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春末夏初,是個擁有盎然生機又充滿熱情的月份。其中有個特別的日子值得我們關注,“5·25”——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節,寓意“我愛我”。走在明艷動人的青春路上,大學生們偶爾會沉溺于某一個謎團,而忘記了心底那個可愛的自己。
最新的調查顯示,在我國現有的網迷中,60%以上是大學生,在此當中10%的大學生有網絡綜合征的傾向。結合之前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對全國13所高校進行的調查,結果發現大學生網癮問題情況堪憂,而在大學生中斷學業的調查報告中,有80%的大學生中斷學業的原因就是網癮。那么,大學生沉溺網絡的背后究竟有哪些心理動因?
網游,成就想象中的完美自我
小亮是一名大二的學生,因為上學期的成績紛紛亮起紅燈,輔導員要求他必須去做心理咨詢。小亮介紹完自己就一言不發地坐在那里,直到說起興趣愛好的話題,他突然像變了一個人一樣,熱情活躍,開始講述起他的網游世界。
大約半年前,小亮開始玩一款手機網游,他水平不錯,現在已經是游戲里的資深玩家,某個部落的大BOSS,有頂級的裝備,和近千可指揮的部下。他在游戲中的名字是“上帝”。小亮很驕傲地告訴我:“只要我想,現在馬上就能發動兩個部落的戰爭,并且,必贏!”自信滿滿的眼睛里光彩熠熠。認真地聽完他的夢幻網游故事,我對他說:“先感謝你告訴我這么有趣的一個世界,我也能理解你為什么那么喜歡這款網絡游戲,哪怕占用自己的學習時間和休息時間,也很難以割舍。”小亮很好奇地問:“你真的理解我為什么愛上網游,不勸我戒了它嗎?”“其實咨詢是幫助你更多地了解自己和探索自己,在這款游戲里你體驗到了現實生活中想要的感覺,比如被別人認可、作為一個‘成功人士’的滿足感等等,這些感覺對你來說那么重要,以至于你寧愿暫時想在這個夢幻的世界里多待一會,不愿出來。”小亮聽了愣了會兒,小聲說:“是的,我知道網絡是假的,可是我舍不得游戲里那么厲害的‘我’。”
其實,對于小亮來說,網游最大的吸引力是滿足人們內心對認同感和成就感的需求。然而網絡的虛擬性,讓這些看似擁有的成功像五彩的泡泡,越吹越大,大到自己明知道是夢幻泡影卻不敢,也不舍得去戳破。
大學生一般在十七八歲的年紀,處于青春期的尾巴,從人格發展的階段理論來看,這個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建立自我同一性。人格發展理論是由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主要發展的任務以及實現該任務過程中遇到的心理危機。
大學生的自我同一性是什么?簡單來講,就是大學生自我感覺與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覺相稱,即為同一性。大學階段,學生在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沖突而感到困擾和混亂時,需要重新建立對自我的認識和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在社會集體中所占的情感位置。很多沉溺網絡游戲的大學生跟小亮有一樣的困惑,他們都在探尋一個答案,即別人眼中的自己是怎樣的,而青春期對“自我是完美的,無所不能的”這種期待又尤為強烈。
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兩個時期是對自我認識以及他人對自我認識的關鍵時期:一個是三歲左右,通過行為上的逐漸自主可控來向外界證明我可以;另一個就是青春期,通過思想的獨立以及在群體中他人的認可來證明我是很棒的。
對于大學生來說,在大學這個“預備”社會中,很可能會受到阻礙和挫折。如果不能在現實的同伴群體中得到認可,建立起內心渴望的成就感,就會感到失望和沮喪。同時虛擬的網絡使快速地聚攏一群伙伴變得容易,通過共同做任務、組團打裝備、升級等團體活動,一些大學生能得到符合內心期待的認同與贊揚,內心也會產生夸大的自我滿足感。
不過,網絡中的成就感看來是幫助某些大學生完成了自我同一性的建立,但是這些感覺產生于網絡的想象之中,無法落回現實,而這群需要在網絡中尋求認同與慰藉的學生,對打擊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又較弱,更不愿意打破這么美好的夢境。
經過深入溝通,我們發現這些大孩子大多知道網絡的利與弊,但要他們徹底地放棄又很難。因此,這個問題解決的前提是,老師、家長、學生都要看到大學生沉溺網游背后的心理需求。然后,老師可以在校園中為學生提供很多不同的呈現自己的方式和渠道,比如體育競技、社團活動、學生會工作等等,讓學生能夠逐漸在真實的校園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得到同伴的認可,體驗到真實的存在感。另外家長此時對孩子的關注也很重要,這時候的孩子就像一只剛剛羽翼豐滿的小鳥,要鼓勵他多去嘗試不同的興趣,同時又要做好準備,萬一他首次飛行不順暢,就要及時提供安全的港灣。學生自己的意志力則是面對戒斷網游最重要的部分,要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對生活的自控力,在痛苦的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選擇和努力,逐漸提升自我的效能感。
壓抑爆發,后青春期的對抗
在我國,進入大學前的教育基本都以考入理想大學為目標,所以一切會影響學業的不利因素都要壓制,網游更是重點被壓制對象。高中的課業壓力、學校的升學任務、家長望子成龍的殷切希望,所有這一切都壓在孩子身上,孩子偏偏又沒有轉移和發泄的出口。所以當這些孩子身上的壓制力道一朝消失,他們想要自由和玩樂的天性便會悉數爆發,并以極端的方式表達自己對進入大學前所承受的一切壓制的對抗。
阿哲就是這樣一個例子。成績優異的他考入理想的大學后,開始了瘋狂上網的生活,只要是在網上,怎么玩都行。父母知道后,好說歹說都沒用,父母就納悶了,這孩子怎么突然間就性情大變了呢?
