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盈
掃一掃微信二維碼,從你遞交立案材料那刻起,便可足不出戶跟蹤案件的辦理進度;哪怕沒有官司,遇到法律問題,你也可以向法官在線咨詢;通過法院官網上發布的典型案例,你可以防范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風險……
這一切,幾年前在重慶市的法院系統你想都不敢想,而今,卻成了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的“標配”。重慶一中院的司法公開改革之風,吹皺了司法公開的一池春水。
倒逼與先行
重慶一中院從來都是個“弄潮兒”。
1999年,綦江虹橋垮塌系列案審判在中央電視臺首開全程直播的先河;2001年,震驚中外的張君團伙持槍搶劫殺人案審判,法院與媒體實現良好互動;2007年,開通全國第一個法院手機網站;2008年,提出“司法公開數字化”構想。
這并非是一中院要“出風頭”,而是在司法公開先行先試的背后,公眾對司法公正的殷切期待。
司法公正是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但一些冤案、錯案、“糊涂案”給當事人帶來極大傷害,對司法的公信力造成巨大損害。2013年至2015年,全國各級法院通過審判監督程序,共糾正重大刑事冤假錯案23起。這些案件不僅牽動著公眾的神經,更讓公眾心底隱隱作痛:在司法活動神秘面紗的背后,究竟還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黑洞?
要保證司法公正與公信,首先就要實現司法公開。
黨的十八大以來,“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要求公眾耳熟能詳,這讓全國各級司法機關倍感“壓力山大”。從外部大環境來看,司法公開更像是一場倒逼出來的改革。
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域者,不足以謀一域。
在全國司法系統內,重慶一中院就是這樣一個未雨綢繆者。
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于推進司法公開三大平臺建設的若干意見的通知》,要求各級法院打造陽光司法工程,全面推進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行信息公開三大平臺建設。
與此同時,七家高級人民法院、四家中級人民法院被確定為構建三大司法公開平臺改革綜合試點單位,重慶一中院就名列其中。
臺前與幕后
司法公開,公眾只看結果,但法官的審判操作之難,并不為一般人所知。
四級高級法官鄭鵬就曾對三大平臺建設心存疑慮。
“司法公開到什么程度?審判流程公開到什么程度?會不會影響法院正常判決?會不會是運動式建設,導致勞民傷財?”鄭鵬的這些疑慮,在重慶一中院有一定代表性。
這讓一中院院長盧祖新頗有些壓力,他的另一個身份是該院司法公開三大平臺建設領導小組組長。
經過一番分析,盧祖新認為,法官和干警對司法公開的疑慮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因審判質量問題不敢公開、因能力問題不愿公開、擔心暴露問題不想公開。
“司法公開工作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公開是給了我們法官一些庭審壓力,但壓力可以轉化成動力,又能促進法官提高庭審駕馭能力。”盧祖新說。
對法官來說,司法公開,前期的準備工作尤其重要。
一旦開庭,庭審語言規不規范,庭審駕馭能力如何,公眾對庭審挑刺兒怎么處理,把還未宣判的案件發布到微博上引起爭議怎么辦。這些都是法官需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
歸根到底,這涉及法官的自身能力建設問題。
為此,一中院以國內著名法學院校西南政法大學為依托,雙方加強合作,法院為學校師生提供庭審同步音像,作為案例教學素材,學校師生則利用專業所長,對法官庭審規范提出意見建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了庭審的規范能力。
另一個重要的依托就是載體的完備。
除了傳統的接待來訪、電話、來信等方式外,近幾年,一中院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信息時代的“互聯網+司法服務”。這些司法服務升級的背后,實則是思維方式的巨大變革。
“有案不立”“法官難尋”“執行困難”一度是公眾反映強烈的訴訟“三大難”。一中院認為,破解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堅持以“用戶體驗”為導向,內外兼修,努力打造起全息化的司法公開維度,讓司法服務插上互聯網和新媒體的翅膀。
“法院信息化建設不是為了趕時髦、擺花架子,而是要讓當事人充分體驗其便民、公開的功效,所有設計都圍繞著給當事人方便的原則來規劃,以消除法院與人民群眾之間的信息鴻溝。”盧祖新說。
為民與為己
2016年,家住重慶市渝北區的老鄭因為一起合同糾紛,將生意伙伴訴至法院。
官司雖然打贏了,但對方卻遲遲不給錢,無奈之下,老鄭來到法院申請執行。
彼時,正是老鄭生意最忙的時候,老鄭擔心三天兩頭跑法院,會影響手頭的生意,這讓他左右為難。
現在,老鄭的這種擔心早已煙消云散。
原來,法院工作人員給老鄭推薦了一個二維碼,老鄭用手機一掃,頓時驚喜不已——案件辦理情況、責任法官的姓名和聯系方式等,一應俱全。“這下好了,這個二維碼解決了我的后顧之憂!”老鄭感嘆。
老鄭不知道的是,市一中院的這些便民服務早已實現了“從云端到指尖”。
2013年12月30日,市一中院審判流程、裁判文書、執行信息三大公開平臺在其公眾服務網正式上線運行。隨后,網站又經過三次設計調整,使得頁面布局合乎思維慣性,操作流程符合用戶習慣。
審判流程公眾服務平臺——訴訟指南、申請預立案、案件信息查詢、開庭公告、減刑假釋等信息一應俱全,讓群眾對審判“看得見,看得清,看得全”。
裁判文書公共平臺——各類案例文書分門別類均可查詢,每份文書都詳細記載了“如何判,怎么判,為何判”,末尾均有法官簽名。
執行流程公開平臺——執行進度查詢、執行案款查詢、“老賴”名單等全部公開,極大地解決了“執行難”的問題。
截至2016年5月中旬,公眾服務網審判流程公開平臺點擊量為14萬余次,裁判文書公開平臺點擊量為660萬余次,執行信息公開平臺點擊量為46萬余次。
當然,對于目前最火的自媒體微信,市一中院自然沒有忘記,老鄭的經歷就是最好的證明。
對于法官們來說,這更是好事。
以最頭疼的“執行難”問題為例,市一中院自主研發了“執行信息公開軟件”,當事人用手機掃描其受案通知書上的二維碼,查詢執行日志信息和執行案款到賬、分配信息,極大地提升了執行工作的透明度。
“對外方便了當事人,對內強化了監督力度,提高了案款解付效率,減少了周轉耗時。”市一中院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該院案款解付平均處理周期為23天,耗時僅為軟件上線前的六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找法院扯皮、信訪,與法官胡攪蠻纏的人明顯少了,懂法知法用法的人多了;群眾質疑的聲音少了,網友的好評多了。
“司法公開,目的是讓信息化建設成果真正服務于民,通過司法公開,讓更多人真正感受到公平正義。”盧祖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