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瑛





1 常態課的課堂特征
常態課是教師平時不受外界任何因素的干擾所執教的課.執教過程沒有絲毫表演化的成份,采用簡約、有效的方式進行教學,常態課最能反映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質.
常態課堂除教師自己與本班學生外,至少應允許本校教師、領導聽課.常態課是班級教學的基本形態,上好常態課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相對于常態課而言,公開課是面向對應層面的所有教師開設的課,好的公開課是觀摩課;觀摩課或示范課是專門提供給同行學習的課;研究課是運用相應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執教的課,目的是匯報研究進度、展示研究水平,提供給相同課題研究的老師與專家來研究的課.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常態課、公開課、研究課、觀摩課(示范課)的統一.
常態課是樸實普通的課,沒有花拳繡腿形式,沒有矯揉造作設計,有的只是自然狀態下的師生真情感的流露、真實行為的呈現,接近原生態的習慣狀態,具有質樸的原動力;常態課不會因過濫、過繁、過度的雕琢和宣染而喧賓奪主、本末倒置;常態課教學不是生搬硬套名人、名師的教學成果,而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綜合本地區、本學校的教育資源條件、生源情況組織課堂,教學更趨于實際,更注重實效.
2 制約常態課質量的客觀因素
制約常態課教學質量的客觀因素有:學校的教學管理、現實的教學資源、教師職業素養和學生情況.
學校教學管理的基本任務和最終目標是為提高教學質量,教學管理包括教學思想的管理,教學制度的管理,教學控制的管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課堂教學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全面發展創造相應的條件,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學習的基本權利,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教育規律,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教學工作正常運轉的制度有“教學計劃”、“教學常規考評細則”、“課堂評價方案”、“教研、備課組考核細則”、“素質教育評估方案”等.教學控制是要協調好“管、教、學”間的關系,將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各教學環節整合成良性循環的系統.學校的教學管理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的平臺,平臺的高低決定學校整體教學質量的優劣.
現實的教學資源包括課本等教學材料、實驗室儀器設備、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等,是實施常態課教學的物質基礎.現實的教學資源決定著教師實施課堂教學所采用的主要手段和現代化的程度.
教師是受過專門教育和訓練的,傳授知識、經驗的人.教師的基本素質體現于專業水平、教學思想和工作態度.專業水平指教師所掌握學科知識的程度,教學思想是教師指導學生順應或同化學科知識的水平和技巧,工作態度是傳授專業知識、落實教學思想的行為表現.
學情是學生學習習慣、特點、興趣和智能水平的總和.現代教學設計理論認為,研究學生的實際需要、能力水平和認知傾向,能為學習者設計適合的教學,優化教學過程,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只有準確把握學情,才能增強教學針對性,提高學習效率.
影響常態課教學質量的四大因素中,最復雜、多變和活躍的因素是學情.學情的復雜性體現在班級的所有學生都具有一類的共性,同時每一個學生都具有自身的特點;多變性體現在每個學生個體,一段時間內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不同的時間段有時會判若兩人;活躍性是個體受到內外因素的作用,不斷發展的體現,是常態課教學的價值所在.由此可知,常態課教學中,把握學情比研究知識更重要.傳統的教學研究,注重的是知識的深度、呈現方式和技術手段,學情研究沒有得到重視,多出自經驗判斷,過于簡單化,具有模糊和不確定性的特征.
3 檢測數據的常態課診斷
檢測數據來自對學生的作答進行評判、量化和分析.學生的作答包括平時的作業、周測、月考、期中期末考試、學業水平監測等,既是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反映,更是學生思維缺陷的流露,是學生個體素質(學情)的展現.檢測數據包含有統計數據和個性化數據,統計數據用來證明(班級)學生的整體認知水平,雖與教學的效果有關但不代表教師的水平,代表學生整體的智能水平層次(學情);個性化數據用來證明學生思維的個性特征.通過檢測數據獲得的學情,具有科學性和精確性的特征,是有效組織常態課教學的依據.
【作業一】(滿分6分):測量小燈泡電功率的實驗中(圖1),選用的器材有:2節干電池、額定電壓為2.5V的小燈泡(額定功率小于1W)、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20Ω 1A)、開關和導線.
(1)用筆畫線代替導線,將圖1甲的電路連接完整.
(2)連接好電路,閉合開關前,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應置于最(選填“左”或“右”)端.
(3)閉合開關后,移動滑片發現燈泡不亮,電流表無示數,電壓表有示數,則電路的故障可能是.
(4)排除故障后,進行正確的操作,燈泡正常發光時,電流表的示數如圖1乙所示,其值為A,小燈泡的額定功率為W.
