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正確理解脫貧攻堅的目標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過程中,要防止只重“脫貧”、忽視“解困”的做法。“脫貧”是最低目標,“解困”才是最終目標。打贏脫貧攻堅戰,不應止于“脫貧”,而要樹立“解困”的更高目標,做到“扶得起,站得住”。
2016年6月的一天,梁平縣福祿鎮青橋村。
剛下過一場大雨,大山還籠罩在薄薄的水霧里。
村民牟聯明披一件黑色外套,又跑去地里“視察”花椒了。
“花椒長得好,我們的分紅也多。”原來,牟聯明是村里的花椒基地的股東。
貧困戶怎么當起了花椒基地的股東?
故事還要從重慶市探索試點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股權化改革說起。
扶貧怪圈
56歲的趙明興是武隆縣新春村出了名的窮單身漢,與年老多病的母親蝸居在簡陋的木制房屋里。
就近打零工掙的錢,是趙明興家唯一的收入來源,趙家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在雙河鄉,類似趙家這樣無主導增收產業支撐的貧困戶有44戶。
要說一年當中若有高興的時候,也就是每年的扶貧資金發下來的那幾天。
可很快,興奮勁就沒了。
“一年下來,也就1000來元錢,干不了啥,沒多久就花完了。”趙明興說。
其實,這也是重慶不少扶貧干部的苦惱。
開州區長沙鎮齊圣村黨支部書記熊尚冰就有這樣的體會:其實每年的扶貧資金也不少,但卻很難真正地扶持到貧困戶的心坎上。

其實,這正是以往扶貧資金往往會陷進去的一個“怪圈”。
在重慶,平均每個村“整村脫貧”投入資金約為600萬元,資金量看似不小。
但一方面這些錢要分配到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基本農田建設、基礎產業、村道公路等10大類20多項指標,資金就顯得“手長衣袖短”。
另外一方面,扶貧資金直接發到貧困戶手里,只能讓群眾一時脫困,卻不能讓群眾長期受益。
“受限于技能、渠道等原因,群眾往往也不知道怎樣花這筆錢。”南川區河圖鄉長坪村“第一書記”陳俊說。
于是,盡管每年的扶貧資金不少,但往往“沉潛”。
如何讓扶貧資金走出這個“怪圈”?
明確靶向
每當入秋后,天氣復雜多變,南川區河圖鄉長坪村貧困戶黃學智的心情也隨之時好時壞。
“晴天,村里的獼猴桃基地收成就好,雨天就不敢保證了。”黃學智說。
原來,前些年,村里成立了畔園獼猴桃專業合作社,意圖通過打造特色產業助民脫貧致富。
盡管拿不出錢,黃學智以土地投入,每年還是可以分到一些錢。
但就像復雜多變的天氣一樣,合作社的發展不盡如人意。
原因很簡單:缺錢。
合作社成立之后發現要花錢的地方太多:買農業設備、購置肥料、產品包裝……
盡管一直在盈利,但合作社的發展略顯緩慢。
不過在2015年,合作社收到了一筆十多萬元的“巨款”,一下子解了燃眉之急。
原來,村里將原本分給26戶貧困戶的扶貧資金整體入股到村里的畔園獼猴桃專業合作社,貧困戶搖身一變成了股東。
這得益于近年來重慶一直在積極探索的精準扶貧新方式——
選定部分產業扶貧項目,以建卡貧困戶為對象,將扶貧資金落實到人頭,以股權形式入股農業合作社,“配股到戶、按股分紅”,享受長效收益。
為此,重慶市還梳理出適宜扶貧資金股權化項目的幾大特點。
一是項目收益較好,連續三年實現贏利。
二是企業、專業合作社等項目主體的產權結構清晰。
三是項目業主愿意與貧困戶合作,能為貧困戶保底分紅,甚至資產收益分配向貧困戶傾斜。
明確了靶向,細碎、分散、沉睡的扶貧資金開始被整合到優勢項目上,“沉潛的力量”開始逐漸釋放出來。
長效增收
扶貧資金股權化,讓熊尚冰的心頭病也因此治愈了。
開州區長沙鎮齊圣村把專項扶貧資金以2000元/股的標準配給建卡貧困戶,讓他們成為村里獼猴桃專業合作社的股東。
扶貧資金股權化,給村里的合作社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去年,齊圣村的獼猴桃產量即達15萬斤,總收入約有300萬元。
僅此一項,每戶貧困戶按股就能分紅4000—5000元。
“扶貧資金股權化,不僅增強了貧困戶的參與度,還擴寬了貧困戶的增收渠道。”熊尚冰說。
對于愿意在合作社或業主基地打工的群眾,按照不同工種、不同性別計發工資,幫助貧困戶解決了就業問題,月月還有工資可以領。
與此同時,一種“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應讓陳俊喜不自禁。
以前村里發展產業,不少貧困戶因為缺錢,對產業發展并不積極。
“現在因為成了股東,熱情一下子上來了,產業的發展因此順利了許多。”陳俊說。
前不久,村里準備修繕村里的路,便于獼猴桃的運輸,該村村民黃學智等貧困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這現在都是我們自家的事了,怎么能不上心呢。”黃學智樂呵呵地說。
助民致富
“趙大哥,這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分紅的1050元錢,你點點數。”
2016年5月的一天,武隆縣雙河鄉新春村。
趙明興喜滋滋地接過自己的產業入股分紅。
2015年10月,44戶貧困戶一致同意把每戶1500元共計66000元的貧困戶產業補助資金入股曙光蔬菜專業合作社,并與合作社簽訂了《入股分紅協議書》,入股的貧困戶可定期分紅。
入股專業合作社后,趙明興從以前不固定的臨時工,搖身一變成為股東。
身份變了,趙明興的心氣也高了,干活也更積極了。
扶貧資金股權化既讓貧困戶收入能穩定增加,又能轉變他們的觀念,只有思想上不貧困,才能真正斬斷窮根。
獲益的還有牟聯明。
因為和妻子都患病,加之年紀也大了,一家人的日子過得不咸不淡。
政府免費為他配備了有產權的花椒地0.8畝,可以按期分紅,平日里在花椒基地打工也有收入,家中生活逐漸改善。
“這日子,是越來越有奔頭了!”牟聯明說。
今年,扶貧資金股權化在武隆、黔江、萬州、酉陽、巫溪、南川、奉節、開州、石柱等區縣開展,規劃投資1.8億元,將帶動1.5萬貧困戶實現持續穩定脫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