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逆轉是漢語中常見的一種修辭手法。其特點是通過添字、減字、調序、斷句、對句和續句等方式,使原來對于事物的描寫或感情的傳達向其對立面轉化。逆轉的成功運用,能夠形成一種前后跌宕而又渾然一體,妙趣橫生而又曲徑通幽的藝術效果。
逆轉應用于對聯,就是逆轉聯。例如:明末大臣洪承疇,官至高位,常常以忠節自命。他曾在廳堂門框上親自撰寫一聯:
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
后來松山一戰,洪承疇兵敗被俘,屈膝降清。當時有人十分鄙視他,在其自撰聯后各添了一個虛詞——“矣”與“乎”,于是成了“君恩深似海矣!臣節重如山乎?”一嘆一問,內容逆轉,成為洪承疇的“自供狀”,意味深長,堪稱妙絕。這是添字逆轉。
相傳古時候有一人家,目不識丁,請人寫婚聯,因招待不周,寫聯人竟為主人寫了副喪氣聯:
流水夕陽千古恨;春露秋霜百年愁。
新娘是個才女。她一下轎,進門,上臺階,猛見此聯,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將對聯尾字撕去,于是成了“流水夕陽千古;春露秋霜百年”。兩字一減,“千古”“百年”,喜氣洋洋,巧絕!這是減字逆轉。
還有調字逆轉。黃埔軍校原是國共合作創辦的,培養過不少英才。當時學校的大門聯是:
升官發財,請走別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
可是蔣介石1927年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篡奪了領導權,學校變質。有人巧妙地改聯嘲諷:“升官發財,莫走別路;貪生怕死,請入此門。”只是把原上、下聯的第五個字一交換,就聯意大變,耐人尋味。
再來說說斷句逆轉。“言之無標點,在現今等于人而無眉目”(郭沫若先生語)。標點的作用不容小視。相傳清代戲曲家李漁,曾給某酒坊老板寫過一副春聯:
釀酒缸缸好做醋壇壇酸;養豬頭頭大老鼠只只瘟。

老板念道:“釀酒缸缸好做醋,壇壇酸;養豬頭頭大老鼠,只只瘟。”不由氣得渾身發抖。他叫來李漁,嚴厲指斥他的不是。李漁卻不慌不忙,他有板有眼、頓挫有致地念道:“釀酒缸缸好,做醋壇壇酸;養豬頭頭大,老鼠只只瘟。”老板聽了哈哈大笑。這樣一字未易,一經標點頓時化抑為揚了。
逆轉是一種出奇制勝的修辭手法,是一種深思熟慮的表達藝術。詩歌中妙用逆轉,欲擒故縱,往往令人耳目一新,甚至能振聾發聵,引人入勝。逆轉在詩歌中的運用,按其特點主要分為四類,即解疑式、巧補式、鋪墊式和波浪式。
解疑式。先設疑后釋疑,形成新奇的意境。比如“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在一次酒宴上曾吟出“柳絮飛來片片紅”的詩句。這使得主賓愕然,因為本句詩有悖常理,顯得很荒唐。但是就在眾人驚疑之際,金農不動聲色地續出下句:“夕陽返照桃花塢。”眾人聽了不由齊聲叫好——映著夕陽的柳絮不是帶著紅色的霞光么?
巧補式。隨機應變,因勢而補,可以絕處逢生。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一天黃昏時分,見天際飛來一只鶴。乾隆命學士馮誠修即興賦詩。馮隨口吟道:“遠望天空一鶴飛,朱砂為領雪為衣。”乾隆聽后又進一步考他:“朕要吟的是黑鶴。”馮接著誦道:“只因覓食歸來晚,誤落羲之洗墨池。”將吟白鶴的詩,補得天衣無縫,不留痕跡,才思之敏捷令人贊嘆。
鋪墊式。先作鋪墊、渲染,借以蓄勢,然后奇峰突起,陡出新意。相傳鄭板橋有一次應朋友之請,冒雨赴宴祝壽。他還寫下一詩:“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滂沱雨祝李公壽,壽比滂沱雨更多。”開頭兩句叫人迷惑不解,后兩句則翻出新意,并巧應祝壽主旨,這樣妙用鋪墊,兼用頂真修辭格,使整首詩氣勢酣暢,讀來玩味無窮。
波浪式。起伏多姿,意象莫測,令人叫絕。明代名士解縉給一位老太太祝壽,吟詩以賀,劈頭一句是“這個婆娘不是人”,把老太太差點氣死,眾賓客個個大驚失色。就在氣氛緊張的時候,解縉接上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塵。”老太太轉怒為喜,滿堂笑逐顏開。可是不等大家笑完,解縉的第三句又出:“兒孫個個都是賊。”把剛緩和過來的氣氛又弄緊張了。這時,解縉不緊不慢地來了第四句:“偷得蟠桃奉至尊。”頓時主賓歡呼,擊節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