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李飛 安雙宏



摘 要:基于重要的歷史及現實原因,印度較早地發起了針對非洲的教育援助。印度對非洲的教育援助立足自身優勢,關注非洲現實及文化,通過多樣的援助形式、豐富的援助內容,以及政府與企業合力推進,實現了援助雙方的合作共贏。目前,印度對非教育援助項目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其獨特的運作模式對我國加強對外教育援助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印度;非洲;教育援助;援助形式
自1991年經濟改革以來,印度經濟迅速發展,逐漸在世界舞臺上崛起。隨著新經濟地位的獲得,印度在對外問題的處理上也開始發生變化,其中就包括從受援國到援助國角色的轉變,對外援助已成為印度對外事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援助,印度在樹立良好國際形象的同時,密切了與他國之間的交流。而作為發展中國家集聚和資源豐富的非洲,現已逐漸成為全球化進程中的重要市場,其戰略地位日益突顯。緊跟世界發展潮流,結合自身的戰略需求,印度將非洲視為重要援助對象之一,有別于其他國家重視基礎設施建設的援助,教育援助成為印度對非洲援助的重心。
一、印度對非洲教育援助的背景
教育援助是印度對非洲援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知識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當今社會,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是國家發展及綜合實力提升的核心要素,因此印度對非洲教育援助的意義愈加突顯。在2011年印度對非洲援助中,70%集中在教育及各類職業培訓項目上,這些都建立在印度日益發展的信息通信技術與富有成效的IT人才培養的基礎之上,培訓項目具體涉及信息科技、公共管理等方面[1]。對非洲教育援助的開展,不僅改善了非洲教育的狀況,也體現了印度歷史及現實的需求。
(一)歷史交往的源遠流長
為了開拓海外市場,印度較早就與非洲建立了聯系,兩國在語言、文化、人口等方面已歷經幾個世紀的交流。在非洲擺脫殖民統治前,由于雙方有著相似的經歷,印度在非洲的參與度較高,當時就有很多印度人遷徙到非洲東部等地區。如今,在非洲東南部一些國家還生活著許多印度裔公民。據印度政府統計,印度約有2500萬海外僑胞,其中有10.7%在非洲。此外,印度還在不結盟運動及南南合作的號召下,與非洲一起開展反殖民主義運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雙方的聯系。此外,印度與東非及南非的英聯邦成員國聯系也較為緊密。近年來,印度開始將目光轉向礦產資源豐富的西非。例如,2004年進行的非洲-印度技術經濟前進運動(The TEAM 9)便是印度與加納、幾內亞、塞內加爾等8個西非國家間的合作。從20世紀60年代起,印度便開始了對非洲的教育援助。當時主要通過向百廢待興的非洲國家輸送優秀的印度教師,以及為非洲留學生提供獎學金等方式,推動非洲國家教育的發展,尤其是在促進當地居民基本技能發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現實發展的戰略需求
面對歐美等發達國家對非洲的教育援助浪潮,印度找準機會迅速加入。雖然援助金額不多,但印度政府仍寄希望通過援助非洲的戰略獲得非洲國家的好感與認可,加強彼此之間的合作,在全球化進程中收獲更多利益。可以說,強大的經濟及政治戰略意義是印度對非洲援助的內在動力。一方面,非洲豐富的礦產、石油等自然資源使其成為世界的新興市場;另一方面,非洲國家在聯合國的投票權,對于渴望在聯合國安理會中謀求更高地位的印度有著極大的吸引力。為跟隨援非大潮,實現自身的經濟及政治戰略目標,印度積極開展對非洲的教育援助。基于獨特的信息技術產業及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印度對非洲教育援助為非洲教育,尤其是職業技術教育開辟了一條新路。
二、印度對非洲教育援助的內容
印度立足于非洲現實,發揮自身的特色產業優勢,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導,通過多項計劃并行、多領域共同發展,逐步推進對非洲的教育援助。
(一)兩大計劃并行
印度技術與經濟合作計劃(India Technical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ITEC),以及由該計劃引申出來的英聯邦非洲特別援助計劃(Special Commonwealth Assistance for Africa Programme,SCAAP)共同構成了印度對外教育援助的主要計劃。兩者內容與形式相似,都對亞洲、東歐、非洲及拉丁美洲等國家提供技術性的援助,主要包括培訓、可行性研究與咨詢服務類項目、派遣專家、考察學習四部分。[2]
ITEC相關的培訓涉及技術運用的各個方面,從計算機普及教育到水資源管理,每年約有3000多名外國學員從ITEC的技術培訓中受益。SCAAP自1964年誕生以來,一直為非洲教育發展貢獻力量。目前,該計劃設有審計與銀行金融類、電子信息技術類、管理類、中小企業及農村發展類、環境及可再生能源類等七大類課程。不同課程的課時數不同,從兩周到兩年不等,上課采取小班式教學,授課人數一般控制在30人左右。為了減輕接受培訓人員的經濟負擔,吸引更多非洲學員,SCAAP還推出配套獎學金政策,為表現優異的培訓人員提供獎學金。當然,SCAAP對申請者有一定的限制,申請者需是政府、私營或公共部門、半國營企業、高校、商會的職工或官員,擁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年齡為25~45歲,且身體健康[3]。在SACCP項目中,并不是所有的非洲聯盟(African Union,AU)國家都能獲得同等的援助,印度政府會依據其親密度及戰略地位作出取舍,例如毛里求斯、南非、烏干達等有大量印度移民或具有重要經濟戰略意義的國家,能獲得相對較多的援助,而既缺乏自然資源,又缺乏經濟影響力的國家則獲得較少的援助。
