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一、“我們”是誰
“我們”是誰?這是一支怎樣的團隊?用創辦者王昌勝校長的話說,這是一個志同道合、相對松散的自組織。“我們”工作室,是由一群有著共同教育夢想、致力于“未來學校”研究與實踐的教育工作者共同組建起來的。創辦者王昌勝,是中國最年輕的職業校長,同時任職于多所公辦和民辦學校。“我們”工作室的核心成員,大多來自王昌勝校長任職的學校。這些學校不僅跨越公辦、民辦,更跨越好幾個省市。以“我們”命名,體現了工作室的發展理念:我們一起做研究,通過研究促進教師們的專業成長;發揮每個成員的主體性,發現每個成員的興奮點,發掘每個成員的潛能和特質,將自己的發展與工作室的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工作室完全草根,以大家共同的教育情懷為出發點,以共同的教育愿景為奮斗目標,攜手
前行。
二、“我們”的基本形態
“我們”工作室作為一個滋養教育管理和研究人才的學習與發展共同體,有著特別的運行方式和文化特征。
1.“我們”每個人都是重要的
正如王昌勝校長所說:“工作室每個人都是重要的,缺一不可的。”首先,工作室的每一項工作、每一個項目,從來不是由一人決斷,而是由大家共同商量決策,每個成員不僅是參與者,也是決策者。其次,工作室成員在學校無論是校長主任,還是普通教師,在工作室都是平等的。每個成員都按自己的長處發揮最大的能量,又能夠互相幫助、精誠合作,將“我們”工作室的教育理念及研究成果,在各個基地學校實施、
落實。
2.引領教師們做研究,“做事就是發展人”
孩子站在臺前,教師退到幕后;教師站在臺前,領導退到幕后。帶著教師們做行動研究,研究教師們自己的問題,“我們”工作室就是這樣引領教師們不斷成長的。孩子不交作業怎么辦?合作中有孩子不愿參與怎么辦?怎樣促進家校合作?怎樣開發可操作的課程以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一線教師每天面臨的,就是這些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一個個小問題。探尋這些問題背后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策略,這種“小問題、小策略”的研究,才是一線教師真正需要的。基于這些問題,“我們”工作室帶領基地學校教師梳理策略、開分享會、做策略卡、成立策略庫,幫助教師們在研究中獲得強烈的策略意識和成就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們不僅梳理出許多有效的策略,更積累了大量的教育案例:《水長的故事》《跟著課本游湖南》《采茶的故事》《專利墻》……“100個案例成就一個教育家。”策略研究和案例研究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教師快速成長起來,成為名副其實的“草根專家”,被邀請到全國各地講學、傳授經驗。“我們”工作室最大的職能就是引領教師做研究,做教師自己的研究!倡導教師審視自己的教育實踐,幫助他們梳理個性化研究成果。因為這些成果來自一線,能夠真正地解決實際問題。
3.微信平臺,一線教師的展練舞臺
進入“我們”工作室的微信平臺,你看到的不是名人名篇,不是專家智慧,而是一個個“不知名”教師的作品。這些作品,是教師們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教師們相互學習、共促成長的“好幫手”。許多教師從展示的作品中獲得成就感與滿足感,許多教師從閱讀他人的作品中得到教學的啟示。這些作品是怎么來的呢?最早,工作室有一個傳統,即鼓勵教師們及時記錄自己工作中的心得、故事或策略等,做成“每周一得”。教師每周完成一篇,每月進行一次匯總,每所學校科研處教師負責收集、整理、編輯成冊。科研處教師不僅請專人對每篇文章進行點評,而且還會挑選出優秀作品,推薦給“我們”工作室。每個月,工作室微信平臺的負責人都會收到許多來自各學校的優秀稿件。微信平臺負責人會細心地將稿件編輯上傳,供教師們閱讀交流。
幾年下來,許多教師已積累了30多萬字的文稿,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教師作家。教師們發現,量的積累帶來了質的蛻變,有的教師從大量的文字中發現了自己關注度最高的領域,找到了自己的教學興奮點;有的教師越來越善于反思,習慣于從文字中獲得豐富的經驗;有的教師寫作能力突飛猛進,多篇稿件刊登在國家級刊物上……最有價值的是,孩子們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教師的成長促進了其教育理念的轉變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從而促進了孩子的快速
成長。
4.豐富的課程資源,實現了辦學理念的“可復制性”
注重反思,是“我們”團隊最顯著的特點。團隊成員帶領基地學校的教師一邊進行實踐性研究,一邊反思梳理大量的案例。每學期都舉行一至兩次大型分享會,將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獲得的經驗與成果錄制成視頻,制作成微課程,再轉化成一個個二維碼,通過“碼”書與“碼”課,以及在研究室里布置的“碼”墻等,進行推廣與傳播,使更多教師能夠從中受益。幾年下來,“我們”工作室共幫助教師梳理教學成果視頻300多集,形成了一系列課程資源,匯集成了一個強大的課程資源庫。這些課程分板塊、成系列,并且根據不同學校的不同發展程度設立1.0版、2.0版、3.0版等多個版本,循序漸進。基地學校的管理者結合校情,在工作中有針對性地靈活運用這些經驗成果,從而實現了辦學理念和方法的“可復制性”。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優秀管理人員獲益匪淺,快速成長起來。
三、“我們”與“未來學校”
