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宏祥 秦風
誤判“黑馬”,股民割肉虧百萬
顧民因擅長從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文件和股票成交量中判別“黑馬”,在“朋友圈”中素有“股神”之稱。2011年初,幾乎白手起家的他在股市已擁有數百萬運作資金。
2011年4月,顧民閱讀了寧波FB集團所披露的大量信息文件,并通過對其股票價格走勢追蹤分析,發現這家公司的股價雖然已經經過了前期的大幅度拉升,從2011年1月24日的階段性低價7.99元,達到2011年4月19日的高點18.19元,但集團旗下的企業正在向附加值較高的上游資源產業鏈延伸,其未來產能一旦釋放,公司業績必然快速增長,因而它仍然是有色金屬板塊中一只不可多得的“潛力股”。于是,他清倉賣空其他股票,傾其資金欲奮力一搏。2011年5月13日至8月30日,他頻繁增倉補倉,先后買進FB股票68.69萬股,買入單價最高達17.16元。期間,他還根據股價走勢的波動,在2011年7月7日至7月18日間,賣出36.75萬股。截至2011年10月17日,他尚持有32.12萬股。
就在顧民頻頻出手之際,FB公司卻因一起借款合同糾紛陷入了“訴訟門”。 2011年2月3日,公司法務部門收到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發出的民事傳票,FB公司已然成為一起借款合同糾紛的四被告之一,涉訴資金占公司凈資產絕對值的39.2%,屬于《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2008年修訂)》所規定的應予立即披露的重大訴訟事項。對此不利信息,公司沒有及時通過法定方式披露。2011年3月29日,公司所披露的2010年度報告之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中也未披露被起訴事項。2011年8月23日,公司披露的2011年半年度報告還未披露該重大訴訟事項。2011年9月30日,北京市一中院對此案作出判決,涉訴第一被告支付原告上海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借款本金、利息及違約金5654萬元,FB公司被要求對該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公司對這一重大不利信息又未及時披露。
從2月3日公司收到法院民事傳票起,經過八個多月的隱瞞后,公司高層才討論決定公開此信息,并于2011年10月18日通過證券媒體及網絡發布了《涉及訴訟公告》,披露北京市一中院的判決。而在此隱瞞重大不利訴訟期間,其股票成交單價最高到過18.19元。但自2011年10月18日后,股價日跌幅達8.14%,2011年12月14日收盤單價跌至7.3元。
經過短暫的等待觀望,顧民不得不忍痛割肉止損。2011年11月7日至11月21日間,他將剩余的32.12萬股悉數拋出。經粗略估算,自2011年2月運作該股以來,加上交易傭金、印花稅,他的投資損失達120余萬元。
庭審激辯,系統風險成焦點
2012年7月12日,FB公司發布《關于收到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決定書的公告》。公告稱,因為此前的一宗訴訟事項信息披露違規,證監會決定對公司給予警告,并處30萬元罰款;對董事長等六名高管也給以不同程度的警告、罰款等處罰。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第二條的規定,投資人因證券虛假陳述提起的民事賠償訴訟,必須依據有關機關的行政處罰決定或者人民法院的刑事裁判文書。因此,處罰決定的發布,為顧民向FB公司索賠提供了起訴條件。2012年7月,顧民在眾多發生損失的投資者中率先將FB公司告到了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

顧民訴稱,出于對被告所披露的信息文件的信任,原告在2011年2月3日以后、2011年10月17日之前買進FB公司的股票,并于2011年10月17日后仍持有或賣出。因被告虛假陳述行為的曝光導致股價下跌,原告為此付出120余萬元損失的慘重代價。相反被告若及時披露有關的重大不利信息,原告絕不會對此股票進行投資。對此,被告應為其權益受損承擔虛假陳述侵權民事賠償的全部責任。
被告寧波FB公司在庭審中辯稱,虛假陳述的信息一般是對股價上漲的利好消息,且具有利用虛假信息影響公司二級市場股票價格走勢的目的。而被告遲延披露的涉訴案件,公司收到法院民事傳票之初,從實質上認為該案與本公司無關,該事項并不影響公司股票的基本面,更不影響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且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第十七條的規定,虛假陳述行為包括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重大遺漏和不正當披露。被告的行為是遲延披露,屬證券虛假陳述行為中較輕的不正當披露情形。
