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鳳芹
在課程改革的當下,鄉土歷史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鄉土史即通常所說的地方史。鄉土歷史包括歷史沿革、文化傳統、風土民俗、名勝古跡、革命遺址、重要人物和事件等。鄉土歷史課程是對國家課程的有效補充。大峪中學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規定初一年級每年度要上6課時鄉土歷史課程,使用的地方史教材是《門頭溝區歷史》。但如何上好鄉土歷史課,即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始終困擾著所有人。
一、鄉土歷史課為什么不好教
盡管學校開設鄉土歷史課程已經十多年,歷史教師們圍繞著鄉土歷史教學始終在進行不同層面的探索,但依然有些困惑。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這門課程不好上,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教師知識儲備不足
《門頭溝區歷史》在篇幅上有限制,而且缺乏配套教學參考資料。本書內容廣泛,但有些內容對教師來講也是全新的。長期以來,歷史教學偏重政治、經濟、軍事等宏大敘事風格的歷史,忽視反映地方特色的風俗、建筑等鄉土歷史,所以,歷史教師的專業知識有限。要想上好這門課程,教師要學習許多鄉土知識。比如,爨底下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其主要特色是明清以來的山地四合院,而四合院建筑的知識,以往我們就沒有學習過,需要重新學習。
2.學生不感興趣
鄉土歷史雖然講的是本地區歷史,但學生依然不太喜歡聽。學生對有些知識不了解也不感興趣。比如,他們并不想了解什么是幡,什么是古幡會。原因在于,其一,鄉土歷史與學生生活經驗還是有距離。古幡會1952年后中止,1964年恢復,“文革”期間又中斷,直到1981年恢復,所以許多人對古幡會不熟悉,甚至存在一些誤解。其二,教材記述簡略,導致學生不能充分了解。雖然地方政府投入很大力量對古幡會進行宣傳和保護,但還是沒有引起學生太多的關注。其三,教師不知該如何教。因為對于一些民俗,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親身所感,單靠簡略的文字記述很難講清楚。
針對上述困惑,歷史組教師也想方設法改進教學,但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原因在于教師單純追求教學方法的改變,而忽視了學生的鄉土經驗,可謂舍本逐末。
二、重新開發課程資源
雖然學生生活在門頭溝,但鄉土歷史還是離學生生活較遠,因此,鄉土歷史教學嘗試引導學生親近鄉土文化生活。
1.把“死”的歷史變成“活”的歷史
由于教材內容單薄,表述概念化,教師在鄉土歷史教學時要善于挖掘概念背后的鄉土生活事實,以直觀質感的課程資源,豐富鄉土歷史課程內容,把“死”的歷史變成“活”的歷史。以此喚醒學生的鄉土意識,加深其對鄉土文化的理解,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被鄉土歷史所感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
以《莊戶千軍臺古幡會》一課為例,古幡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課前,一部分教師指導學生查找關于古幡會的文獻資料,做相關文獻研究;另一部分教師指導學生采訪古幡會的表演者與傳承人,詳細了解古幡會的歷史與表現形式,整理相關視頻資料,并親自參加古幡會走會活動,獲取鮮活、真實的歷史資料,教師和學生一起把采訪內容編成如下相關課程內容。
京西古幡會遠近聞名,在北京甚至全國也屬罕見。按兩村慣例,出門在外的人,春節可以不回家,但是正月十五之前,出嫁的女兒,離家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參加幡會活動。據說古幡會從明朝開始,已傳承400多年。人們希望通過幡會為家人及村子祈福。每年正月十五早晨,莊戶村和千軍臺村在各自村子里掛幡,下午3點,莊戶村的幡會“起會”,來到幾里外的千軍臺村東口,千軍臺村的幡會在此等待,即“接會”。兩村會頭互致問候,隨后兩村幡會隊伍朝千軍臺村西口行進。正月十六,千軍臺村古幡會又來到莊戶村走會。走會時人們擎舉著十九面旗幡,每面旗幡都寫有神佛的名號,如關帝旗、窯神旗等。幡旗的隊列,既有旌旗招展,又有鼓樂相伴,還有地秧歌等眾多的花會表演。一眼望去,走會的隊伍連綿數里,場面壯觀。古幡會現已成為人們自娛自樂的節日歡騰聚會。