【統計數據】總人數:43580人
數據分析:得滿分的人數占41%,表明試題難易度適中,能讓學習成績中等以上的學生得到較好的表現;9%的0分要求常態課教學應由過分關注優生,轉移到重視差生的成長,教學實施重知識的同時,更要重視素質的培養;10%的1分或2分,表明試題中存在低思維度要求的問題;12%的5分和4%的4分,表明試題的區分度較好.圖2
【個性化數據】
23.(1)(圖2)
(2)有
(3)小燈泡斷路
(4)0.23 0.575
數據分析(得4分):
(1)能讀懂題意,明確解答要求,具有一定的電學基礎知識.知道連接電路的操作要求(開關斷開、滑動變阻器的滑片置于接入阻值最大位置),操作過實驗.能選取電流表、電壓表的量程,且正確接入電路,能根據現象判斷簡單的電路故障.
(2)不能根據電流表的檔位,確定電流表的分度值:選擇
0-0.6 A分度值是0.02 A不是0.01 A,選擇0-3 A分度值是0.1 A也不是0.01 A;能用P = UI進行簡單的計算.
【作業二】(滿分6分):如圖3所示,用斜面、小車、毛巾、棉布和木板等器材,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1)實驗是通過比較,判定阻力大小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小車沿水平面運動的,受到的阻力大.
(2)要得到科學的結論,實驗過程中小車運動到斜面的底端時應具有相同的,為此小車應從斜面上處釋放.
(3)實驗得到的結論:運動物體受到的阻力越小,其運動的距離.依此推理,運動的物體如果不受阻力作用,將會.
【個性化數據】
27.(6分)(1)接觸面粗糙程度;
毛巾表面
(2)滑動摩擦力;同一高度
(3) 越大 ;做勻速直線運動
數據分析(得3分):(1)沒有認真操作過“探究阻力對運動的影響”實驗,不清楚實驗中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有什么作用,不清楚實驗是如何確定阻力對運動影響的.
(2)不理解題意,不知道實驗中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對運動的小車的摩擦力不同;不知道水平面越粗糙,對運動的小車的摩擦力越大;不知道實驗的原理是通過觀察比較小車沿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運動的距離,來收集阻力對運動影響的證據.
(3)不知道小車沿水平面運動的距離,不僅與其運動過程中所受的阻力有關,且還與小車初始的運動速度有關.不知道要控制小車初始運動的速度相同,而控制初始速度相同的方法是將小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處釋放.
(4)僅是做過類似的題目,記住此實驗的大概結論: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運動的距離會越遠.依此推理,小車如果不受阻力的作用或所受的阻力為零,將會一直運動下去,即做勻速直線運動.
4 提高常態課質量的策略
4.1 樹立為學習組織掌握課堂的觀念
常態課教學要基于學情,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尊重學生、關注學生,真正為學生著想.課堂教學的組織要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和課堂結構,將學生主體的觀念落實到行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形成良好的思考知識和技能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實現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真正達到課堂的“輕負擔,高效率”.
教師備課心中要時時想到即將面對的學生,學生的知識基礎、接受能力、可以達到的難度、高度和深度,要圍繞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的重點和難點,給學生設置具體的學習任務.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充分的互動空間,隨著學情的變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狀況、進展過程,教師應把握課堂的生成,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安排,有效掌控課堂的進程,否則課堂教學的效果就達不到最優化.課后對學生作業的布置和要求,更要圍繞課堂學習的內容,符合學生的實際,否則達不到訓練效果、浪費學生的時間,甚至會誘發學生間相互抄襲作業等不良學習情況的發生,不能有效地收集學情.有些教師采取分層次布置作業和提出差異要求,應該說是比較好的方法,教學工作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習服務決不是一句空話.
4.2 建立任務驅動的學習課堂結構
學生主體課堂的重要特征是學生圍繞課堂學習目標,獨立自主地進行閱讀思考、動手實驗,完成具體的學習任務,以獲取學習的成就感.教師的責任在于給學生設置合適的學習任務,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源,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和互動空間,并引導學生思考,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積極主動地真思考、真學習.
常態課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助學優勢,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實際和教學內容的要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師要能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學生的發展水平,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尊重不同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等方面的需要,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不同類型和水平的任務,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靈活機智地應變教學中的“意外”,使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參加學習活動,并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對學習的信心,相信每一個學生的回答都是智力活動的結果,都會給學生帶來啟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學習同一教學內容時都有不同層次收獲.最終實現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的依學而教,課堂既注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積累、潛能的開發,也注重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的生長.
如慣性概念的建立,就是通過讓學生完成表2給出的具體學習任務,訓練動手操作技能,滲透歸納法的學習方法.
4.3 著力學習興趣和習慣的培養
學生的意志力、道德修養、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及自信、自立、自強的良好心理素質等是影響學生成長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最終決定著學生能否成功.就學習而言,課堂學習的習慣,規范作業的習慣,獨立思考的習慣等,均屬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疇.課堂學習的習慣決定著學生接受新知識的能力,而課堂學習習慣不只是傾聽的習慣,而是要真正地思考問題、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首先要明確學生的課堂行為,告訴學生應該怎么做:課前應該怎么準備,課堂應該怎么學習,怎么傾聽同學回答,應該怎么發言,有不同的想法時應該怎么做等等;其次要掌握一定的課堂組織教學技巧.要善于運用語言激勵學生,發現一部分學生做得不好時,就找做得好的學生來表揚,表揚做得好的學生,比直接批評、提醒、點名做不好的學生,效果要好很多.學生特別希望能夠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老師在表揚學生時,其他學生也很想得到表揚,馬上就會以受表揚的學生為榜樣,也跟著做好.此外還可以在班級中建立獎勵、競爭機制,從而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
師生的有效互動,不僅是讓學生大膽充分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和思維結果的單向傳輸,而且是師生、生生間的一種對話:多種觀點的分析、比較、歸納、批判和整合,多種觀點的分享、溝通和感悟,最終形成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學生在有效互動中活躍思維、增值知識,課堂在有效互動中靈動生成、智慧閃耀,教學由此而精彩無限.
