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來
語文教學向來遭受詬病,這是一個令所有語文教師內心隱隱作痛的問題。許多教師在高考備考時,總是苦于年復一年的無效教學,不知如何是好。鑒于此,我們不妨跳出高考看語文,跳出語文看教育,這樣我們才更清醒、更理智地去認識、去反思、去改變,才能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一、語文教學的外部環境緊張
無論是在社會上,還是在校園里,常聽到這樣的議論:語文課有什么重要的,上與不上一個樣。這種急功近利的想法往往導致學生失去信心,也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的確,語文不像其他科目,短時間內就可以看到成效,但我們不能說語文不重要。
另外,應試教育壓力下,師生之間的關系也變得扭曲。在學生眼里,那些能讓自己取得高分的教師更容易獲得青睞,而教師同樣也總是對成績好的學生青眼相加。這樣的師生關系,能培養出怎樣的學生呢?
同樣,在這種壓力之下,教師之間也出現了惡性競爭。平時大家嘻嘻哈哈,無話不談,一旦到了考場,就好似上了戰場,一定要比出個高下。如此惡性競爭,試問哪個教師還有平和的心態?語文教育是人文教育,最講究人文關懷,這樣的心態,能培養出什么樣的學生呢?
所以,回到教育上來,我們就要營造并培育熱愛、合作、分享的氛圍,讓教師們在教學中找到幸福感,而不是壓抑感、自私感、無聊感、緊張感。
二、語文課堂教學低效
回到語文教育落后的問題上來,它與語文教師教學的低效脫不了干系。如果語文教師有底氣說:“不聽我的課,你絕對會后悔”,大家還會說語文課有什么重要的,上與不上一個樣嗎?然而,審視我們的高三語文復習課,你會發現問題多多。
1.課前——愚公移山忙不停
教師們仿佛勤勞不息的愚公,他們不是把王屋、太行兩座山移走,而是把更多的山搬到學生門前。教室里學生書桌上擺放著各種各樣的語文復習資料,還有一摞一摞的試卷資料,語文需要那么多復習資料嗎?由于時間有限,學生東做做西做做,結果啥都沒做透。就算手頭只有一本復習資料,也不需要把所有題目都做完。前幾年我參編過一本高考復習資料,我負責病句部分。一次在高考閱卷現場遇見了圖書的策劃人,他很感激地告訴我,這本書的體例是按照我的思路設計的。聽完這話,當時我就甚感慚愧,由于工作忙,我認真選擇了部分典型病句,除此之外,許多病句題都是從網絡上下載的。我想,編寫資料的人估計都跟我差不多吧,誰能保證所有題目都是精挑細選的?同時,我們在利用復習資料時,是不是要根據學情來選擇習題呢?如果把什么資料或者題目都搬來,這樣的復習效果肯定很糟糕。許多語文教師都進入了一種誤區:只要看見復習資料,就以為高考能考到。根本原因在于對于高考語文備考沒有主見,沒有干貨,水貨、外來貨較多。 換句話說,語文教師自己都不清楚學生什么地方需要強化訓練,什么地方點到為止即可。
2.課堂——精衛填海效率低
高三語文備考的上課模式大致有兩種,即學生練、教師講與教師講、學生 練。試想在這樣單調無趣的課堂上,學生學習效率到底有多高?加上教師不斷強調訓練,實行題海戰術,學生累,教師也累。一次臨考前,我聽了一節作文備考課,講的是審題。課堂上教師講了因果溯源法、求同存異法等各種方法,教師講得激情澎湃,但我卻聽得云里霧里,差點瞌睡。下課后,我去問學生,許多學生搖搖頭說好像用處不大。高三復習教學的低效,可見一斑。這里,我不得不強調高考語文考查的本質與熟知考綱的重要性。另外,不能局限于學生練、教師講,課堂形式要多元化,講究實效。所以,在豐富教學形式的基礎上,教師要依托考綱,摸準高考考查方向,讓學生學得有效。既然是考試,就不能避開解題,而談到解題,自然就會涉及解題模式。而我們的教師只是在解題牢籠里教學,仿佛摟著模式在跳舞。
3.解題——摟著模式在跳舞
解題模式重要嗎?答案是肯定的。然而,一味講模式,學生語文成績并不能提高。一些教師認為高三復習很簡單,只要告訴學生答題模式就可以了。比方說,高考現代文閱讀常考的一種題型是理解句子含意,通常的模式是:先答句子表面含意,再答句子深層含意。再高明一點的教師還會多補充幾點,如果句子用了修辭手法,一定要分析修辭手法,還要聯系語境。然而,仔細想想,我們會發現這些模式或方法中除了分析修辭手法外,其他都是空話。什么是深層含義,怎么分析深層含意;什么叫聯系語境,怎么聯系語境,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教師卻避而不談。舉一個大家都熟知的例子,這是《阿Q正傳》里的幾段文字,按照教師講的模式,學生如何作答呢?