綜觀課前準備工作,師生共同“從做中學”,形成學習共同體,共同研發課程資源。在此過程中,教師是鄉土課程資源的組織者,學習鄉土文化知識的參與者。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師生關系也得到改善,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不僅僅是組織和引導學生學習,而是與學生共同學習。
2.校園呈現“活”的鄉土歷史素材
基于師生在開發古幡會鄉土課程資源過程中的體驗,我們在課堂有節奏地呈現鄉土文化生活內容。同時,有計劃地把鄉土歷史學習延伸到課外,即把鄉土歷史課程的學習與學校的社團活動緊密結合,在校園生活中全方位呈現鄉土歷史文化。
在課堂上,鄉土歷史課采取親歷者講述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教學設計就是基于學生的鄉土經驗,這樣的學習方式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參加古幡會活動的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向全班學生展示古幡會。他們在課前精心制作課件,課件中包含古幡會活動時的照片和視頻。學生生動形象的講述,引起全班學生的共鳴,并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通過這種直觀形象的學習方式,學生們感受到“活”的歷史,在潛移默化中理解了家鄉的傳統文化,逐步增強對家鄉的情感。學生們對古幡會有400多年的歷史感到驚訝,對古幡會莊嚴神圣的儀式感到新奇,特別羨慕直接參與古幡會活動的同學。課后,許多學生表示愿意進一步參加古幡會知識的學習。
為滿足學生們繼續學習古幡會知識的愿望,學校成立了古幡社團。邀請從事古幡會表演的老人來學校給學生們上課,使學生們的鄉土歷史知識與他們的親身實踐相結合。老人們講古幡會的知識,但最主要的任務是教學生學習一些走會時需要的技能,比如敲鼓、翻筋斗等,學生不怕吃苦,不斷訓練,配合越來越默契,既增長了知識,又提高了技能。同時,學校還邀請古幡會研究專家給學生詳細講解古幡會演奏的音樂。專家還請來莊戶千軍臺村的村民,與他們一起進行現場演奏,他們使用著有幾百年歷史的古老樂器,演奏著古老的曲目,學生們親身感受被稱為“音樂的活化石”京西幡樂。
總之,學校堅持鄉土歷史教學課內課外相結合,挖掘各種課程資源,多方面、全方位呈現鄉土歷史文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熱情,鄉土文化歷史深入到了學生心中。
三、鄉土文化知識深入人心
通過上述有計劃、多層次的鄉土活動展開,學生對家鄉有了深刻而具體的了解,被鄉土文化包圍,有學生還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以前我不知道什么是幡,什么是古幡會。通過采訪,我了解了家鄉還有這么獨特的文化。即使在抗日戰爭時期,人們仍然堅持“走會”,多么了不起!作為門頭溝人,我都不知道身邊就有著400多年的歷史文化,太可笑了。
通過學校的古幡社團活動,我有幸來到崇山峻嶺之間的千軍臺村和莊戶村,參加了當地古幡會的表演。我見識了莊戶千軍臺村的民俗文化。通過這活動,才知道古幡會自明代起就流傳于京西門頭溝大山深處,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現已被文化部列為全國第二批民族民間文化遺產重點保護單位。
上述學生們的感悟,正是源于直觀的鄉土歷史教學和鄉土文化社團活動。以往的歷史教學,學生的生活與歷史之間被教科書所隔離。其實,鄉土歷史一直生長在民間,從未中斷過,只是傳統的歷史教學觀把學生和歷史割斷了。當我們換一種眼光看歷史教學時,即讓歷史變得鮮活起來,重新展開鄉土歷史教學,歷史與學生們生活世界的隔絕一下子消失了。
總之,作為歷史教師,要在鄉土歷史教學中,播下文化的種子,喚醒學生的鄉土情結,使鄉土歷史根植于學生心中,促使學生了解并認同家鄉的歷史與文化,進而熱愛民族的歷史與文化,自覺成為民族文化的傳承人。
參考文獻:
[1]杜威. 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4.
(作者單位:北京市門頭溝區大峪中學)
責任編輯:趙彩俠
zhaoc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