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瑜
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始建于1950年。1980年被認定為海淀區重點中學,2003年被評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從為新中國培養科技干部的工農速成中學,發展到今天為社會培養優秀人才的教育集團,在漫長的辦學歷程中逐漸形成“人文奠基,理工見長”的辦學特色。
作為一座有著悠久辦學歷史的學校,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下文簡稱“理工附中”)經歷了數次變革。隨著學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學校的課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創新有了更廣闊的平臺。在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新形勢下,理工附中凝練出了“創造優質教育,使學生獲得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的辦學思想,在這一理念的指引先,學校不斷開發學科實踐活動課程,使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
“鉆石型”課程體系滿足學生不同發展需求
義務教育階段是學生興趣生成與發展的重要時期。課程是實現學校培養目標的載體,傳統的課程設置,片面強調知識的傳授,一方面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偏離了學習的本質。為滿足學生不同的發展需求,培養學習興趣,開發學生潛能,理工附中從“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著手,積極構建了“鉆石型”課程體系。
該課程體系的建設依據“整體構建,有效實施,突出特色,促進發展”的目標,以學生為本,系統思考學生成長的循序漸進性,體現整體育人與系統育人的思想。該課程體系較好地實現了“知識探究,能力構建,人格養成”三位一體目標的統一;使課程突破了教材、課堂、學科的界限,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的發展需求,為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搭建了廣闊而可靠的平臺。
“鉆石型”課程體系,在整體上,設置了四大類課程:學科基礎類課程,學科拓展類課程, CPS活動類課程(C:Creativity創造;P:Practice學科、社會實踐;Service:志愿服務)以及人格養成類課程。其中,“學科拓展類課程”以學科實踐活動課程為主體,依托學科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發,由學科知識的拓展轉向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強調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
學科實踐活動的設置基于變革學生成長的教學情景,課本劇的表演、小型的演講、一個微型實驗,都可以改變學生上課的狀態甚至影響學生的學習志趣。課堂內知識面的拓寬,生活情境的體驗,極大地開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潛力,發展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有效地增強學生學科實踐能力。
隨著“鉆石型”課程體系的內容不斷豐富、優化,現已在人文、科學、“資優生”培養等方面開發出多門精品課程,如《大學先修課程》《書院課程》《茶藝》《傳統文化節日的內涵》《化學工坊》《天文觀測》《科學探究小項目》等。其中,多門課程在海淀區、乃至北京市范圍內多次交流展示,較好地發揮了優質課程的區域輻射作用。
課本內容“學中做”,以實踐促成長
以學科實踐活動課程為主體的“學科拓展類課程”,在完成課程標準的基礎上,遵循發散式的教學原則,適當加深和拓寬了課本內容,以探索、實踐為途徑,將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引導學生細致觀察生活,從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將知識與實際聯系起來。
理工附中的語文學科組多年來集全組老師的智慧和力量,努力探索開拓出一套體系完整的“語文學科實踐活動”課程,并借助這套課程讓孩子們敞開心扉觀看世界、關注世界,投入生活感受真實、抒寫真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最為突出的活動是誦讀經典,語文組不但編寫了《誦讀經典 體認圣賢》校本教材,每天15分鐘的晨讀和古詩詞誦讀活動,給學生充分展示的舞臺。其他各個學科都根據本學科特點,開發出了與之相適應的實踐操作課:制作三明治的英語課堂、英語電影配音大賽、制作魯班鎖的物理課……
游戲作為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融知識性、趣味性于一爐,讓學生在游戲中提高辨別能力和反應靈敏度,是一種很好的益智活動。理工附中將游戲融入課堂教學當中,成為學科實踐課程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比如,初中數學組為了拓展數學課的寬度,在課堂中引進了紙牌魔術、魔方等游戲,運用幾何畫板(相當于開設了數學實驗室)讓幾何圖形動起來;小學部數學學科組研發益智游戲課程綱要,用九連環、七巧板、華容道等數學玩具,傳承中國古老的數學智慧,提高了學生動手和數學思維能力。
這些實踐類課程,為孩子們開辟了一條從書本到實際、由課堂到生活的便捷路徑,作為教育教學轉變的嘗試和探索,拓寬和加深了課本知識內容,促使學生帶著知識去探索、解答。在潛移默化中,給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樹立起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學會體會生活中的知識、知識中的生活,實現了綜合能力的提高。
學科實踐開啟“做中學”新課堂
新修訂的北京市義務教育計劃中規定:各學科平均應有不低于10%的學時用于開展學科實踐活動課程,學科實踐活動以學科內容為主,但仍要體現其實踐性、探究性、開放性的特征??萍蓟顒?、信息技術、勞動技術、研究性學習等均屬于此范疇。學科實踐活動真正發展了學生實踐、合作、交往、拓展活動的實際價值,變革了學生在教育情境乃至在一般的生活情境中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為學生打開一個開放的時空,由學生自主地、創新性地展開學習活動。
理工附中的學科實踐活動,分為校內和校外兩個部分。
校內:各學部各個學科組都開設了相關的學科實踐活動課程,并進行多種形式的展示。初中部數學學科的“數學好聲音”“數學寒假論文大賽”,英語學科的“圣誕歌曲大賽” “電影配音和話劇表演大賽”,物理學科的“壓強實驗”“制作諸葛弩”,歷史學科的傳統文化體驗活動“年,還可以這樣過”,小學部英語學科活“快樂圣誕”等活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動手實踐的積極性和學習的熱情。一系列的學科實踐活動讓校園成了學生發展的樂園。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學習了如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如何從實踐中汲取知識,提高了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校外:學校充分結合社會資源,為學生打開社會大課堂,讓社會的優秀資源發揮最大效益。“翱翔計劃”中,學生們在科技發明、研究實踐、科學創作、創意創新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現;在走進科技館、實驗室、天文氣象室、科研院所、博物館、科技館、展覽館、紀念館、海洋館、動物園、世博園等各類公園場館,走進北京胡同,走進節日慶典等活動中,學生們在語言、邏輯、智力、記憶、國學等方面表現出特殊才能;走入各類學科實踐、比賽活動,依托參觀、調研、制作、實驗、比賽等多種形式,他們很快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等表現出學科特長,豐富的社會資源、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極大促進了學生的成長。
實踐為學生打開了書本之外的另一個廣闊世界,在這里他們形成了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整體認識,發展了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豐滿和完善了學生的人生生涯,作為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的基礎和重要形式,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學科實踐活動充分展示了理工附中的老師在不同學科“加工能力”的提升。他們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中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教育教學質量,立德樹人,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呼吸著自由的空氣,邁著智慧的步伐,創新、翱翔、成長。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校長,數學特級教師)
責任編輯:呂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