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盈 周神青
攜手邁向中國經濟新增長極
2016年5月4日,備受關注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發布。
在此之前的2011年,《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獲得批復。
五年間出臺兩個重大文件,從經濟區到城市群,不變的成渝,變化的后綴,凸顯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為什么要發展城市群?
因為城市群已成為經濟活動、社會活動的中心,是決定未來地區競爭力的核心,是中國未來發展的主要引擎。
在美國,2.43億人口集中在占全國總面積3%的土地上;在日本,3500萬人口集中在東京這塊不足日本總面積4%的土地上,這些區域也正是全球生產效率最高的城市區域。
而在中國,雖然十大城市群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10%的面積承載超過2/3的經濟總量,但只承載了全國人口的1/3,這就是差距。
為什么要發展成渝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2014年常住人口9094萬人,地區生產總值3.76萬億元,分別占全國的1.92%、6.65%和5.49%。成渝城市群的經濟總量、密度、綜合競爭能力僅次于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正在成為中國經濟新增長極。
這是引領西部開發開放,強化對“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戰略的重要支撐。如果說城市群發展將會主宰中國的未來,那么,成渝城市群的發展無疑決定著中國西部的未來。
中國崛起,需要西部崛起;西部崛起,需要成渝城市群崛起。
自古川渝一家親,兩地山水相連、人緣相親、文化一脈,經濟、文化往來十分密切。
一項資料顯示,近三年來,川企入渝投資有3000多億元,渝企入川投資近5000億元,分別占兩省市引進國內省外資金總額的16%和19%。
不過,成渝城市群合力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重慶、成都兩個核心城市存在“背向發展”,協調合作機制仍需健全,空間發展戰略缺乏充分對接,高端發展平臺的謀劃和建設競爭大于合作,產業分工協作不夠充分,經濟尚未形成緊密的有機聯系,基礎設施建設不盡協調。
為此,《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給成渝兩地如何發展指出了方向。
方向既明,行勝于言。重慶該怎么做?
市委書記孫政才強調:“要認真貫徹落實《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促進成渝城市群資源優勢互補、產業分工協作、城市互動發展,推動一體化發展,充分發揮對長江上游地區的帶動和支撐作用。”
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重慶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具體該如何發力?成渝城市群發展又會給群眾帶來哪些紅利?我們期望這組報道,能為您揭曉答案。
《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面面觀
三大要點
1格局
以強化重慶、成都的輻射帶動作用為基礎,以創新驅動、保護生態環境和夯實產業基礎為支撐,建設引領西部開發開放的城市群,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同發展。

2意義
走出一條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互促共進的新路子,與推進西部大開發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等重大戰略契合互動,釋放中西部巨大內需潛力,拓展經濟增長新空間。
3展望
未來在長江經濟帶上將形成“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布局,形成合力,助力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五大任務
1生態共建 環境共治
保護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強化水資源安全保障,建設綠色城市。
2發展產業集群 承接產業轉移
壯大裝備制造、生物醫藥、農林產品加工等優勢產業集群,發展商貿物流、旅游、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有序承接產業轉移。
3擴大開放 建設合作平臺
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和鐵路、公路網絡,暢通對內對外開放通道,加快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4成本共擔 利益共享
推動資本、技術等市場一體化,因地因城施策,促進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鼓勵農民就地創業就業。
5以工促農 以城帶鄉
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脫貧攻堅和民生改善,努力打造產業優化、生活優質、環境優美的“新成渝”。
三大機遇
1.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加快實施。
加快培育發展中西部地區城市群已成為重大戰略舉措,這將促使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資源加快向中西部城鎮化地區傾斜。
2.“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令位于西部的成渝走向開放的前沿。
可以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深化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深度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提高開發開放水平。
3.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實施。
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支撐引領作用,提高成渝城市群對外交通網絡通暢水平,密切與東部發達地區、中部潛力地區的經濟聯系,促進先進產業和生產要素集聚,為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提供有利條件。
六大挑戰
挑戰一:歷史情結因素
川渝分家之前,重慶雖然是四川雙雄之一,擁有西部最大港口,但當年的重慶受制于四川省省轄市的地位,難以在更大范圍內發揮作用。相對于當時的四川,重慶的確很像是一個家庭的“長子”,承擔了重擔。正因為有此歷史緣由,所以,成渝民間人士之間的嘴仗似乎一直沒有停息。
挑戰二:次級城市發育不足
地級城市發展相對緩慢,放眼望去,重慶和成都像是兩個“巨無霸”,而區域內其他城市則黯然失色。區域內城區人口百萬以上的大城市數量不多,對核心城市職能分擔不夠,對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輻射帶動不夠。
挑戰三:產業同質化競爭
目前,川渝產業間的同質化問題突出,加之地理接壤,區位類似,又同處于加速發展階段,難免會出現競爭。成都和重慶在城市經濟發展戰略等方面還存在競爭,例如雙雙申報自貿區項目、各自建設規模宏大的工業港、缺乏產業合作造成內部競爭等。
例如,在產業分工上,成渝兩地在多個方面直接競爭,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IT產業。此前一項數據顯示,成都的計劃是,2015年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要形成5000億元產值的IT產業集群,而重慶在2015年就計劃達到10000億元規模,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0%以上,成為第一支柱產業。
挑戰四:制度銜接不夠
2011年,《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出臺。該經濟區范圍包括重慶市31個區縣和四川省15個市,被認為是西部唯一具備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的地區。但五年來,經濟區的發展在一些關鍵環節仍無銜接和協同。在制度層面,兩地跨區域投資等遭遇的阻力仍不小。

多家赴重慶投資的川企負責人表示,目前川渝兩地銀行均不認可跨區域抵押,導致投資門檻過高,而四川省稅務部門的稅務核算結果,并不能獲得重慶稅務部門的認可。
《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也指出,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現象嚴重,行政壁壘未完全破除,要素流通不暢,區域內統一市場和信用體系建設滯后,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成本共擔和利益共享機制尚未破題。
挑戰五: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程度不高
成渝之間其實很重視交通的發展,十年前往返成渝要么坐飛機,要么公路交通或者鐵路交通都要四個小時以上,而今通過動車只要兩個小時,但300多公里的距離,是成渝城市群發展中的一塊“硬骨頭”。
重慶、成都與其他城市間的快速軌道交通仍在建設中,城際高速網絡尚未形成。沿江港口建設缺乏統籌,三峽樞紐通過能力不足,以重慶、成都等為起點的中歐班列運輸有待優化。同時,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和能源水資源保障水平也有待提高。
挑戰六:資源環境約束日趨加劇
部分地區開發強度過大,城市建設用地擴展與耕地保護矛盾加劇,水土能礦資源利用效率較低。部分城市大氣污染嚴重,部分支流水環境惡化,整體環境質量不容樂觀。
(綜合摘編自《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新華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