同時,原告主張的投資損失與被告的虛假陳述并沒有因果關系,完全是證券市場系統性風險以及原告自身的錯誤投資所致。2011年是證券市場系統性風險釋放的一年,中國及全球股市全部下跌,且幅度巨大。這一年,中國人民銀行三次加息,六次上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意欲打壓不斷上漲的CPI增長率。與此同時,2011年歐洲深陷債務危機。受制于國內緊縮的貨幣政策以及歐美各國經濟低迷的影響,中國A股市場在2011年一季度短暫上漲之后,從2011年4月的階段性高點開始了漫漫下跌之路,直到2012年1月才企穩回升。而2011年1月-4月,FB股價漲幅高達135.17%,明顯高于大盤、行業指數及同行業其他股票,后期理性回落,跌幅高于大盤及行業指數也是符合中國股市的漲跌規律,與公司未在適當期限內披露信息沒有因果關系。綜上所述,請法院依法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法庭認定,被告的虛假陳述實施日為2011年2月3日,揭露日為2011年10月17日收盤后,原告的買入均價為13.91元,揭露日至基準日賣出均價為10.43元。
法院判決:公司擔責兩成
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認為,證券市場虛假陳述,是指信息披露義務人違反證券法律規定,在證券發行或者交易過程中,對重大事件作出違背事實真相的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在披露信息時發生重大遺漏、不正當披露信息的行為。被告對其重大訴訟的不利信息隱瞞八個月后披露,屬于延遲披露或不正當披露,屬于較輕的虛假陳述行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第十八條、第十九條分別規定了虛假陳述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或不存在因果關系的情形。
從本案情況看,原告購買的是被告股票;原告在虛假陳述實施日及以后至揭露日之前買入;原告在虛假陳述揭露日及以后,持有股票而產生虧損。因此,本案的情況符合《若干規定》第十八條規定的三個要件,即虛假陳述與損害結果存在因果關系。
那么,本案是否存在《若干規定》第十九條規定的除外情形?從本案的情況看,只有該規定的第(四)項可以作為除外因素來考量,即損失或部分損失是由證券市場系統風險等其他風險因素所致。而證券市場的系統風險,一般是指由于某種因素的影響和變化,導致股市上所有股票價格的下跌,從而給股票持有人帶來損失的可能性。這種影響為個別企業和行業所不能控制,投資人亦無法通過分散投資加以消除。
從國內情況看,中國人民銀行實施了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因此應認定存在系統風險的誘因。再從證券市場相關的指數變化看,2011年-2012年,受風險誘因的影響,證券市場上的股票出現了整體性下跌,但FB股票的跌幅又多于同類型的股票。原告在2011年購買FB股票時,其股價已經經過了前期大幅拉升,正處于歷史高位,原告此時購買股票確實已經存在較大的投資風險。因此,本案原告的投資損失與被告的虛假陳述行為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又存在系統風險的誘因。綜合考量證券市場的系統風險因素以及被告實施虛假陳述行為的性質以及原告自身投資的風險因素后,酌情確定被告的虛假陳述行為對原告的差額損失承擔20%的責任。
由于相繼起訴FB公司的同類案件較多,直到2014年11月14日,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宣判被告寧波FB公司在判決生效后10日內賠償原告顧民22.39余萬元。
法博士點評
投資損失與虛假陳述行為有因果可獲賠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第四條對證券市場虛假陳述行為做出了界定,但值得注意的是,投資人的損失必須與證券虛假損失行為具有因果關系,才可以向行為人主張民事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故該《規定》第十八條明確了虛假陳述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的三種情形:投資人所投資的是與虛假陳述直接關聯的證券;投資人在虛假陳述實施日及以后,至揭露日或者更正日之前買入該證券;投資人在虛假陳述揭露日或者更正日及以后,因賣出該證券發生虧損,或者因持續持有該證券而產生虧損。同時,該《規定》第十九條又規定了不存在因果關系的五種情況:在虛假陳述揭露日或者更正日之前已經賣出證券;在虛假陳述揭露日或者更正日及以后進行的投資;明知虛假陳述存在而進行的投資;損失或者部分損失是由證券市場系統風險等其他因素所導致;屬于惡意投資、操縱證券價格的。
從本案的事實看,原告顧民的投資損失發生在2011年國內實施緊縮性貨幣政策和歐美經濟持續低迷,國內股市整體性下跌的環境下,具有證券市場系統風險的誘因,但也不排除被告寧波FB公司證券虛假陳述行為的因素,故法院酌情確定被告承擔原告投資損失的20%。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