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法
“昔日齷齪不足嗟,今朝曠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后》一詩寫出了自己中進士后的得意之情。那么,在我國古代,要想中進士,要背多少書、考多少試呢?
清朝時候,科舉制度已經發展得十分完備。考試共分10個階段進行。前4次為學校考試:縣試、府試、院試(即秀才考試)、歲試;后6次才是正式的科舉考試:科試、鄉試(即舉人考試)、舉人復試、會試、會試復試、殿試(及第者稱進士,其中第一名為狀元)。
在這一連串的考試之前,書生要背誦多少書呢?據程曦《中國歷史軼聞》一書統計:《論語》:11705字;《孟子》:34685字;《書經》:25700字;《詩經》:39234字;《禮記》:99010字;《左傳》:196845字。合計407179字。這40多萬字全都要精讀背熟。
此外,更要看是原作幾倍數量的注釋,還有其他非讀不可的典籍、史書、文學書籍等等。
可見,狀元并不是擺設,沒有真才實學,是絕對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難怪有不少書生,考試考到了70歲,還未考上。也難怪孟郊中進士后,“春風得意馬蹄疾”了,也難怪《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在中舉之后,高興得發了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