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達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減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從1980年算起,超過6億人擺脫貧困。
扶貧開發也是直轄之初中央給重慶交辦的“四件大事”之一,歷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扎實推進,取得顯著成效。
6月3日— 6日,市委書記孫政才第三次進入武陵山區,專題調研脫貧攻堅工作。
“當前,我市脫貧攻堅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孫政才強調。
“啃”下這個“硬骨頭”無疑很難,難在何處?
這個難,難就難在任務重、時間緊,必須確保在既定時間節點完成現有貧困人口脫貧任務;
難在好扶的已經脫貧,余下的減貧幅度和效益遞減;
難在貧困問題與發展問題、生態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相互交織,需要通盤謀劃、統籌解決。
更難的是致貧原因更加復雜、貧困問題千差萬別,過去“一招管用”“一舉多得”的辦法已難以奏效,扶貧的邊際遞減效應正在凸顯。
什么是邊際遞減效應?
舉一個例子,大家就能比較生動地理解了。
比如說在你餓了的時候,給你拿了一盤包子,你在吃的時候,第一個,乃至第五個非常香。
但可能第七個、第八個……你就不一定有先前的感覺了。
這就是所謂的邊際遞減效應:其他投入固定不變時,連續地增加某一種投入,新增的產出或收益反而會逐漸減少。
有數據表明,從2010年到2014年,我國減貧幅度從26.1%下降到14.9%。
國家對扶貧各種資源要素的投入力度一直在加大,為何如此?
首先當然不可忽略物化、勞動力價格等投入要素成本上漲。
以巫山縣為例,2005年修建一個蓄水量在100立方米左右的水池,投入成本需要1.2萬元左右,目前投入成本則已漲到五六萬元。
而扶貧成本的上升,顯然還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需要更新扶貧思維、方法和措施。
當年,為了解決宇航員在太空失重情況下的書寫問題,美國投入了上億元,最后研發出了特殊的圓珠筆。
而蘇聯卻幾乎在零投入的情況下,巧妙地解決了問題:讓宇航員帶支鉛筆上天。
面對同樣一塊“硬骨頭”,美國和蘇聯的方法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這就是創新思維的力量。
當前,重慶的扶貧攻堅已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階段,顯然已不能用當年“吃肉”的方法來“啃硬骨頭”。
進入這一階段,需要創新思維,找到新“啃”法和新增長曲線,進而“啃”下“硬骨頭”,打贏這場扶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