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業 乙常青
音同或音近的字詞便形成了諧音。漢語中存在著很大數量的諧音詞,人們常常利用它來增強語言的表現力,使語言詼諧幽默,妙趣橫生。
對話諧音。相傳,廣西王世則在進士考試中,以其出眾才華獲得一甲進士。但由于他先天跛足,皇上不悅,想把狀元賜給一表人才的江西才子謝文魁,于是出題讓王、謝二人當殿比試。皇上命二人各將偏殿水池旁兩桶水提上正殿,先提完者勝。謝動作麻利,先將一桶水提上正殿,立即轉身下殿;王一顛一跛地將一桶水提上正殿后就向皇上“交卷”。皇上問:“為何只提一桶?”王答道:“天下只有一桶(統)江山,哪來兩桶(統)江山?”這里王世則憑著他的機智,利用“諧音”雙關,既避開了自己之短,又迎合了皇上的心理,變實為虛,贏得了殿試的勝利,使皇上不得不把狀元賜給他。
對聯諧音。明代才子唐寅,一次和朋友陳伯陽到郊外游玩,唐出了上聯:“眼前一簇園林,誰家莊子?”請陳對答。前一分句寫眼前景色,后一分句用設問說這是誰家的莊子,含有驚嘆之意,而《莊子》又是書名,諧音雙關,給屬對增添了難度。陳伯陽一時對不出,到了酒店見墻上寫的“杜康傳技、太白遺風”時,才有所悟,對出下聯:“壁上兩行文字,哪個漢書?”前一分句也用疑問語氣寫到,這是哪個漢子書寫的?也含贊嘆之情,而《漢書》也是書名,同樣一語雙關。本聯構思巧妙在于用諧音,使含義耐人尋味。
詩句諧音。詩歌中也有不少是借助雙關來委婉地表達感情的,特別是一些愛情詩,更適宜運用此法。“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晴” (劉禹錫《竹枝詞》)。“晴”表面上指天氣晴朗的“晴”,實指戀人情愛的“情”,諧音雙關,使感情表達得含蓄不俗,給人以清新的美感。“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李商隱《無題》)。詩句表達思戀之情的,“絲”正是“思”的意思,非常巧妙。如今這兩句詩已引申為歌頌自我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了。
民俗諧音。人們也常常借助諧音來表達某種愿望,透散出幽默的趣味。如春節期間把“福”字倒貼,有福到(倒)之意,雞與板栗同煨,有“吉利(雞栗)”之意。新婚之時,親朋好友送紅棗、花生、桂圓、栗子,以祝愿新人“早生貴子”。辦喜事的賀禮不能送鐘,因為“送鐘”與“送終”諧音;結婚不能送緞子、傘、瓜,因為“緞子”與“斷子”、“傘”與“散”、“瓜”與“寡”諧音;看望病人不能帶梨,因為“梨”與“離”諧音。
人名諧音。一些作家通過人物名字的諧音,或揭示人物的命運,或隱喻作者對人物的褒貶,或點出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獨具匠心,很是耐人尋味。如《紅樓夢》中甄士隱有“真事隱去”之意;他的女兒英蓮恰好與“應憐”諧音;馮淵乃“逢冤”、賈雨村乃“假語村”之意。賈府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的名字,正諧“原應嘆息”的音,暗示了她們雖然生在貴族豪門,命運卻十分悲慘,讓人惋惜。甄士隱的丫頭嬌杏,只因私下里顧盼賈雨村,在雨村升遷后,被娶為二房,后扶了正,“偶因一著錯,便為人上人”。嬌杏,即“僥幸”的諧音。《白毛女》中的“楊白勞”意思是“白白地辛苦、勞碌了一場”。
恰當地運用諧音能使語言生動活潑,韻味無窮,甚至讓人發出會心的笑,以至過目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