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呈
扶貧開發和社會保障是當前農村解決貧困問題的兩個重要手段。
扶貧開發的重點在“開發”,即發展貧困地區的生產力,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采取綜合配套措施,幫助農村貧困人口脫貧,這是經濟手段。
社會保障的重點在“保障”,通過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務體系,緩解貧困,并預防貧困的發生,這是社會手段。
隨著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兩者的邊界被打破,“開發”與“保障”的關系需要重新梳理,在注重扶貧開發的同時,要用好“三個保障”。
司法保障 懲前毖后
當前,扶貧開發的許多難點、重點、熱點,急需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扶貧開發定位模糊,要依靠立法來明確;扶貧項目資金管理要依靠立法來加強;扶貧開發的主體要靠立法來規范;扶貧開發部門的地位也要靠立法來提高。只有通過立法對扶貧對象、扶貧開發措施、扶貧資金、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方面作出更加明確具體的規定,扶貧工作才能有的放矢、精準有效。秀山縣司法部門在保障扶貧的工作中,就很好地運用司法手段為扶貧開發保駕護航。一是用司法保護貧困地區民眾的合法權益,為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綜合性、低成本、高質量的司法服務。二是嚴懲扶貧職務犯罪,著重審理惠農資金管理、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和農村土地復墾等涉及扶貧開發領域的“窩案”“串案”。“雙管齊下”,為秀山扶貧開發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社會保障 兜底奠基
以目前重慶農村一個讀小學、一個讀初中的二孩戶為例,一個小學生每學年學雜費700元左右,一個初中生每學年學雜費1000元左右,兩個學生每學年共需包括學雜費在內的各種費用2500元以上。一些貧困農戶每年1000元左右的養豬收入是家里最大的財富,加上平時打零工和其他800元左右的收入,每年可用資金約1800元,剔除化肥、農藥、日常生活用品等支出,已經所剩無幾。子女上學,只有靠借貸維持,這就使貧困戶陷入了因學返貧的困境。所以,必須堅持讓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和精準扶貧結合,形成社會保障與扶貧開發兩輪驅動工作機制和解決貧困問題“雙保險”,才能最大程度確保扶貧開發的效果。
生態保障 立足長遠
從重慶扶貧工作的實際來看,不少扶貧開發重點區縣都分布在生態環境脆弱的山區地帶,這些地區基礎設施薄弱,生產方式單一,生存環境不容樂觀。當地居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能從大自然中獲取生存資源,周邊自然資源往往被不加節制地開采,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反過來使得貧困狀況更加嚴重,周而復始,形成惡性循環。其實,保護環境和生態旅游產業完全可以實現雙贏。石柱縣針對摘帽貧困戶在經營上能力不足等難題,通過建立旅游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取得很好的效果。可見,生態保障是扶貧防返貧的有力武器。要切實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態保護意識,讓農民在環境保護中受益,進而實現增收和生態的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