(二)職業技能培訓為主導
作為世界第二大軟件出口國,印度在電子信息技術領域的發展備受世界關注。以印度理工學院(IITs)為代表的一批印度高校,也為世界IT市場培養和輸送大批優秀人才。在對非洲的教育援助中,印度政府充分發揮這一優勢,開展計算機運用、信息資源管理等職業技能類培訓。在SCAAP項目中,職業技能培訓類課程占到72%。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到來,信息技術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的驅動力。印度對非洲教育援助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非洲國家工業化、信息化發展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持續的專業人才教育及培訓為非洲國家的工業化、信息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多領域共同建設為補充
為了幫助非洲更好地適應全球化,除了職業技能培訓外,印度對非洲教育援助中還涉及企業管理、環境保護、農村發展等領域。在非洲,企業及部門管理能力偏弱的問題較為普遍,嚴重影響工作效率的提高。為此,印度政府在對非洲教育援助中積極開設管理類課程,為非洲國家的政府官員及企業高管提供培訓,轉變他們的管理觀念,加強管理能力建設;結合世界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的熱點,印度在對非洲教育援助中開設了關于如何處理環境與發展問題、提高資源使用率、減少企業污染排放等課程;針對非洲中小企業逐漸增多,發展面臨困境,城鄉矛盾日益突顯,以及加快農村發展建設等現實問題,印度對非洲教育援助設立了相應的培訓課程。這些課程的設置和廣泛覆蓋,使得印度對非洲教育援助變得更加充實完整,幫助非洲國家提升各種能力,更好地適應高速發展的全球化與市場化進程。
三、印度對非洲教育援助的特點
基于自身優勢項目,關注非洲現實情況,印度對非洲教育援助呈現出多樣化特點。
(一)多主體參與
印度援外事務主要由印度外交部負責,但實際上外交部很少直接參與援助,而是通過其他的具體管理部門或私立的、非政府的機構進行。近年來,像印度國家信息學院(NIIT)、阿博泰克(APTECH)等教育公司已獲批在拉丁美洲及非洲舉辦培訓中心[4]。印度對非洲援助主體開始呈現顯著變化,從過去的純政府間的行為,到如今私營部門加入并快速增長,使得印度援外項目有更多的資金保障,更富靈活性。印度政府與企業間有著良好的默契,兩者在合作中實現共贏。在非洲,印度政府經常為印度企業扮演“引路人”角色,而NIIT和APTECH等私營性教育公司的加入,擴大了印度對非洲教育援助的覆蓋范圍及可承受度。政府與民間機構相結合,相互補充、相互合作、相得益彰。
(二)援助形式多樣化
印度對非洲教育援助在形式上也呈現出多樣性。為了獲得更好的援助效果,印度政府積極尋求不同路徑來促進對非洲的教育援助。
1.與他國合作,共同推進對非洲的教育援助
作為金磚五國之一,印度與其他金磚四國在教育等領域的交流合作較為頻繁。2013年11月,金磚國家教育部長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巴黎商定教育合作事宜;2014年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六次峰會(The 6th BRICS Summit)更是將教育合作提高到戰略性的地位。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金磚國家合作建議中,就涉及五國共同設立聯合基金及項目來支持非洲教育發展的建議[5]。如今,隨著金磚國家發展銀行提出計劃的清晰化,金磚國家已意識到要將對非洲的援助從基礎設施建設擴展到教育等其他領域。除了發揮本國的優勢外,還應積極與其他國家合作,聚集不同國家的優勢,共同推動對非洲的教育援助,往往能取得“1+1>2”的效果,能更加快速有效地推動非洲教育援助的實施。
2.獎勵優秀學生,鼓勵非洲學生到印度求學
除在非洲設立培訓機構外,印度還鼓勵非洲學生走出非洲,前往印度高校學習。為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印度政府每年都拿出資金,專門作為非洲留學生的獎學金。如表1所示,在2012-2013年度,蘇丹及盧旺達兩個非洲國家在印度的留學生人數分列第七和第八位,兩國留學生人數之和占印度留學生總數的7.7%。印度政府一直鼓勵非洲學生到印度求學,接受系統的高等教育。由于能夠享受到更多、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在印留學生的職業技能比起在非洲本地接受相關培訓的學生會更加出色。
3.依托優勢,設立印非虛擬大學
遠程教育已成為當今世界高等教育開展的重要形式,隨著網絡的日漸普及,接受遠程教育的學生群體正逐漸擴大。基于泛非電子學習系統(Pan African E-Learning System)及印度英迪拉·甘地國立開放大學(Indira Gandhi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的成功經驗,印度政府計劃在非洲建設印非虛擬大學(Indo-Africa Virtual University)。該大學建立的目的是通過教育紐帶加強印非之間的交流與聯系,所開設的課程也將結合非洲實際,涵蓋健康科學、職業教育、食品與營養安全等方面。該大學的建立也被寄希望于推動非洲高等教育研究,填補非洲在教育研究方面的空白。作為重要的行動體現,多樣的援助形式為印度對非洲教育援助增添了新的活力,不同的援助路徑與方式在提高援助項目覆蓋率與效率的同時,增強了針對突發狀況的應急能力。
