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盈 杜建清
●一體化聯動發展,最難的就是利益均衡,因此,抓住這個“牛鼻子”就成了重中之重。要主動加強雙方的交流與合作,參與頂層設計,建立健全利益協調機制,完善成本共擔、利益共享、風險共控、責任共擔機制。
在中國西南地區,有兩座燦爛的“雙子星座”城市,那便是重慶和成都。
然而,重慶直轄19年來,成渝之間從味蕾之爭到性格之爭,再到產業之爭,大家彼此都不服輸,你追我趕,幾乎沒有停止過,真可謂“剪不斷,理還亂”。
在區域協同發展上,兩地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斷骨頭連著筋”。
歲月流淌,如今,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讓兄弟雙方再度握手。
成渝競爭與合作19年,共識已然達成:唯有“同城思維”才能雙贏!
一條斷頭路的背后
2015年12月26日,成渝高鐵正式通車。
但距榮昌區高鐵站不遠處的盤龍鎮居民杜定奎卻高興不起來。
以前,他每周赴重慶看望兒子都得先在鄉村大巴上搖晃兩個多小時。聽聞成渝高鐵通車的消息,杜定奎喜出望外:“聽說半個小時就能到重慶,太好了!”
可現實是,小鎮連接最近高鐵站的道路一直沒有打通。杜定奎只能望“鐵”興嘆。
這條計劃于2015年開工、聯通川渝兩個小鎮的道路,直線距離不足9公里,用當地人的話說,“踩一腳油門就到了”。
然而,就是這樣一條道路,卻長期處于停工狀態,居民每每到高鐵站,都要繞行很遠。
對周邊分屬川渝兩地的5個鎮、逾30萬居民來說,四川省內江市隆昌縣界石鎮高鐵站是最近的高鐵站。這一繞行,讓30萬川渝居民成了一群“看得見卻坐不上高鐵”的人。

要知道,到下一站重慶榮昌站,很多居民要坐一個多小時巴士才能到。
兩地政府并非沒有想過解決之道,可為何遲遲解決不了?
“一條路的兩邊,川渝兩地各有自己的想法,咋個弄嘛!”連杜定奎都認識到了“癥結”所在。
川渝合作之難,由一條路就可見一斑。
曾經產業“卡位”之戰
多位專家分析認為,這兩座國內生產總值均破萬億的城市,在過去19年中,更多的是產業競爭。
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
早在2003年,芯片業巨頭英特爾(Intel)斥資3.75億美元進軍成都,成為成都IT業一面顯眼的旗幟。
彼時,包括西安、重慶等在內的多個城市很是“艷羨”。
后來,重慶抓住了一個大機遇。2009年,惠普公司落戶重慶,隨后,富士康等IT代工企業和配套廠商相繼入渝。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全球每三臺筆記本電腦中就有一臺“重慶造”。
汽車也是兩地爭相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
在重慶“十三五”規劃中,汽車產業被列入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數據顯示,2015年,重慶汽車產銷達到300萬臺,產值突破4700億元,穩坐國內汽車市場頭把交椅。
同重慶一樣,成都近年來也在打造汽車經濟。位于龍泉驛的成都經開區,吸引了沃爾沃、大眾、吉利、神龍等十多家汽車工廠,每60秒就有一輛嶄新的汽車從這里下線。2015年,成都汽車整車產量突破百萬輛,躋身全國前十位。
綜觀國內其他“雙子星座”城市,一些城市產業協同發展較為合理,如廣州與深圳也很近,但它們在產業布局上有所區分,廣州主要發展外貿、制造業,深圳則是創新中心。
有專家稱,成渝間產業拼搶的根本原因,是產業同質化導致的結果。
事實上,從電子信息、汽車,再到航空、石化,成都與重慶的競爭確實無處不在。
“兩地經濟實力相差不太大,誰也不占絕對優勢,與其相互競爭,不如在競爭中合作。”業界多位專家建議。
合作遠大于競爭
但事實上,川渝兩地都知道,走合作共贏、協同發展之路才是最好的方法論。
以汽車產業為例。重慶的捷泰格特是四川一汽豐田的穩定供應商,重慶的長安汽車更是有30家左右的供應商來自成都及其周邊地區。
數據顯示,最近三年,渝企入川實際投資4799億元,占四川省引進內資總量的19%。同期,川企入渝實際投資3088億元,占重慶市引進內資總量的16%,列各省市第二位。
可以說,雙方經濟水乳交融,誰也離不開誰。
“雖然經貿數據整體較好,但成渝間真正坐實一體化,還需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功能轉化和空間形態的變化,打破城市間的行政壁壘。”有專家指出。
為此,成渝兩地早已開始探索嘗試。
2013年9月,《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正式公布后,川渝兩地就致力于開展成渝城市群大氣污染防治綜合督查,聯防聯控機制逐漸建立。
2014年7月14日,重慶海關和成都海關建立區域通關合作機制。在業界看來,這是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的一個重要信號。該機制建立后,企業可節約至少一個工作日的通關物流時間,每標箱貨物可節約省內物流成本500—1000元。
2015年5月,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市長黃奇帆率重慶黨政代表團一行到訪四川,兩地聯合簽署《關于加強兩省市合作共筑成渝城市群工作備忘錄》,業界普遍認為會釋放更多紅利。
當然,也有專家看得更遠。經濟學家林凌認為:“要克服兩個城市發展之間的各種內耗,還是需要從國家政策層面進行引導。”
這也正是從國家層面規劃和參與成渝城市群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成本共擔利益共享
《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中還有一個亮點引起各方關注,那便是“成本共擔利益共享協同發展機制”。
有專家指出,這一提法“意義巨大,指向了最核心也是最難的關鍵點”。
重慶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李勇也表示認同:“‘同城思維’一定要打破省際行政壁壘,這已經成為未來中國市場經濟的絕對狀態。”
成渝城市群的一個最大特殊之處,在于擁有成都和重慶兩個經濟水平相當、行政上卻又獨立的核心城市。相比之下,廣東省同時擁有廣州、深圳雙核心,都在廣東省行政統籌下,而單核心的經濟區如中原城市群、長株潭亦歸屬一個地方政府管轄。
因此,《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建立成本共擔利益共享協同發展機制”,其指向就很明確了。
“目的就是國家從戰略布局和頂層設計層面考慮,加強對成渝兩地發展的統籌協調,引導促進成渝城市群建立產業集群和鏈條上的關聯配套,減少相互間產業重復建設、產能過剩和惡性競爭,提升城市群產業體系核心競爭力。”西南交通大學教授駱玲說。
對于老百姓來說,關心最多的則是公共服務的“同城思維”:交通卡、醫保卡能不能一卡通,移動電話能不能不收漫游費,旅游能否更方便等等。
“ETC一體化、公交一卡通、醫保異地結算等,都在逐步實現中。”重慶市發改委主任沈曉鐘說。
“未來需要建立決策層+協調層+執行層的雙邊合作工作機制。其中最重要的是合作機制不僅是成渝雙方參加,還應該引入國務院相關部門,建立成渝協調、國家統籌的模式,從而推進項目落地。”李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