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夏林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傳統意義上的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將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而在這個共同體中,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如何做好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真正參與到學生學習過程之中,這就要求教師扮演好“學生”的角色,以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知識現狀為前提,以學生的視角去審視要學習的新內容,和學生一道成為新知識、新技能的探索者.也就是說教師要做好心理換位,在課堂教學中時時處處從學生角度去考慮問題,設計教案.
1想學生之所想
課堂上學生在想什么?這是教師應時刻關心的問題,他們未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時,在洞察其心理,及時巧妙地點出其想法,更好地實現與他們心理上的溝通.初中學生特別喜歡實驗,那么教師要教學過程中要盡量安排一些實驗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2想學生之所難
有些教學內容在教師看來似乎很容易,三言兩語就可以說清楚,但站在學生的角度上來接受這一知識,學習這一內容可能有相當大的困難,教師在重溫學生角色,成為學生的化身,體察他們的困難,然后幫助他們學習實現由難到易的轉化.
3想學生之所疑
課堂上教師在講述時,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突然發現某些學生表情凝重,臉色不悅,顯然是學生思維出現了“障礙”.此時,對學生思維中出現的“疑”若不及時排除,必然造成心理上的不和諧,成為學生繼續思維、繼續學習的障礙,使得思維中斷.這時教師就應重新站到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找出產生障礙的原因和應采取的措施. 4想學生之所錯
教師在批閱作業,試卷和個別輔導時,常發現學生這樣那樣的錯誤.給學生指正后,為了鞏固,在以后的教學中,有時教師在課堂上故意再錯一次,錯給學生看,錯給學生思考,使學生引以為戒.
5想學生之所樂
課堂是師生共同表演的舞臺,必須引導學生自覺地加入到這種表演中來.高明的教師必須想到學生的愛好、興趣和渴望成功的心理,想學生之所樂.
實驗是物理學科的基礎,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實驗手段,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凡是可做的實驗應盡量做,可讓學生動手做的實驗應盡量讓學生動手.積極鼓勵學生完成課外實驗和家庭實驗.學生在實驗中親眼觀察到色彩斑瀾的物理現象,好奇心得到滿足,求知欲望更強烈.學生要透過現象去認識物理變化的本質,去探索物理變化的規律.
6想學生之所忘
有人說物理知識一學就懂,一丟就忘.物理學科的確有許多內容要強化記憶.有經驗的教師常有這樣一種心理體驗,即在用到某知識點時,忽然間明明熟悉的知識好像變得模糊起來,此時,教師則馬上意識到學生對這一知識的學習也容易遺忘,這就是典型的心理換位現象.遇到這種現象,我們必須以學生的身份出現,和他們一起回憶、識記、聯想、推導和驗證,一起分析、比較、歸納和總結,從而戰勝遺忘,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總之,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進行的雙邊活動,教師在課堂上扮演著雙重角色,既要做好教師的角色,成為學生的領路人;還要扮演學生的角色,和學生一道成為新知識、新技能的共同探索者.教師要集這兩種角色于一身,且進出自如,變換靈活,才能真正駕馭課堂,才能求得與學生思維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鳴,使教學過程得到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