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神青
今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人民日報社調研,通過實時播報系統,向全國人民致以元宵節問候。
這聲問候,就像一縷明媚的春光,沿著浩渺網絡傳播開去,溫暖了億萬人民特別是7億網民的心。
此次調研兩個月后,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時強調: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了解群眾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
短短兩個月內,總書記既諄諄教誨,又躬親實踐——領導干部上網,為何引得黨和國家領導人如此重視?
因為近年來,有少數領導干部患上了“網絡不適癥”。
有人的癥狀是“不會上”——說不來網言網語,聽不懂網民心聲,久而久之,就與網民隔絕。
有人的癥狀是“不想上”——習慣以居高臨下之勢“俯視”互聯網,忽視網絡民情民意,最終與網民脫節。
還有人的癥狀是“不敢上”——視互聯網為洪水猛獸,將網民的訴求和建議批評視為“雜音”,能躲就躲,實在躲不過就“刪帖封號”,粗暴應對。
…………
“不適癥”作用下,這些干部要么頻曝雷語,成為負面輿論焦點;要么主動“失聲”,將網絡話語權拱手相讓……以至于有人戲稱:“領導干部正在成為網絡‘弱勢群體’。”
種種“不適”的產生,表面上看是性格、工作方式、年齡等因素交織所致,實際上卻是群眾路線在互聯網上的缺失。
當前,我國網民人數已達7億,互聯網已經成為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
這個精神家園,必然也必須成為群眾工作重要陣地。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常上網看看”自然成為領導干部的必選項。
對此,我市一位區委書記深有體會。
2014年12月30日,該同志邀請部分網民代表,召開了一場“書記·網民”新年圓桌見面會。
面對區委書記,網民代表的建議一個比一個犀利。
一場見面會下來,這位書記感到獲益匪淺:“網民認識之深、水平之高、看得之準,超出了我的預期。”
這位領導干部與網民的“親密接觸”告訴我們:“常上網看看”,并不是點點鼠標那么簡單。
那么,領導干部究竟要如何上網?
至少要做到三點——
端正心態。互聯網是開放而包容的,領導干部身處其間,面對網民的質詢、抱怨甚至牢騷,都要抱有包容的積極心態。就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網民大多數是普通群眾,來自四面八方,各自經歷不同,觀點和想法肯定是五花八門的,不能要求他們對所有問題都看得那么準、說得那么對。
提升能力。領導干部必須掌握網絡傳播技巧,既聽得來網言網語,也玩得轉網絡文化——當你發的消息、寫的帖子讓網民愿意看、看得懂、喜歡看,“網絡群工”才算成功。
明確使命。領導干部上網,是要讓網絡成為黨同群眾交流溝通的新平臺,成為貼近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新途徑,成為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要達成這樣的使命,就必須做到有“來”有“往”:“來”就是結合黨的大政方針,了解網民所思所想所愿,準確洞悉和研判網絡民意,收集改進黨和政府工作的好點子好建議;“往”就是面對網絡上的各種矛盾,要敢于亮明身份、積極發聲、主動解釋,在轉化負能量的過程中凝聚和弘揚正能量,在引導網絡輿論的過程中感召和動員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