他省悟了,這是繞到法場去的路,這一定是“嚓”的去殺頭。他惘惘地向左右看,全跟著螞蟻似的人,而在無意中,卻在路旁的人叢中發見了一個吳媽。很久違,伊原來在城里做工了。阿Q忽然很羞愧自己沒志氣:竟沒有唱幾句戲。他的思想仿佛旋風似的在腦里一回旋:《小孤孀上墳》欠堂皇,《龍虎斗》里的“悔不該……”也太乏,還是“手執鋼鞭將你打”罷。他同時想手一揚,才記得這兩手原來都捆著,于是“手執鋼鞭”也不唱了。
“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阿Q在百忙中,“無師自通”的說出半句從來不說的話。
“好!!!”從人叢里,便發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聲音來。
車子不住地前行,阿Q在喝彩聲中,輪轉眼睛去看吳媽,似乎伊一向并沒有見他,卻只是出神地看著兵們背上的洋炮。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彩的人們。
如果要讓學生分析“‘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阿Q在百忙中,‘無師自通’的說出半句從來不說的話。”先回答表面意思,再回答深層意思,學生到底怎樣答呢?按照教師的模式,我腦子里除了表面和深層之外,其余的什么都想不出來。
問題出在哪里?因為教師沒有教學生閱讀的方法。理解一句話的含意,從根本上講就是要理解關系,讀出意圖。也就是說,這句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對誰說的,為什么要這么說。文字是有生命的,文字后面始終站著一個人。
原來他是喊給吳媽聽的,他看見了吳媽,是吳媽與阿Q的關系激發了阿Q想喊,并選擇了這樣一句“長志氣”的話。但為何又沒喊完“好漢”呢?因為吳媽壓根兒就沒在意他喊的話。觀眾自然不知道,吳媽也并不知道,但作為讀者,我們必須從“他是喊給吳媽的”這個角度來理解這句話的全部含義,從而進一步理解、體悟啊Q此時此刻的內心世界:想在吳媽面前逞一回英雄,因為他是革命黨人;同時為吳媽的不理睬感到失望。
在高三復習中,因為有答案在手,教師念念,學生抄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然后高考就來了。如果教學缺乏思考,這樣的課堂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我認為用語文的方法來研究高考,許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語文的方法最主要的就是閱讀的方法。
三、用閱讀打破語文教學困境
一些教師一邊高喊閱讀,暗地里卻一味要求學生做題;一些學校一邊高喊建設書香校園,而實際上學生只要一讀書,班主任就立馬沒收,我們在做著自欺欺人的事。語文教育貴在真,不能弄些虛假的東西,要實實在在把閱讀落實下去。只有學生會讀書了,他們才不會懼怕高考。
舉個例子,許多學生寫不好作文,問題出在哪兒?曾有人請教歐陽修,問他文章如何寫,歐陽修笑了笑告訴他兩個字:讀書。從我們自身的寫作體驗來講,閱讀確實是最重要的方法,沒有比閱讀更重要的方法了。
現在教師經常教學生寫作技巧,其實許多技巧不需要教,都在閱讀里。
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這是《水滸傳》第四十三回里李逵殺四虎的幾段文字。
當下李逵拽扎得爽利,只跨一口腰刀,提條樸刀,帶了一錠大銀,三五個小銀子,吃了幾杯酒,唱個大喏,別了眾人,便下山來,過金沙灘去了。
……
李逵道:“正是你這業畜吃了我娘!”放下樸刀,胯邊掣出腰刀。那母大蟲到洞口,先把尾去窩里一剪,便把后半截身軀坐將入去。李逵在窩里看得仔細,把刀朝母大蟲尾底下,盡平生氣力,舍命一戳,正中那母大蟲糞門。李逵使得力重,和那刀靶也直送入肚里去了。那母大蟲吼了一聲,就洞口帶著刀,跳過澗邊去了。李逵卻拿了樸刀,就洞里趕將出來。
如果從寫作上講,我們不得不思考作者為何要寫“一口腰刀,提條樸刀”,這其實是為殺虎埋伏筆;腰刀插進了老虎的屁眼,沒有了腰刀,還有樸刀;如果沒有樸刀,那這一回只能變成李逵打虎而不是殺虎。
我們在教學中只會一味講些專業術語,學生是聽不懂的,必須引導他們在閱讀中感悟。
再看一篇高考滿分作文《踮起腳尖》的片段。
奶奶的個子不是很高,近70歲的年紀壓得她愈加矮小。
……
一次數學課,總覺得有個人頭在窗戶外晃來晃去。教室的窗有些高,而且貼了一層膜,要想看到里面的情形,個子稍矮的都得踮起腳尖。看那身影有些熟悉,我請假出去看看。是奶奶,她往前傾著身子,使勁地踮起腳尖,努力地探著頭往教室里看,可總也不夠,她又踮直了腳尖。
小作者寫奶奶“不是很高”“她愈加矮小”,是為了寫奶奶去教室看他踮起腳尖做鋪墊啊,這才是一位高明的作者。
所以,在高三備考階段,在強化訓練學生做題的同時,千萬不要斷送他們閱讀精神食糧的機會。近些年的高考給我們發出一條非常重要的信息:在閱讀中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
那么,語文教育的常識是什么?就是營造、培育“熱愛”“合作”“分享”的氛圍,讓學生在其中幸福地閱讀,快樂地寫作。實踐證明,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會明顯得以提升,高考自然不在話下。
一位在四川大學讀書的學生教師節前夕給我的信中寫道:
高中時期,我其實是個不太自信的學生。但六門主課中,我唯獨對語文課有種期待。只有在語文課上,我不用逼自己目不轉睛地盯著黑板看,也不用神經緊繃地擔心突然被抽到要回答問題,或者回答不出被奚落。與其他課程相比,語文課是我的游樂園,吳老師就是那個把我從精神桎梏中解放的使者。語文讓我更愛思考,更愛生活。
正因為多閱讀、勤寫作,我教的學生雖然作業做得少,但高考成績非常好。曾經帶過的一屆學生,他們兩年內讀了近100本書,每周堅持寫一篇周記,最后,高考成績遠超其他班級。
因此,高一、高二時,一定要加強閱讀、強化寫作,讓學生從試題中解放出來,回歸語文教育的常識;到高三,就可以用語文的方法搞復習。實踐證明,只要平時閱讀到位了、寫作能力提高了,高三復習也就水到渠成了。
(作者單位:湖南省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趙彩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