“我們”的愿景是“辦有未來的學校”,影響更多的教師和學生。“未來學校”行動研究項目由北京師范大學劉堅教授提出,并親自擔任首席專家成立專家團隊給予指導,由王昌勝校長任實踐組組長、“我們”工作室成員組成核心實踐操作團隊具體實行。目前,我們已在鄭州、宜昌等地承辦多所學校。“未來學校”研究項目,不追求學校硬件上的“高大上”,而是追求內涵品質的“有未來”。近年來,工作室帶領教師們在學校管理形態、學生學習方式以及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實踐與改革,施行“人在中央”的教育理念,“把資源用在離教師和孩子最近的地方”,梳理出了“未來學校”的七大核心板塊。
支持性空間。“重要的東西要看得見,提倡的東西設在動線上,學校建筑要與社區對話,建筑應承載文化與靈魂。”這是未來學校空間設計的理念。基于此,鄭州創新實驗學校有以下特質:“頂天立地”,校園文化既體現“互聯網+”、與時俱進、與國際接軌,又承載中國傳統文化;撞見學習,打開教室隔斷,將教室變為大空間,設計成資源觸手可及的現代化學習空間;右腦開發,將室外設計成集娛樂學習于一體的學習空間,結合“人”的天性,在玩中學習,在玩中獲得豐富的認知與經驗。
協同化管理。“管理管理,應該少管多理,輕管重理。”“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促進人的發展。”這是王昌勝校長經常告誡中層管理人員的幾句話。在“我們”工作室的基地學校,管理的形態經過了幾次變革,從最初的科層式到之后的網狀結構、扁平化,再到現在的雁陣形,變革的目的只有一個—為教師們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服務與支撐。以一位青年教師為例,當他有某一種成長需求時,他不僅可以在第一時間得到教研組和年級組的幫助與支持,而且還可以得到像“我們”工作室這樣的教師自組織的指導。當一所學校規模較大、每位教師的發展和需求不能得到及時關注時,就需要強化年級組的管理和服務職能,同時鼓勵各種自發成立的教師自組織快速成長起來。在這個過程中,相關的年級組長、個人工作室負責人等,都能得到極好的鍛煉,快速成長,人人都可以成為領頭雁。教師們,則人人都是學校的主人,學校學期計劃的制定、學校發展愿景的規劃、學校核心文化的提煉、學校大事要事的決策等,都由全體教師共同參與討論完成。討論的過程,其實就是達成共識、形成合力的
過程。
實踐性研究。未來學校用“生長”一詞來描述教師成長,因為生長是源自主體的。如果說有什么途徑能促進教師快速生長,最好的方式就是做研究。一線教師需要研究“自己的問題”,從小問題入手。從2010年開始,王昌勝校長帶領教師們在“小問題、小策略”中親近研究,在解決一個個教育教學小問題的過程中,著眼于“點”的積累。一段時間過后,教師們逐漸從這些散點中發現了許多背后的故事,此時開始引導教師們進行敘事研究,即“每周一得”。書寫故事的過程,就是梳理、反思、調整和內化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們的思維方式由“點”串成“線”的過程。這個階段之后,又引導教師們進行了模塊研究和項目研究,引領教師們的思維走向“面”和“體”,最后達到系統思考的能力目標。
生長型課程。我們基于核心素養,兼顧社會發展需求與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梳理出“三心”(愛國心、責任心、同理心)、“三力”(理解力、學習力、生長力)育人目標。由跨學科、多元化的3+X課程到基于核心素養的生長型課程,不同的階段我們采用不同的課程,讓課程真正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目前已有相關微課程50多集,可為學校課程的開發與實踐提供強有力的資源支持。
分享式學習。未來的課堂應該是什么樣的?基地學校的孩子們給出了答案:表達流暢、大方質疑,甚至可以主動調控課堂……為什么孩子們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因為教師們結合了孩子好奇、好分享、好探究、好講理的天性,幫助學生改變學習方式,讓學生之間產生實質性交往、互動、合作、分享,并盡可能地擴大他們合作分享的內容與區域,將“執行的課堂”變為“質疑的課堂”“說理的課堂”“創造的課堂”,讓學生勇于質疑、敢于說理、善于創造。
民主化班級。面對即將到來的未來,班級管理如何適應?如何肩負起培養未來公民的職責?如何更好地引領家校合作?圓桌會議、花樣獎勵、方法墻、專利墻、個性化社團……無數充滿智慧的策略與方法形成了強大的民主班級磁場。班級最大的功能,是為孩子提供心靈的居所以及豐富的支持資源,從而關注并促進每個個體的發展。所以,在基地學校,“只要對孩子有益的事情,就值得去做!”于是,有的教師將教室的半面墻壁改裝成攀巖墻,成立“攀巖公司”,幫助孩子合理釋放能量;有的教師帶領孩子寫書出書賣書,以此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培養他們與人交往的能力;有的教師自主開發家長課程,以專業引領家庭教育,同時凝聚家長力量共同陪伴孩子成長……每一個班級,就像一個小小的社會,孩子在這個小社會里,豐富體驗,綻放精彩。
典型性活動。學校活動是培養孩子核心素養的重要平臺,開學典禮、六一、校慶、元旦……從設計、執行到體驗、反思,每一項活動,都是孩子站在中央。把有意義的事情做得有意思,讓每一次活動都充滿教育的味道,讓每個人都體會到自己在團隊中的重要性。
關于未來學校的研究還在進行,未來的家校關系是怎樣的?未來會有怎樣的學習方式?未來教師的專業發展會呈現怎樣的形態……未來學校的樣態正在這不斷的研究與梳理中逐漸清晰起來。
“我們”工作室不是行政組織,沒有功利性,沒有行政化,只有“我們”—一群有著共同教育理想的“我們”。辦有未來的學校,是“我們”共同的愿景;“人”在中央,是“我們”共同的理念;反思與分享,是“我們”共同的方式。“我們”在一起,用研究的方式,做未來的教育。
(作者單位:湖北省宜昌市王昌勝“我們”工作室)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