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玲玲
日前,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檢察院通報了“知識產權犯罪情況”。據該通報顯示,當前知識產權犯罪案件的侵權涉及面越來越大,高學歷、高智商犯罪呈常發態勢。同時,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犯罪網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蘋果手機“背后”的秘密
蘋果手機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其銷量也一直在眾多品牌手機中一馬當先,那個手機后蓋上被咬了一口的蘋果也成了該公司標志性的“logo”。根據蘋果公司的保修政策,該公司在2013年4月1日前,對置換新機不提供全新后蓋的服務。李某與仇某正是利用這一點,在蘋果手機的后蓋上作起了文章。李某、仇某低價收購了大量的二手蘋果品牌手機,同時又訂購了大量假冒的標有蘋果“logo”的手機后蓋,再為這些二手蘋果手機改頭換面,翻新成新的“蘋果手機”。為了謀取利益,李某與仇某兩人還開設了多家網店,以置換新機的名義加價出售翻新的“蘋果手機”。截止到案發,兩人結伙銷售的“蘋果手機”金額高達人民幣300萬余元。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李某、仇某意圖靠著蘋果手機“背后”的秘密發財的美夢終究還是敗露了,兩人均因假冒注冊商標罪被法院依法作出有罪判決。
徐匯區檢察院的案件承辦檢察官對此案作出了深入的分析。辦案檢察官認為,小小的商標,它具有識別區分、質量保障及廣告宣傳等三大功能,這也是商標的本質屬性和核心功能。本案中,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法有別于傳統的假冒注冊商標案件,它不是另起爐灶式的制假售假,而是在涉案商品主體是正品的基礎上,加裝少量假冒部件。本案犯罪分子李某與仇某在置換新機上加裝假冒后蓋,更換相關零部件,使得置換新機與蘋果公司生產的手機在品質功能等方面發生了變化,既無法保證商品質量,也對廣大消費者造成了誤導,破壞了蘋果公司的商標專用權。因此,徐匯區檢察院從假冒注冊商標罪的立法本意出發,揭示犯罪分子已經侵犯蘋果公司注冊商標承載的指示來源等核心功能的事實真相,認定其侵權犯罪的本質。
游戲中的黑手
網絡游戲為大家的業余生活增添了很多樂趣,玩家所擁有的“金錢”既能用來給游戲人物升級裝備、增加技能,還能購買虛擬禮物。為了使自己在虛擬世界中的人物變得更強,游戲玩家們也往往會通過付費充值等方式來增加自己的“金錢”從而讓自己的游戲人物變得更強大。一些不法分子便瞅準這個機會,扮演起了游戲中的“黑手”。余某等人在了解到《龍之谷》這款網絡游戲深受玩家追捧之后,針對該網游制造出了一款“外掛”軟件。該外掛軟件可以使游戲系統在不運行游戲客戶端的情況下,直接運行該游戲,并能提供游戲本身不具有的自動后臺登陸、自動動作操作等功能,對正版游戲系統的正常運行造成極大的破壞。余某等人還先后招募多人,利用該“外掛”軟件登錄《龍之谷》,生產游戲金幣并出售給游戲玩家進行牟利。余某等人以為這樣做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輕輕松松賺大錢時,公安機關在掌握相關線索之后及時抓住了這只隱藏的游戲“黑手”。截止到案發,余某等人的非法收入共計人民幣46萬余元,余某等人也因侵犯著作權罪被法院作出有罪判決。
從辦案檢察官的口中得知,游戲“外掛”軟件通過修改網絡游戲的客戶端、服務器端以及兩者之間的傳輸數據,突破正版游戲的技術保護措施,達到增強游戲功能的效果。未經游戲運營商授權的非法“外掛”軟件,嚴重破壞了游戲運行的平衡性,給網絡游戲運營商帶來重大的經濟損失。法律保護知識產權的初衷是鼓勵自主創新,保護智力成果。“外掛”不是二次研發創新,“外掛”的本質是侵犯了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合法權利。
據承辦檢察官分析,相對于一般涉及游戲“外掛”的案件,本案有其特殊性。余某等人并沒有將制作的“外掛”軟件直接出售,而是招募多名人員運行該游戲,從而獲取大量的游戲虛擬貨幣,再將游戲虛擬貨幣出售牟利,而他們獲取的游戲虛擬貨幣正是利用其非法制作的游戲“外掛”軟件所得。余某等人的作案手法比較高明,牟利方式也不同尋常,但其侵犯他人著作權的犯罪事實卻不容否定。承辦檢察官也呼吁,為保護網絡游戲運營商的合法權益并促進網絡游戲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除了司法機關依法打擊非法“外掛”軟件的制售活動之外,廣大游戲玩家也應當自覺抵制“外掛”,還原一個綠色的游戲環境。
真假“Disdey”
隨著網絡的迅速發展,網購日益成為大眾化、普遍化的消費方式,網購因其方便、快捷而漸漸與傳統的商店購物模式并駕齊驅,甚至有超越之勢。隨著網購的不斷升溫,一些犯罪分子動起了網購的歪腦筋,把犯罪領域從物理空間延伸到虛擬空間。2008年,網購還沒有像今天如此大眾化,但是唐某與李某“敏銳”地嗅到了網絡購物的巨大利益。唐某、李某在某大型購物平臺上注冊開設了多家網店,對外銷售假冒“Disdey”等各種知名注冊商標的服飾。由于商品價格較之正品便宜許多,網店的銷售業績一路上揚。正當唐某、李某規劃著自己的“商業帝國”之時,公安機關一舉破獲了兩人的售假網店,并當場查獲了待銷售的假冒上述商標的服飾4000余件。最后,唐某和李某均因銷售假冒注冊商標商品罪被法院作出有罪判決。
本案的承辦檢察官認為,互聯網電商的迅猛發展,為銷假犯罪提供了新的平臺。相比傳統交易方式,互聯網使交易雙方突破了時空限制,具備高效、便捷、成本低和隱蔽性強的特點,如此造成的社會危害更大。同時,由于部分消費者法律意識淡薄,貪圖便宜,知假買假,即便少數是因為上當受騙而購買假貨的,也多以“一分價錢一分貨”來自我安慰,較少通過法律途徑維權,這些因素都導致網絡售假犯罪活動的猖獗。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