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玉貴
臺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退休教師,上海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生。
我對語文教學大概是這樣一個想法,我相信數學、英語、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也是相通的—教師應該以符合學生學習歷程的方式來教學。我們必須做到,而不是說到:以生為本;我們必須做到:教是為了學服務。教育信念不只是拿來信的,教育信念是用來指導行為的。如果我們沒有回到課堂,回到自己班級的田野去耕作,我們從專家、從別的老師那里得到的滋養,都無法成為作物的養分。
小學老師是務實的系統思考的問題解決者
什么叫作“小學老師”?總結我30 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不管教哪一個學科,小學老師都是務實的系統思考的問題解決者。我們沒有辦法把問題拋給校長,拋給專家,因為校長和專家也不知道我們自己的班都是什么樣子,各有怎么樣的學生。所以老師在教室能做的就是解決問題。生源、家長、制度、上級要求的確都是難解的現實,抱怨只會讓我們把問題往外推。而抱怨久了,無形中會成為可以不必有所作為的借口。
每上完一節課我們常會問全班學生:“這一課上完了,你們學會了嗎?”此時,你會發現一片靜默;又或許我們的學生會行禮如儀地回答我們“學會了。”可這是真的嗎?教師培訓也是一樣的,專家做完演講,問老師們“有沒有問題”,數千教師,靜默如常。這說明什么?說明我們并沒有以符合學習歷程的方法來教。如果我們真的以貼近學習歷程的方式教學,學生各式各樣的問題,都會在學習歷程中自然跑出來,流淌出來,學生會面臨各式各樣的挑戰。在我們當老師的問學生“這一課上完了,你們學會了嗎?”之前,必須先內省“這一課教完了,我把學生教會了嗎?”
語文,不能只靠一張嘴
“學習金字塔”理論說明,如果我們采用聽講的方式,老師所欲傳授的,學生只能保留5%。我們必須反過來解讀。也就是說,教師95%的講,尤其是從頭到尾都在講的講是無效、不曾產生作用的。因為學習本身是一個復雜的認知歷程,而眾多的知識都是曲折探究的結果。如果老師在課堂上一直說知識,一再講知識,這就意味,我們一直在采用省略理解與認知歷程的方式教學。
特別需要提醒的是:語文的學習更是如此!語文哪里是文科啊,語文是所有學科的母科,語文是工具中的工具,所以語文不是只靠背就可以完成的,不是僅靠記憶就可以完成的。當我們的小孩在測驗紙上得到了滿分時,我們切莫以為教學任務已經完成,也決不要認為學生擁有了帶得走的語文能力。
語文,只有用了才知道懂到什么程度
唯有學生運用所知,能力才能增長,學生在用的情境下,才更能理解剛剛所讀、所知、所懂的究竟是什么,將來能遷移到什么情境中去運用。學生會的、有的,老師別再一個人講個沒完。學生課前能自學的,課中能互學的,應該讓學生自己承擔學習的任務。老師該教的,應該有準備、有針對性、有系統地教。結課前,教師必須設境、擬實,構設模擬生活的情境;創設議題,讓學生思考、分析、歸納所學,表達自己的觀點,透過與同學交流豐富自己的觀點。結課前運用知識探索自己的理解,正是佐藤學所稱的“伸展跳躍”。
從聽懂到理解,需要學生的探索
老師應該忙的是什么?老師應該忙的是課前的備課。課上應該是學生忙,學生應該開動他的五官,啟動他的五感,專注地干活,就是專注地從事學習任務(on task),專注于理解自己的理解與不理解,而不只是專心聽老師講。從“聽懂”到“理解”,中間還有長長一段路需要學生來探索。
別忘了:語文要教的是“人”
我常說,語文老師要記得,教語文,重點是教“人”。我們常常忘了那個“人”,把語文教得很精細,讓語文“坐大”。
教語文對我來說很簡單,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學生安安心心,做一個有思維的自己。聽、說、讀、寫、作,都是服務于思維的,要培養會思考的小孩,教孩子想自己,而不是老考慮老師讓我回答什么。這是為什么我一再強調落實真實閱讀的原因。現在的孩子被老師,也被他們的父母、教育制度弄得很忙,整都在為大人們忙。只有孩子靜下來閱讀的當下,他才是在做自己。他想的是自己跟閱讀內容的關聯,他感受著自己的感受,至少閱讀時他是他自己。
除了剛剛說的語文要服務孩子“做自己”,還必須透過語文讓孩子“心里有別人”。現在沒有誰可以獨善其身,我們都無時無刻活在群體里。“心里有別人”的課堂才會有真正的聆聽,師生與生生間才會留意彼此的眉宇和氣息,才能產生心與心的交流,實質的互學關系才能建立。
“人”字雖然筆畫看起來簡單,但這兩筆并不好寫。人也是一樣,既要有個性,又不失群性,看起來簡單,但處處求平衡,實在是人生中巨大的任務。
(本文系源創圖書李小娜老師根據李玉貴老師演講實錄整理而成。)
責任編輯:趙彩俠
zhaoc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