常態課堂師生活躍,特別是學生的學習,所受的限制也較少,教師與學生相互適應教學風格和學習習慣,配合自然默契;教師應變靈活、適時介入,一點水花能引發學生的層層漣漪;學生學起來比較活躍、自然,他們能互相啟發、大膽質疑、積極發言、有效的交流.師生之間在自然合作、有效交流的動態過程中形成課程;學生在表達各自思維的交流過程中,彼此溝通、相互理解,催生出創新思維的火花.不像觀摩課、示范課等課堂,講臺下有聽課的老師、評委,師生的注意力都有或多或少的轉移,流露著許多功利的想法,學生要追求完美,太看重自己班級的表現和任課老師、領導、其他教師對他們的評價,怕稍有閃失造成名譽上的損失,極力約束自己、保持沉默,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不能進行有效的互動.
課堂學習習慣的培養,不是一節課兩節課就能形成的,與平時的訓練是分不開的.在長期的訓練下,學生逐漸養成上課注意力集中、認真閱讀、積極思考、自主完成學習任務.課堂上師生之間進行默契的配合、收放自如,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進行有序的學習,進而達到有效的學習.
4.4 課堂教學以教有所獲、生有所得為宗旨
為保證學生課堂學習的順利進行,設置學習任務時,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領會教材的真正意圖,體會教材沒有明說卻蘊含在其中的內容,即要善于閱讀教材,高質量地備課;要剖析課本的學習內容和意圖,通過閱讀理解、反復領會,掌握教學目標,明確重點、難點和關鍵,把握住課堂教學的基本點.摒棄簡單機械重復的練習,將知識與生活緊密結合,進行深度和廣度的挖掘.
常態課的教學設計要做到腦中有課標、心中有學生、眼中有變化、手中有方法,課堂有練評、學訓有總結、課外有反思.擬定的學習任務要反復斟酌,既著意設計,又渾然天成,既充分預設,又動態生成,在行云流水之中彰顯教師的助學功底:見解深刻、獨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誘、充滿智慧、精益求精,讓學生充滿夢想和希望,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使課堂煥發出學習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常態課不追求課堂的完整性,按照既定的教學目標,以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重點,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實際發展水平,靈活安排教學進度與教學時間,對教學參考書指定的課時內容靈活安排;常態課的教學要更加關注學生成長的過程,更加真實,更加具有可行性.
用常態課堂教學的高效率,減輕師生的負擔.高效率與減負擔,看起來有些矛盾,實際上是一種對立的統一.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我們認為每一節課堂教學要想達到高效益,必須做到低起點、切入準、訓練實、容量大、手段新、方法巧、反饋快、效率高.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每一節課都有收獲、都有提高,如果我們的每節課堂教學都非常實在,學生們在課堂中扎扎實實地學,能得到實實在在的訓練和提高,課堂教學的節奏和效率,盡可能地追求最大化、最優化,完全可以在正常的體育鍛煉、豐富多彩的活動中,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迅速地成長,同時教師也獲得提高.向常態課堂要效率,用高效教學減負擔是一件利在當前,功在今后的大事,值得每一位教育管理者、實踐者去探索和追求.
4.5 勤于學習,學會反思
課堂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無法替代;教學反思是師生共同的事,教師要帶著學生形成反思的習慣.教師每節課堂教學以后,一定要養成及時反思的好習慣.事實證明,經常對課堂教學進行反思的教師,教育教學的水平和能力能夠很快地提高.曾有學者說過,只教書不反思,很難有獨特的見解,多年教學后還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師;在教學的同時,養成不斷地反思和總結,不斷地研究和探索的習慣,經過一段時間后,這樣的老師,就會在一些知識領域和方法上有獨特地見解,就有可能成為教有所長的學者和專家.學生如果能在教師指導下,經常養成一種學習、思考、反思、歸納和總結的好習慣,學習的效益就能事半功倍.教學相長,關鍵是在師生教與學以后,學會經常地反思.反思讓人避免重復失誤,反思使人進步,反思讓人提高,經常反思必有收獲.
作為一名教師,要懷揣一顆朝圣者般的虔誠之心,勤于學習,善于反思,不僅僅滿足于做教材的代言人、教學常規的執行者,更要努力做一位教學活動的創造者、教學環境的開拓者、學生成長的幫助者,假以時日,其常態課的教學魅力定會噴薄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