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當前,干部“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的現象仍較為普遍地存在,這嚴重影響了干部隊伍的活力。中央曾專門出臺《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規定(試行)》,一些地方也相繼出臺了配套措施,并動真碰硬,“下”了一批干部。今明兩年,是省市縣鄉村集中換屆之年,這個問題更加值得重視。
沒有鐵打的交椅
中央頒布《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規定(試行)》,著力構建能上能下的制度機制,重點突出干部的“下”,劍鋒直指為官不正、為官不為、為官亂為等問題,這無疑是從嚴治黨、從嚴治吏的一記重拳。
《規定》的出臺,標志著只當官不做事的“鐵交椅”將一去不復返。
能上不能下,是長期困擾干部隊伍建設的難點問題,也是群眾關心、社會關切的問題。破解干部工作難題,既要把好干部選出來,又要不斷完善機制,將不符合好干部標準的干部調下去。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退休制度的建立和任期制、問責制等制度的實施,為推動領導干部能上能下創造了基本條件。但總體上,能上能下尚未常態化、機制化。現實中,仍有這樣一種現象,并飽受詬病:少數干部身居領導崗位,卻尸位素餐、無所用心,遇到困難和問題不敢擔當,推諉扯皮、敷衍塞責,表現平庸、碌碌無為,但又沒有什么“硬傷”“大過”,讓你拿他沒辦法。尤其是在嚴剎“四風”、鐵腕肅紀的新形勢下,有人借口“為官不易”而為官不為,抱持“多干多錯、不干不錯”的“官念”,占著位置不干事,拿著俸祿混日子。
這種不犯大錯不挪位、不到任期不退位的“鐵交椅”現象,嚴重貽誤事業發展,影響干部作風,損害黨的形象。深究其因,根本在于制度的籠子織得不密,制度執行失之于寬、失之于軟。
權力的本質是責任,職務的要求是干事。領導干部手握權力、身擔重任,必須帶頭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干得好的應該上,干得不好的必須下。這是對黨和人民事業的負責。
孔子曰:“在其位謀其政。”民諺說:“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干部既干凈又干事,這是起碼的為政之德。“有勤無廉,政失之于公;有廉無勤,政失之于慵。”做不到廉是腐敗,做不到勤也是變相腐敗。
當前,改革發展正當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形勢迫人。如果心里不想事、手里不干事、肩上不擔事,不犯事但也不頂事,這樣的干部無異于“公堂木偶”“三旨相公”,有什么價值?
從嚴治吏不空吆喝,很重要的是體現在下和出。世上沒有鐵打的交椅,走上領導崗位并不意味著就進了保險柜。干壞事要下臺,不干事、干不成事也要下臺。只想當官不想干事,只想攬權不想擔責,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就沒有資格做領導工作,就要摘帽子、撤位子。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能上能下、優進劣退,干部隊伍才會充滿生機活力。百舸爭流,奮楫者先。推動干部能上能下,就是要通過嚴明的政策措施,剛性的制度規定,讓碌碌無為的領導干部有壓力、騰位置,讓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有動力、有奔頭,樹立“無功便是過,平庸就是錯”的理念,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導向。
黨和人民把我們放在領導崗位上是為民干事的,而不是清閑做“官”的。拎著“烏紗帽”干事,而不是捂著“烏紗帽”做官,只有這樣,人民才會讓我們坐在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