我了解了一番阿哲的過去,發現他之前一直處于比較聽話且成績良好的狀態,然而他現在就是喜歡跟父母較勁、對著干。于是我問他:“我感覺你好像是故意這么做的,愿意跟我講講你心里的想法嗎?”他氣呼呼地告訴我,自己之前所有的好都是父母要求的,他們只看得到成績,卻根本不在乎他。“現在上了大學,我就把這個好的大學給他們,我要做所有他們不允許的事情,之前不許我上網,我現在偏偏要上,而且是天天上網。”說完這話,阿哲的樣子仿佛吐出了一口惡氣。
通過阿哲的例子不難看出,他的瘋狂上網只是在表達對父母的反抗,在表達自己的真實內心。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敏感,尤其是師長眼里的好孩子、乖孩子,進入大學后更容易出現沉溺網絡的現象。很多時候他們的順從、聽話只是表象,并在自我的發展中令他們產生混淆,認為這些只是別人的要求,而不是真實的“我”。
遇到這類情況時,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建立起對自我認識的統合,在極度聽話和極度叛逆之間找到屬于這些孩子的平衡。家長應該讓孩子明白,不論之前的努力學習,遠離網絡,還是現在的適度上網,其實都是自己的選擇。當他們能夠意識到參與這些過程的都是不同階段的自己時,這樣自我發展的連續性便建立起來了,自然不需要用這樣極端分裂的方式來反抗父母,證明自己。
手機上網,時間都去哪兒了
曉霞是大三的學生,準備考研究生,正在備考中,時間本來已經很緊張了,可是每天效率特別低。總是人坐在書桌前,看會兒書就拿出手機刷一下,不知不覺,一晃一下午過去了,書倒是沒看幾頁。為此,她很懊惱。曉霞說:“有時候真是恨自己怎么這么沒有自控力啊,真想把手機扔了,但又做不到,可是現在已經嚴重影響復習了怎么辦呢?”
曉霞的情況在大學生中絕對不是少數。現在各大高校幾乎都有無線網絡,大學生人人一臺甚至多臺手機,手機上網對大學生來講實在便利,幾乎隨時隨地想上就上。上課時候拿出來,發個微信,自習時候沒意思看看微博,去吃飯時拍照發朋友圈等等。曾有實驗數據顯示,現代的大學生只要離開手機三小時焦慮指數明顯上升。手機不在手里,心里就空落落的,也沒什么重要事情,但就是不能不去網上刷刷看看。
這已經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只是在大學生中更為突出。首先,部分大學生沒有明確的目標規制,過于散漫,總是覺得反正只要期末考試通過,上不上課用不用心,沒什么要緊,上課還不如用手機上網來的有意思呢。其次,如今大學生對于網絡社交的需求普遍強于現實中的交流需求。同一班級的同學他們更愿意通過網絡的方式進行連結,通過查看朋友圈或者動態,點贊留言來表達關注。這樣的網絡社交看起來很親近和廣泛,但內心真正的連結感卻被削弱了很多,或者說這種看似近實則遠的狀態是現代大學生們更喜歡和更適應的。
無疑,網絡已經是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存在,它便利了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大波誘惑。網絡為何會誘惑一批又一批大學生沉溺其中,甚至演化成一種心理問題?我們要視不同情況而定,挖掘其沉溺背后的內心需求,進而看到這些大孩子們成長中的渴望、期待以及困惑、無助——可能是被認可被尊重的心理需求,也可能是始終求而不得下的報復心理,又或者是缺失未來目標的空虛和惶惑……我們要做,也能做的只有去正視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需求,探尋合適的解決之道,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從根源上戒除網癮,讓這些大孩子走出各自的虛擬世界,多感受一分線下的美好,并與現實世界做一個“和解”。
編輯: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