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日,重慶市扶貧攻堅工作會議召開,新一輪扶貧攻堅戰役打響。
會議決定,到2017年底,4個市級重點扶貧縣、14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部“摘帽”;1919個貧困村整村脫貧,165.9萬貧困人口絕大部分越過脫貧標準線。
扶貧攻堅任務艱巨,難度可想而知。
2016年6月,“戰役”時間已過一年,重慶扶貧攻堅進入重要階段,取得了斐然成績,也面臨不少挑戰。
【扶貧攻堅 碩果累累】
部門聯動 力度漸增
組織部門輸送“扶貧第一書記”、市交委暢通鄉村道路、市教委提供教育資助……
2015年,重慶市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達40.1億元,增長48%;截至2016年6月,提前下達專項資金、補助資金231.8億元。
區域協調 集群效應
重慶18個區縣、184個鄉鎮、1548個村,打破行政邊界,組成扶貧片區。
區域內,非貧困地區帶動貧困地區,實現優化資源分配,協作平衡發展,共同實施脫貧開發項目1655個,群眾收入大幅提高。
持續扶持 再送一程
設置三年貧困戶政策過渡期。
在此期間,幫扶人員不散、幫扶政策不變,持續為貧困人口提供產業支持、技能培訓、醫療保障等全方位保障。
做到“自立之前不松手,脫貧之后再送一程”。
強化造血 實現共贏
從源頭入手,鼓勵社會力量進駐貧困地區,把貧困人口與行業龍頭,貧困農戶與企業主“捆綁”,打造產業共同體,共享收益成果,實現雙方共贏。
動態篩查 精準到點
通過逐級逐戶自查、交叉檢查驗收、三方評估,去年底、今年初,清退了不符合條件貧困人口1.76萬人,識別新貧困人口5.7萬人,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夯實基礎。
【扶貧攻堅 挑戰重重】
因素參雜 容易返貧
貧困地區自然災害頻繁、醫療保障不成熟、教育資源短缺,因災、因病、因學返貧時常發生。
返貧壓力巨大,鞏固、穩定脫貧成果,應該被視為“扶貧沖刺階段”的核心要務。
天生不足 不易突破
經過多年努力,資源豐富地區,早已脫貧。尚未脫貧地區,邊緣特征明顯。
面對惡劣條件,扶貧者經常束手無策。突破地區“天生不足”,短、準、穩開展扶貧,是確保全面脫貧的基石。
資金有限 難以優化
資金是扶貧開發的“血液”。
扶貧資金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在分配10大類、20項扶貧指標上,資金使用顯得“手長衣袖短”。
多元化籌集扶貧資金,高效利用扶貧專款,一段時間內,仍然是扶貧工作的難點。
人才匱乏 阻礙發展
“硬骨頭”誰來“啃”?需要依靠人才。扶貧人才常常被喻為“扶貧大樹的干細胞”。
人才匱乏,已成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不可忽視的“攔路虎”。
思維單一 差異較小
貧困地區,“一村一品,一鄉一業”變成“一模一樣”,陷入“加重貧困”的“瓶頸”。
擺脫產業規劃的單一思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是未來扶貧攻堅的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