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三
上海,中國第一個進入老齡化“30時代”的城市,在全國“老”得遙遙領先。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上海戶籍人口60歲及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的30.2%,而同為特大型城市的北京和廣州,這個比例分別是22.6%和16.03%。這就意味著,上海戶籍人口的年齡結構已與全國其他城市形成了鮮明差異。以2014年的調研數據為基準,上海市80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占本市總人口的5.2%,而在徐匯區湖南路街道東湖居委會,這個比例超過了17%。
東湖居民區,東至東湖路、南至淮海中路、西至常熟路、北至延慶路,住在這里的離退休干部多,文化層次比較高,大都不愿意搬離這個區域,而年輕一代的子女成家立業后便搬離父母不住在這里,有些則常年居住在國外。這里的老年人大都是老知識分子,退休后經濟條件比較優越,缺少的是陪伴與精神上的寄托。2011年8月1日,東湖居民區幫困扶老工作站應運而生,取名“金相鄰”,寓意“金相鄰,銀親眷,遠親不如近鄰”。五年時間過去了,從最初的幫困扶老到現在小區自治的成功典范,“金相鄰”都經歷了些什么,“以老扶老”的模式又有哪些無奈之舉呢?
當你老了,陪伴一直都在
居民區曾經住著一位老教授,用上海話來講,生前很“各得”。買個包子一定要去菜場買,除了好吃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樓下便利店的包子太貴了……有時候買水果會精確到顆(四顆荔枝)。如果為這位老教授讀報,他會連報紙犄角旮旯的問題都拿出來問,如果小組組員回答不出來,老教授就會很不高興。能每次完成這些“艱巨”任務的只有已經64歲的孫曉飛阿姨,她會事先把當日需要交流的報紙每字每句的讀,記到心里,等待老教授的“考核”。對于水果,作為志愿者的孫阿姨知道這是老教授在試探她,她沒有絲毫怨言。孫曉飛從工作站成立之時就一直擔任小組長職務,而那時她的母親已經91歲,床前離不開人。但是孫阿姨自打做起小組長那天起,就一直拼盡全力地幫助居民區的老年人,給予的是無微不至的陪伴。去年7月,這位老教授去世了,他的遺言里有2000塊錢要給孫阿姨,指定捐給“金相鄰”,一生省吃儉用的老教授,他捐出的這2000元顯得特別貴重,感動了知曉這件事的所有人。
孫阿姨在退休前是一家工廠的工會干部,以前的單位每年1月是愛心捐款月,孫阿姨就把這項不成文的規章運用到“金相鄰”工作站。站內的九個組員,每人每年在1月份會自掏腰包捐出100元愛心基金,這筆錢在逢年過節時會拿來為居民區90歲及以上的老人買禮品。去年9月24日,正值一位住院老人的90歲大壽,組里的3位成員準備好好給這位老人過個生日。知道老人愛吃油爆蝦,組員姚阿姨就自己掏錢買當天最新鮮的河蝦,回家燒好;孫阿姨特地去買了一只小蛋糕,因為她知道人越老越是孩子氣,喜歡吹蠟燭、切蛋糕時的熱鬧;另一位組員賈阿姨到山林食品買了紅腸、熏魚,在醫院門口她還買了一串白玉蘭花。果然,老人特別開心,拿著那串白玉蘭花連口說道:“我最喜歡這股味道了!”
所有的這些東西都從每年的900元愛心基金里支付夠嗎?是的,根本不夠呀。阿姨們很多情況下會自掏腰包,她們從來沒覺得花自己的錢了,因為在她們心里一直都在追求著對居民無微不至的體貼和陪伴。除了阿姨們,小組里也有阿叔們。
1946年出生的楊金益是一個連組員都對他連連稱贊的老大哥。大家說起他,除了敬佩之情更多的是心疼。因為古稀之年的楊大哥是一位肺癌患者,但是他一直是沖鋒陷陣在最前線,他會搶著做一些在大家眼里對他來說已經是有些吃力的活。所有的人都知道,他這是在為“金相鄰”貢獻自己最后的能量。有居民下水道堵塞,老楊知道后二話不說自己用手去掏;鄰居大爺要搬家,他冒雨推著三輪車將十個大包裹送往郵局,老人家搬回來的時候,老楊也是義不容辭地幫忙搬上搬下。
“金相鄰”工作站這些數不勝數的貼心服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社區里的愛心人士,他們也踴躍報名參加這個志愿服務站,比如延慶菜店的王經理。2013年年初,居住在瑞華公寓的老人們提出自己腿腳不方便,上下樓買菜比較困難,王經理得知后立刻與同事商量,決定以后每周五都來小區送菜。這一送就再也沒停下過,風雨無阻。送到小區的菜比菜場賣的品質還要好,而且價格低廉。除了菜,他們也會很周到地送來西瓜、油、米和面這些重東西。王經理很有成就感地告訴記者:“每逢下雨天、過年的時候我們也一定會來,因為這里的叔叔阿姨們會盼著我們來……”
從志愿服務邁向自治家園
隨著上海城市發展的不斷增強,居民的一些社會事務和工作越來越多地轉移到社區,社區工作變得千頭萬緒,日趨繁重,“金相鄰”工作站的工作便是居委工作的補充和延伸。就像孫曉飛組長告訴我們的那樣:“有了這個組織,居民有事就會首先想到我們,不再是每件事都去找居委會了。”這難道不是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社區自治的一種表現形式嗎?
