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嚴華
經過30多年計劃生育,目前我國人口形勢已經異常嚴峻,出現生育率逐漸下降、性別比失衡、快速老齡化與嚴重少子化疊加、人口紅利衰減等現象,人口結構嚴重扭曲,已危及人口可持續發展和人口安全。
目前,我國生育率進入超低水平,婦女總和生育率明顯低于更替水平。總和生育率是指平均每對夫婦生育的子女數,國際上通常以2.1作為人口世代更替水平,即考慮到死亡風險后,平均每對夫婦大約需要生育2.1個孩子才能使上下兩代人之間人數相等。通常把低于1.5的生育率稱為“很低生育率”,低于1.3的生育率稱為“低生育陷阱”。目前我國總和生育率在1.4至1.5間,遠低于2.1的更替水平,低于世界2.5的平均水平,甚至比發達國家水平1.7還低。這個水平已經非常接近“低生育陷阱”。經驗表明,所有掉入“低生育陷阱”的國家,都沒能再重新達到人口更替水平。國務院曾經組織開展的人口發展戰略研究認為,我國人口總量峰值應控制在15億人左右,婦女總和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人口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因此,人口生育政策越早調整,其所產生的效果就越明顯。
性別比失衡。目前我國的出生人口男女性別比的平均值已高達117.84,位居世界首位。根據自然規律,男女出生的正常比值應該在103-107之間。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出生人口的性別比持續高位。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除西藏和新疆外,我國內地所有省份的出生人口性別比均呈偏高態勢,有15個省份的男女出生比在115以上,九個省份高達120以上。
出生性別比失衡將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導致我國數量龐大的男性打光棍。此外,還出現了家庭結構失衡,大量4:2:1的倒金字塔家庭的穩定性讓人堪憂;城鄉失衡也不容忽視,城市的繁華吸納了大量進城務工人員,農村呈現以留守兒童、婦女、老人為主的人口特點,導致了不少民生問題。
人口結構嚴重扭曲,出現快速老齡化和嚴重少子化。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1999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32億,占總人口的比重超過10%,標志著老齡社會的開始;2001年我國65歲以上老人比重為7.1%,超過7%老齡化警戒線。目前形勢越來越嚴峻,2014年,老年人口增加到2.12億,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15.5%,老年人口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未來可能進入超老齡型社會,2015年至2020年將是我國人口老齡化高速增長期,預計202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將達到2.5億,2025年將達到3億,到2050年我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4億,占總人口比重將超過30%,成為超老年型國家。我國老齡人口增加快于世界水平,人口老齡化、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未富先衰;農村比城市先老、東部比西部先老,老齡化進程階段性不均衡。如此快速的老齡化,將會給經濟社會帶來巨大負擔,養老、醫療、生活等問題將會接踵而至。
與快速老齡化相疊加的是,我國已經進入嚴重少子化社會。
統計表明,從1982年開始至今,我國0-14歲人口比重已經從33.59%下滑到2013年16.4%,其中2010年第一次低于18%,正式進入少子化社會。2014年0-14歲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只有16.5%,已經處于嚴重少子化,大大低于27%的世界平均水平,這種趨勢還在繼續。日本是最早進入超少子化的國家,之后近20年的經濟調整與超少子化不無關系。
少子化導致勞動力規??焖倏s減和勞動力的老齡化,造成學校教育生源危機,影響人力資本積累和社會創新能力,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人口紅利衰減。改革開放以來,人口紅利是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勞動力占比已經出現“劉易斯拐點”?!皠⒁姿构拯c”由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威廉·劉易斯在1968年提出,是指從勞動力過剩到短缺的轉折點,即在工業化進程中,隨著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逐步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逐漸減少,人口紅利慢慢消失,最終枯竭。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自2012年以來,我國15-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連續三年下降,僅2012年當年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就減少了345萬;預測2023年以后,年均減少約800萬人。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口紅利衰減導致經濟增長放緩,由于人口劇變造成勞動力供求發生了逆轉,低成本勞動力優勢基本喪失并成為歷史。
人口問題是影響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舊常態發展動力是人口紅利,實現經濟新常態的根本動力是創新,而青年是創新的主體。至今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人口結構處于少子化,即0-1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低于20%的情形下能由中等收入演變成發達經濟體。作為剛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的發展中大國,合理的人口結構水平應該是0-1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處于20%-23%的正常水平。要實現0-14歲人口所占比重由現在的16.5%向20%以上的正常水平回升,需要修復扭曲的人口結構,搶救生育機會,緩解人口危機,確保人口安全,全面放開兩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