮花,反復重復一句話,并且大聲嘶吼出來。這個廣告讓人印象深刻,很適合受眾反復聆聽的特點。
一些電視廣告的主持人為了加深客戶印象,對產品優點無限放大,缺點則閉口不提。無怪乎和電視購物一樣,某寶上的買家秀和賣家秀形成天壤之別,已經可以作為微信朋友圈中的搞笑圖片使用,想來這和營銷策略、產品包裝也是緊密相關的。
臺灣“購物專家”禹安曾把電視購物比喻為“賣心理”。她說道:“電視購物就像我們常說的,有‘起承轉合’,我一般在最開始會讓大家覺得‘在生活中有這方面需求’,然后告訴他們‘這個東西能滿足你們的需求’,再來讓觀眾知道和我買東西能獲得怎樣的‘利多’,比如可以分期付款或是其他加碼,最后就說‘數量有限’。兩個人在臺上,一個是我,另一個是商家代表。商家代表一般是站在賣者的角度做介紹,而我是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向商家提問。”
禹安表示,她曾經推銷一種床,內容是說床墊由某種特殊材質構成,雞蛋摔下去也不會碎。現場做實驗,結果蛋卻碎了,于是她趕緊扔到旁邊,繼續介紹。電視購物節目的特殊性,就是需要主持人在觀眾遙控器切過來的瞬間抓住他們的目光。上一秒的觀眾已經流失掉了,但有很多觀眾是剛轉臺過來,電視購物就是要抓住這種爭分奪秒的心理。
對于電視購物而言,實際上就是通過熒屏的一場心理戰,從深層次掌握消費者的動機,并開展連篇累牘的“地毯式轟炸”。就像人們經常說的,我不是要買電鉆,而是要買那個“洞眼”;我不是要買汽車,而是要買速度,地位,野心,權力,欲望;我不是要買化妝品,而是要買“美”,買自信,買回頭率,甚至買愛情。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文藝青遇見了心儀的女子,于是笑語:我想和你一起起床,得到的自然是抱得美人歸。為什么?因為,文藝青年洞察到的是女人天性的浪漫傾向。這就是心理戰。
理性消費“防身術”
對于消費者而言,要走出電視購物的心理霧霾,回歸到理性消費的軌道上,也是需要一些心理知識的。
理性的消費就是盡量將商品使用價值與個人預期重合的基礎上,將使用體驗作為唯一考慮標準的消費心理模式。有這樣一種現象:夏天的時令水果如果某天突然以低于平常的價格銷售,很多人會選擇多買一點。那么這種行為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這個現象本質上來說是不正常的。因為大部分水果,尤其是夏天的時令水果,作為食物,不論口感還是營養價值,它的保鮮期是非常短的,而提前購買一批時令水果“囤貨”的行為,作為消費來說是不理性的。
理性的消費者其實不會過多考慮價格因素,因為他購買商品的時候,只會考慮商品與自身需求的契合度,在契合度相同的商品中比較質量、售后等等,最后才會比較價格。比如,一個正常、理性的消費者買食品,他一定是先考慮自己想吃什么,然后是吃多少,根據這個標準去尋找,然后比較廠商等指標,看看食品中有沒有添加劑等等,最后,都滿意了才會選擇便宜的那個。
小貼士
消費者在進行電視購物時該注意些什么?專家來支招:
1.在購物前明確自己的目標和夢想,其次才是虛榮心和自我享受所需要的現金和信用卡。
2.十秒鐘,再考慮一下:無論何時當你有怎樣的購買沖動,數到十然后再考慮一下你是否購買。想想你生活中的更大目標,問問你自己這次購買是否真的契合它。
3.與節儉的人在一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你有很多朋友,看看哪些人常常使你處于花錢的環境 ,哪些人更喜歡那些不需要花費很多的活動。
4.記錄你的開支:每周或每月,看看你花掉的每一分錢,數數哪些是不必要的。你可能會為花出的冤枉錢嘆息不已,那下一次當你準備花錢的時候在心中想想這個數字,想想如果這些錢用來投資會怎么樣。
5.我現在真的需要這個東西嗎:打算買一臺平板電視?為什么?你現在的電視機有什么問題嗎?你確實有必要花費數千元僅僅為了你的電視機更薄?無論何時你評估一下,購買的欲望可能就消失了。
6.建立一個“等待期”:在看完上面幾點后如果你仍然準備買,那么在買之前等待一段時間。在做出購買決定之前給你自己24小時。關上電視,睡一覺。如果第二天你仍然認為這次購買是值得的,那么就去買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