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一
推進行業優化升級
——大中型骨干企業、“專精特新”科技型優勢中小企業,憑借自身的技術、人才優勢,向研發、設計服務擴展。
路徑
通過科技成果推廣、工業設計服務、科技管理咨詢等方式,推進行業優化升級。有條件的企業還可以為行業、社會提供信息軟件、節能環保等服務,為提升產業信息化水平、促進綠色低碳轉型服務。
2013年12月31日,重慶華數機器人有限公司成立。
2014年6月,首條生產測試線上線。
2015年12月,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伺服驅動器實現批量化生產。
…………
短短兩年,公司從無到有,實現工業總產值1.2億元、銷售收入8000萬元。
重慶華數機器人有限公司是如何崛起的呢?
薄利難題
2013年,重慶華數機器人有限公司注冊成立。
其時,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機器人產業發展空間巨大。
重慶汽車、摩托車和筆記本電腦三大行業的產業布局,隱藏著巨大的機器人需求。
當時,重慶已經有近100家涉足機器人產業的企業,但是,它們都面臨著相同的尷尬:缺乏關鍵核心技術。
重慶機器人企業因此一直受到國外上游企業的限制,生存能力不強。
“重慶機器人企業只能給外國企業‘打工’,賺取薄利。”重慶市機器人專家組牽頭人何國田說。
重慶社平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上游企業非常強勢。”社平公司負責人鄧社平深有感觸,“做一套幾十萬元的機器人系統,公司僅能賺幾萬元,這還沒包括人工成本。”
當時,重慶只有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重慶大學和西南大學等少數幾家研究機構和高校在做機器人技術研發,研發實力落后。
重慶距離“機器人之都”的夢想,似乎還很遙遠。
很快,在重慶市各級政府部門的支持下,重慶科技風險投資有限公司、兩江新區創新創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與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9000萬元,成立了重慶華數機器人有限公司。
背靠國家數控系統的龍頭企業等幾大“靠山”,華數機器人公司誕生了。

技術攻關
2014年初,30歲的楊林來到重慶華數機器人有限公司。
作為重慶華數第一臺機器人的研發者,楊林到現在都還記得當初的艱辛。
研發團隊只有三四個人,每天加班。
同一個產品,要做三款備用品,以確保滿足客戶需求。
壓力大的時候,楊林整夜睡不好覺。
在楊林的帶領下,2014年6月,公司成功研發了第一臺機器人。
“我們堅持創新引領,在關鍵技術、核心部件上持續研發突破,不斷提升自主化能力。”楊林說。
華數堅持自主創新,短短兩年,發展迅猛。每年投入研發經費近千萬元,研發人員由最初的幾個人發展到現在的71人。
以前,國內數控系統核心技術90%以上依賴進口。
現在,重慶華數機器人公司通過自主研發,攻克了多項核心關鍵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工業機器人的五大關鍵技術部分即本體、控制器、伺服系統、電機、減速器。截至目前,華數已完成了本體、控制器、伺服、電機四大環節的研發和生產,并形成了四大系列27個品種工業機器人銷售,申請自主知識產權30余項,機器人國產化率達到80%以上,部分機器人國產化率可以達到100%,產品性能完全可以與國外產品媲美。
華數機器人公司也成為國內僅有的兩家能夠同時自主研發、生產、銷售機器人控制系統、伺服驅動、伺服電機和機器人本體四大核心零部件及機器人整機產品的企業之一。
機器人慢慢從“模仿制造”轉變為“研發智造”。
搶占市場
2015年12月的一天,華數機器人公司生產廠房。
一批從國外進口的自動化設備剛剛“植入”伺服系統。
和以往不同的是,伺服系統是由華數機器人公司自主研發生產的。
以前,受限于國外壟斷巨頭長期的技術封鎖,中國高端智能裝備一度難以實現突破。隨著華數的技術攻關,無疑提升了機器人行業的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隨著技術的成熟,產量的不斷提升及機器人自動化業務的擴大,產業鏈還會進一步擴大,越來越多的相關企業隨之入駐。
華數機器人公司積極對接產業鏈上中下游,注重“垂直整合”。在重慶,為華數機器人公司配套的企業有數十家,帶動了機器人全產業鏈的快速發展。
2015年,華數機器人公司已經成為中西部地區工業機器人整機生產的龍頭企業,形成了月產百臺、年產千臺的規模。
“同時,我們對接市場開發新品,聚焦一批細分行業深挖、精耕。”重慶華數機器人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楊海濱說。
根據市場需求,華數機器人公司與跨國巨頭錯位競爭,瞄準國內制造業對性價比較高的專用型機器人的需求空間,專注家電、建材、化工等產業細分領域。“去年,東莞一家工廠的智能車間投用華數六軸機器人81臺,創下國產六軸機器人在一個車間內批量投用的紀錄。”楊海濱說。
2015年,重慶華數機器人公司的機器人產銷量在西南地區企業中居首位,迅速搶占了市場。
“今年以來,訂單一直源源不斷。”楊海濱笑著說。
延伸服務
對于華數而言,賣了產品并不意味著結束。
機器人產業的特殊之處在于,不是單單賣產品,后續還需要提供一系列的服務。
一臺機器人需要3—5名相關的操作維護和集成應用人才。但是,環顧中國的高等院校和職業技術學院,在此方向的人才培養幾乎沒有。而機器人市場卻在以每年20%—30%的速度遞增,相應的人才儲備數量和質量卻捉襟見肘,導致國內大量的技術型人才難招。
機器人產業應用人才的匱乏已經成為國內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和最難以繞過的障礙。
“要想取得長足發展,為‘中國制造’轉向‘中國智造’提供支撐,還需要搭建更大的研發平臺。”楊林說。
為了填補國內工業機器人專業教材體系和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空白,2015年,華數公司總部投入200萬元,編寫機器人相關專業的系列教材。
無疑,此舉將填補國內工業機器人專業教材體系和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空白,為重慶市著力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助力。
憑借自身的技術、人才優勢,重慶華數機器人有限公司開始向研發、設計服務上游擴展,為企業提升產業信息化水平、促進綠色低碳轉型服務。
針對制造領域高危、污染隱患較大工序,研發專用機器人,為其轉型升級服務。
“要針對五金件、陶瓷、3C等行業,這些領域將會成為井噴式增長點。”楊海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