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浚中
2014年6月的一天,長江航道三峽段。
啟動馬達,一艘貨船發出低沉的聲音,老船長李偉握緊航舵,雙眼緊緊盯著遠方。
這已是李偉在船上工作的第25個年頭。
25年間,他從普通船員成長為內河一類船長。而船上的同事,早已換了一撥又一撥。
“初、中級船員每月平均收入僅有2000元左右,加上職業晉升機會少、職業生涯服務缺失等問題,航運行業越來越難留住人才。”李偉嘆了口氣。
老船長的一聲嘆息,道出了重慶航運人才隊伍建設的瓶頸。
在駛向長江上游航運中心的“航道”上,重慶將如何突破人才瓶頸?
“梯隊”戰略
李偉的感嘆,重慶長江輪船公司總船長王嘉玲也曾碰到過。
1976年12月,王嘉玲正式上船,成了一名女水手。
因為工作艱苦又比較危險,和她同年上船的女水手競相轉行。
王嘉玲堅持了下來,努力鉆研船舶駕駛技術。
天道酬勤。15年后,1991年,王嘉玲當上了“船長中的船長”——重慶長江輪船公司總船長。
其間,王嘉玲練就了一身“硬功”。
這樣的人才,正是長江上游航運中心最寶貴的資源。
2014年,重慶航運交易所網站貼出了一則《重慶航運領軍人才、高級專家培養對象公示》。
王嘉玲的名字赫然在列。
和她一起入選的,還有來自重慶長江航運龍頭企業的70余名高級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業務骨干。
這支高手云集的隊伍,正是“151”航運人才工程培養計劃的主要對象。
所謂“151”,就是培養和引進10名航運領軍人才,培養50名高級專家,培訓1000名業務骨干。重慶航運交易所副總裁何建鋼說。
近年來,隨著行業結構調整及高新技術大量運用,航運產業對人才素質、結構等要求越來越高。目前,重慶航運人才隊伍尚不能滿足航運產業發展需求。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重慶的對策是:從高層次人才和普及應用型人才兩條戰線同時出擊,打造相互支撐、層次分明的航運人才梯隊。
“151”就是針對高層次人才推出的培養計劃。
就在王嘉玲和其他“高手”接受定向培養之際,一場普及型培養也全面推開。
2014年3月,重慶航運交易所與市移民局、市扶貧辦等部門合作,啟動了“雙萬工程”和千名航運人才扶貧創業培訓計劃。
“我們將對庫區以及貧困區縣人力資源進行培訓,充實水手、航運服務業從業者隊伍。待培學員考試過關后,航運企業將與學員簽訂就業協議。”何建鋼說。
搭建平臺
2013年,何建鋼和同事們又開始忙活一件大事。
“過去,重慶航運人才服務體系不完善,機構少,規模小,服務內容單一,服務能力有限,早已經不能適應人才發展的需要。”何建鋼說。
航交所團隊受命攻克這個難題。
2013年11月的一天,重慶航運人才服務中心成立。
同一天,“重慶航運人才服務中心”網絡信息服務平臺上線。
通過這個網站,航運從業者動動手指,就能享受到技能培訓、人才流動、職稱評定、職業技能鑒定、黨團關系掛靠、證書證件代理、人才咨詢等綜合服務。
“如果說以前的航運服務機構是又遠又慢的‘專賣店’,現在這個人才服務平臺就是快捷省事的‘網絡超市’。”一位曾接受過平臺服務的航運從業者說。
“這標志著重慶航運人才工作邁出新的步伐,為航運企業和航運人才建立起一個規范、便捷、高效、誠信的服務平臺。”何建鋼說。
依托重慶航運人才服務中心這個平臺,重慶航運交易所開始深挖人才服務鏈條價值——建立檔案備案機制、人才流通平臺。
2014年3月26日,重慶海事局副局長司太生參加了一場宣講會。
會議主題是船員職業檔案統一備案管理工作。
“船員職業檔案統一備案工作解決了船員管理的突出矛盾。”司太生的一句話,讓在場人員心里一顫。
內行的人都知道,船員管理在航運界是塊“硬骨頭”。
同其他地方一樣,重慶航運行業也面臨部分船員誠信欠佳、來源不明、素質下降、履職能力和責任意識缺失,以及流動無序等問題,船員檔案不能實現隨船流轉,新船員進入新公司后,需要重新建立檔案,這就導致航運人力資源檔案“斷代”,影響人才成長。
針對這些問題,重慶建立了全國內河首個船員職業檔案備案管理系統。從此,重慶5.7萬余名船員有了固定的“網上家園”。
通過這個信息平臺,讓政府監督得以深入,航運企業與船員雙方權益有了保障——通過查閱船員從業資歷、技術水平和安全記錄等信息,航運企業在選擇船員時更加知根知底;對于船員個人,檔案信息為他們的職務晉升提供了有效證明,勾勒出一條清晰的職業發展軌跡。
供需對接
廖檐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水手。
2016年3月25日,廖檐的夢想即將成真。
這天,他登錄重慶航運人才電子商務網站,填寫求職信息。
屏氣凝神,廖檐在求職欄敲出“水手”二字。
光標飛快閃過,廖檐在船舶種類欄里勾選“旅游客船”,將“重慶到宜昌”作為航線要求。
一系列信息填寫完畢,廖檐敲擊回車,信息發布成功。
重慶航運人才電子商務網站首頁立即顯示出廖檐的求職信息。
而在以前,要想謀求一個船員職位,對廖檐而言是種“折磨”——跑招聘會,投簡歷,托朋友打聽……折騰很久,也不一定能找到滿意的工作。
廖檐的苦楚,反映出重慶航運人力資源交易的“短板”。因為交易模式滯后,急需用人的航運企業和求職的人力資源彼此割裂,供需雙方不能通過人力資源市場形成有效對接。
作為西部航運交易模式的探路者,重慶航運交易所再次挑起了這副擔子。
很快,何建鋼和同事們給出了回答:建立電子商務人才網站,通過匯集海量航運人才供需信息拉平“鴻溝”,實現航運人力資源配置的信息對稱。
“通過建立航運人才電子商務網站,既可以讓雇傭雙方得以掌握最新行業發展動向,也能促進從業者技術和待遇不斷提高。”何建鋼說。
2014年,重慶航運人才電子商務網站建立。
這個網站一開通,重慶航運人力資源的“堵點”瞬間通暢。截至目前,網站已為300余家企業發布招聘信息,讓6000余名船員找到了滿意的工作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