“金相鄰”工作站成員共九人,工作機構人員由居民區內有一定的群眾基礎、有公信力、有能力的志愿者,具備一些財務、法律、醫學以及管理等相關知識的高素質居民和共建單位代表,以公開推薦、自薦等方式組成。他們有常年來熱心參與社區助老關愛的志愿者、剛從企業退休的管理人員、黨員樓組長、退休居委書記和社區單位代表。成立之初,“金相鄰”從服務對象調查摸底入手,做好了建檔工作,并為109位80歲以上高齡老人建立了“一人一卡”檔案。據統計,東湖居委會總人口有3675人,60歲及以上人口1207人,男538人,女669人,老齡人口比率32%左右。數據告訴了我們這里居民人口老齡化的現象有多么嚴峻,具體情況如下表。作為“四步工作法”的第一步結束后,“金相鄰”的成員們又開展了其他幾項工作:針對老年居民的需求,商討出計劃方案;同時整合現有資源,提供力所能及的有針對性的服務;讓管理制度公開化,透明化,接受多方監督。五年間先后制定了定期例會制度、幫困救助制度、助老關愛制度、定期學習制度、幫困費用管理制度以及總結考核表彰制度等。
本著“助老關愛顯親情、共助濟困情相牽,以人為本、民生為先”的工作理念,通過培育和鼓勵東湖居民區居民自發成立或組建幫困救助和扶老關愛工作站等公益性、民間性自治工作機構,與此同時發揚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功能,承接部分政府職能,拓展服務管理功能。在加強社區單位、居委、居民互助幫扶意識的同時,積極整合社區各方資源,促進居民區內社會組織孵化、培育和發展,實現社區穩定。東湖居民區“金相鄰”工作站實行“居民區黨組織領導、居委會推動、駐區單位共同參與、居民群眾受益”的工作原則,充分調動居民區各種力量及積極因素,有效整合居民區內各種社會資源,根據居民群眾發生的困難,以不同形式、不同途徑,因地制宜地開展幫扶工作,以解決居民群眾的實際困難和試行推進在居民區居家養老的模式。目前覆蓋人群包括了孤老、獨居、空巢老年人、老干部、大重病、殘疾、各類低保、救助政策覆蓋不到,及因各種客觀原因造成臨時性、突發性生活困難的家庭。這家民間性、公益性、以民幫民、以民管民的自治工作機構,在居民區黨組織的領導下,居委會積極推動、組織實施扶老關愛工作站建立和運作,真正達到了讓東湖居民“困有所助,難有所幫,需有所應”的社會效果。
以老扶老,接班人在哪兒
采訪中,筆者或多或少感受到了一些無奈和不忍,畢竟這是一些六七十歲的“年輕”老人在照料一些比他們年長的老人。但是“金相鄰”組員們在介紹工作時的神情和言語,傳遞的都是自豪感和滿足感,因為這些組員們感覺到了自己是“被需要”,居民們一年比一年對他們產生更濃的依賴感。有時候活動室里舉行包餃子烹飪培訓,居民會自己買來食材跟其他人一起湊個熱鬧;這里再也不存在成立之初打電話不接,摁門鈴不睬的現象,那些老齡居民們恨不得天天都跟“金相鄰”的組員們待在一起。居民趙阿婆的女兒滿眼歡笑地說:“現在阿拉媽每天開心得不得了,孫阿姨她們經常來陪著噶噶訕糊,一丁點的小事情她們都會來幫忙!”金杯銀杯不如居民們的口碑,也正是因為這樣,在孫阿姨的帶領下,“金相鄰”的組員們更加投入到這份他們自己熱愛的“事業”中。
可是,當“金相鄰”的阿姨阿叔們也不再“年輕”,誰來照顧他們呢?誰來接他們的班把“金相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