(三)以合作促援助
與許多國家的援助方式不同,印度對非洲的援助多采取合作形式,通過合作項目的推進實現雙方的共同利益。2008年在印度新德里舉辦的首屆印非高峰論壇便是雙方合作的重要體現。該論壇被視為恢復雙方關系的重要催化劑。通過這一機制,印度構建了三條政策路徑來加強與非洲的聯系:在洲際層次借助非洲聯盟,在區域層次借助區域經濟共同體(Regional Economic Communities),在單獨國家的雙邊問題處理上,則借助《德里宣言》(Delhi Declaration)與《非印強化合作框架》(Africa India Framework for Enhanced Cooperation)[7]。印度還在包括教育及技術培訓在內的多個領域與非洲國家開展合作(見表2)。通過項目合作的形式開展援助,更有利于非洲國家激發自身潛力。
(四)與非洲特色相融合
結合不同國家的產業優勢,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援助培訓,與非洲本土特色相結合是印度對非洲教育援助的又一大特點。以埃塞俄比亞為例,結合其較發達的種植業,印度在援助時重點發展制糖業與運輸貯藏技術(見圖1),在保證埃塞俄比亞特色產業發展的同時,提高其產品的附加值。除了直接的財政援助,印度還提供技術等其他非財政性的援助,為埃塞俄比亞輕工業的發展提供專業性的援助,為其相關領域的專家提供更全面深入的技能訓練。印度的教授及專家也進入埃塞俄比亞的教育部門,通過對其師生在不同領域研究能力的訓練,積極推動埃塞俄比亞高等教育的發展[9]。印度與非洲的伙伴關系建立在合作咨詢的基礎上,對非洲國家的需求負責,并積極分享自身的發展經驗。在盧旺達,印度為其35個教育機構提供價值約100萬美元的太陽能光伏設備;在南蘇丹,印度政府投入4.25億盧比用于鄉村科技園(Rural Technology Parks)的建設[10]。關注非洲實際,與非洲特色相融合,使得印度對非洲教育援助項目增強了適應力與生命力。非洲國家在接受援助的同時,對自身有了新的認識,更有利于非洲特色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有利于其更長遠持續地發展。
印度對非洲的教育援助基于印度的優勢領域,關注非洲國家的現實與文化,以多樣的援助形式、豐富的援助內容呈現,由印度政府與企業合力推進。援助項目得到了非洲國家的認同,對于非洲國家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也給印度自身帶來了諸多的政治、經濟利益。然而,并非所有的印度發展援助都有著健全的渠道及清晰的預算,在整個印度對外援助的資金分布中,對非援助所占的比例仍然較小。從這點上看,印度對非教育援助的未來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四、印度對非洲教育援助對我國的啟示
經過多年努力,印度對非洲教育援助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一方面,印度與非洲國家之間的合作交流不斷加強,印度的文化觀念及模式逐漸被一些非洲國家認同;另一方面,隨著培訓受益群體的不斷擴大,非洲國家公民的職業技能得到了提升,國家政府對自身發展有了全新的認識。相較于我國對非洲教育援助過去采用的直接撥款或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等形式,印度對非洲教育援助項目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
(一)私營部門的參與
印度高等教育體系中,私立高校占據了半壁江山,私營部門也積極參與到印度的對非洲教育援助之中。印度政府認為,在文化傳播交流上,政府應該與私營部門合作。因為兩者接觸面與著力點不同,私營企業往往能夠通過產品宣傳及輿論媒體等途徑來影響普通民眾。鼓勵企業加入對非洲援助的隊伍中,也增強了援助的資金保障,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印度政府的財政負擔。為非洲國家的民眾提供相應的教育培訓課程,也是印度企業履行自身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隨著越來越多的印度企業入駐非洲,印度政府開始扮演引路人的角色,及時溝通協調印度企業與非洲當地政府及企業間的關系。在2006年對非洲450家企業擁有者的調查中,幾乎一半的受訪者是非洲籍的印度裔,而相比之下只有4%的企業負責人是非洲籍的華裔[12]。在這背后,除了印度企業主動融入非洲的商業界,適應非洲本土文化之外,也與印度政府積極鼓勵企業等私營部門加入對非洲援助項目的鼓勵政策密不可分。
(二)立足特色,尊重本土
對于非洲的教育援助,印度有著正確、清晰的認識,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印度政府對于自身的國情有著清晰的認識,能充分運用自身的優勢特色,科學發揮專業領域特長,這在對非洲教育援助項目的課程設置上有著良好的體現。第二,印度政府對于非洲國家的發展現狀也有著合理的認識,既關注非洲國家的優勢產業,也關注欠發展領域,在兩者間找到契合點,揚長避短,幫助非洲國家實現全面和諧發展。對援助雙方都有著明確的定位是良好教育援助開展的前提。既了解援助方能提供的服務,又熟知受助方真正所需的幫助,這在印度對非洲的教育援助中得到了較好的實踐。基于自身優勢特色的同時,尊重非洲本土的文化活動,由此,印度對非洲教育援助獲得了強大的生命力。
(三)在合作中共贏
