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宇
一、區域和國際教育合作不僅重要和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區域和國際教育合作是國際社會提升教育水平的重要措施。經濟全球化發展,特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推動以及世界貿易組織《服務貿易總協定》的簽定,有力地促進了各國教育的交流合作。早在 1988年,歐洲各國便意識到教育合作的重要性,各大學校長和相關負責人齊聚一堂,簽署了《大學憲章》,為未來跨國界的知識交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92年,歐盟簽定了《馬斯特里赫特歐盟條約》,將歐洲各國的教育合作推向一體化,在尊重各國文化教育多樣性的基礎上,通過統一規劃和協調各國的高等教育體制、管理結構和課程設置,努力提高兼容性和認可性,實現學生和教師的自由流動。1999 年,歐洲29個國家的教育部長在意大利博洛尼亞正式提出了歐洲高等教育改革計劃,宣布建立歐洲高等教育區,并發表了《博洛尼亞宣言》,拉開了博洛尼亞進程的序幕。該進程的總目標是整合歐盟的高等教育資源,建立高等教育一體化發展體系。到 2010年,簽約的任意一所大學的畢業生的畢業證書和在校成績都能獲得其他簽約國的認可,畢業生可以暢通無阻地在其他簽約國家申請更高階段課程的學習或者尋找就業機會。經過10多年的改革,博洛尼亞進程取得重要進展,促進了歐洲高等教育整體質量的提高,增強了歐洲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博洛尼亞進程成為國際社會通過加強區域合作全面提升教育質量的成功案例。
深化區域和國際教育合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當前,我國教育區域差距仍然較大,根據中國教科院《我國高等教育共同發展中的區域差距》報告,基于2006-2010年的統計數據,我國高等教育招生規模持續增長,人才培養結構有所改善,但各省毛入學率差異較大;高等教育經費增長較快,但各省份生均教育經費支出差距懸殊,中部地區尤弱;高校教師學歷層次不斷提升,東部省份高校擁有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比例較高;來華留學生規模增長較快,學歷層次不斷提高,生源地日趨多元化,北京、上海、黑龍江高等教育國際化整體水平較高;北京、上海、江蘇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水平在全國領先,中西部地區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因此,深化區域和國際教育合作,推動區域教育一體化發展,是促進教育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
同時,深化區域和國際教育合作是經濟發展戰略的迫切要求。隨著國內區域經濟合作的深入開展,我國跨區域教育合作方興未艾。2008年9月,《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區域改革開發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頒布,將長三角區域的一體化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2010年5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下發《長江三角洲區域規劃》,明確了將長三角區域建設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中心、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這一區域建設目標與發展定位對長三角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為適應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需要,自2003年起,江蘇、浙江和上海三省市簽署教育合作協議,實現三地教育資源、人才的“無障礙”流動,教育方面的認可或評估可以互認。三地教育資源共享產生的疊加效應,促進了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智力和人才支撐。
二、若干思考和建議
第一,建議國家建立長江經濟帶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和京津冀教育一體化改革試驗區。根據《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十三五”時期京津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長江經濟帶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和京津冀教育一體化改革試驗區,深化區域教育綜合改革,全面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第二,建議成立跨區域教育協調機構,統籌區域教育綜合改革工作。國家可以適時成立長江經濟帶教育協調領導小組和京津冀教育協調領導小組,統籌區域教育綜合改革工作。教育協調領導小組應有明確的法律地位和權威,在教育協調領導小組的指導下對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的教育發展進行規劃;成立長江經濟帶教育協調辦公室和京津冀教育一體化辦公室,承擔教育協調組日常工作。
第三,深化次區域合作,建立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國家可以在長江經濟帶建立長三角、長江中游城市群、長江上游城市群三個次區域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促進教育資源、大型科研設備、職業教育實訓基地以及教師培訓資源的跨區域共享;促進京津冀教育一體化發展,促進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特別是發揮北京和天津優質教育資源的優勢,全面帶動河北教育水平的整體提高。
第四,擴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規模。國家應進一步優化來華留學生結構,在積極接收發達國家留學生的同時,重點擴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規模;我國政府獎學金名額要進一步增加,并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傾斜。
第五,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重點,大力實施高等教育“走出去”戰略。一是加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產業投資,為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積累廣泛的人脈,發現并培養一批以中青年為主的“知華”“親華”“友華”力量,營造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擴大國際影響;二是到“一帶一路”國家開展合作辦學或辦分校,培養“一帶一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緊缺人才;三是到“一帶一路”國家開辦教育培訓機構。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中國企業有1 萬多家,但企業和高校合作辦學的還不多,建議加大培訓的靈活性,努力做到培訓圍著項目走,項目建在哪兒,培訓做到哪兒,把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與項目建設密切結合起來。
編輯 郭偉 校對 許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