區別于單向性的傳統援助形式,印度對非洲教育援助建立在印非合作的基礎之上,是一種雙向的新型援助。這種雙向性不僅表現在非洲國家享有充分的自主權,能夠選擇所需的培訓課程,還體現為作為受助方的非洲國家享有與援助方印度同等的地位。而印度所實施的包括教育在內的各種對非洲援助項目都擁有多種實現路徑、多類主體的參與,這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援助項目的適應力。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出發點及落腳點,共贏是雙方或多方都實現自身利益訴求的表現,是各國處理對外關系的一種理想狀態。在某種程度上,印度對非洲教育援助是共贏的體現。作為受助方的非洲國家獲得了各類職業技能培訓的機會,找到了相關問題的解決策略,促進了本國生產力的發展。而作為援助方的印度因為對非洲援助項目的實施,更加密切了與非洲國家的交往與聯系。非洲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上的發聲權,都為印度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經濟及政治利益。
參考文獻:
[1][4]Subhash Agrawal. Technical Training, Curriculum Support & Education Initiatives-An Assessment of India’s Overseas Aid in Skills Development[EB/OL].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1/002178/217872e.pdf,2015-07-03.
[2]Subhash Agrawal. Emerging Donors i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The India Case[EB/OL].http://www.idrc.ca/EN/Documents/Case-of-India.pdf,2015-06-30.
[3]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 Government of India. Civilian Training Programme Indian Technical & Economic Cooperation (ITEC)& Special Commonwealth Assistance for Africa Programm(SCAAP) 2012-2013[EB/OL].http://www.mfa.gov.by/upload/Civilian%20Training%20Programme%202012-13.pdf,2015-06-30.
[5]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BRICS Building Education for the Future[EB/OL].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2/002296/229692e.pdf,2015-06-30.
[6]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Government of India. Educational Statistics At a Glance 2014[EB/OL].http://mhrd.gov.in/sites/upload_files/mhrd/files/statistics/EAG2014.pdf,2015-06-15.
[7]Judith Anne Lal. India Africa Forum Summits: Engagements and Outcomes[DB/OL].http://www.icwa.in/pdfs/VPiaforumsummit.pdf,2015-07-12.
[8]Peter Kragelund. The Potential Role of Non-Traditional Donors’Aid in Africa[EB/OL].http://www.ictsd.org/downloads/2011/03/the-potential-role-of-non-traditional-donorse28099-aid-in-africa.pdf,2015-07-03.
[9]Gedion G. Jalata. Development Assistance from the Sout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Indian to Ethiopia[J].Scientific Research,2014(3):24-39.
[10]Government of India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 Outcome Budget 2015-2016[EB/OL].http://www.mea.gov.in/Uploads/PublicationDocs/25026_1_ External_Affairs_-_English-2015.pdf,2015-07-03.
[11]Gedion G.Jalata. Development Assistance from the Sout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Indian to Ethiopia[EB/OL].http://www.scirp.org/journal/PaperDownload.aspx?paperID=43319.pdf,2015-07-03.
[12]Harry G. Broadman. China and India Go to Africa: New Deal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J].Foreign Affairs,2008(2):95-109.
編輯 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