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曉倩
長期以來,“中國制造”以“物美價廉、物超所值”的優勢風行全球,卻也面臨技術含量較低、利潤率低、長期處在產業鏈低端等一系列轉型挑戰。
發展“中國智造”,正是要破解“中國制造”長遠發展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向全世界亮出“中國智造”新形象。
制造“智能產品”
人類正在迎來“智”時代。最鮮明的特征就是,數控和智能化產品正以不可阻擋之勢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也影響著制造業發展的格局。
柯達公司,這個曾經居于膠片行業壟斷地位的企業,早在1975年就研發出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相機,卻沒有將這一成果市場化,隨著傳統膠片產業被數字化技術顛覆,柯達走到了發展的盡頭。
曾經的手機巨頭諾基亞因錯失機遇而衰落,以革命性創新產品引領市場的蘋果公司則迅速崛起。
這充分說明,能否跟隨甚至引領新一輪世界產業技術革新大潮,將決定一個企業、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在未來競爭中的成敗。
走向“中國智造”,制造智能產品,意味著企業需要堅持科技創新,應用數控技術和智能技術實現工業產品的躍升。
發展“智能制造技術”
飛機、汽車、機械、能源……無論傳統行業還是新興產業,都面臨著信息化和智能化技術帶來的巨大改變,制造業的生產方式,正變得越來越“智能”。
“智造”,一方面體現在制造工藝上,應用信息化技術極大提高各種設計制造工藝的精度和效率,大幅度提升制造工藝水平;另一方面體現在生產過程中,比如數字化車間乃至數字化工廠,生產系統向著具有感知、決策、執行的智能化系統發展。
經營管理等模式創新同樣也應是“中國智造”的重要內容。通過智能數字化系統的應用,使企業能對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全部數據進行統一管理,建立從企業內各部門到用戶之間的信息集成,從而有效地提高市場反應速度和產品開發速度。
當前,十分迫切的是對我國傳統制造業加快進行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改造提升,也只有如此,傳統制造業才能提升為現代制造業,繼續參與更高水平的競爭。
轉向“服務型制造”
著眼未來,以數字化和智能技術為基礎,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強力支持下,制造業的產業模式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這主要是由于數字化智能化制造與管理,使企業具備了快速適應各類市場需求的能力,越來越多的行業將實現定制、設計、生產協同化的新型生產模式,帶來企業商業模式的改變。
應當說,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是我國制造業升級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制造業的發展趨勢,率先轉變,就能在未來更高層次的競爭中占據主動。
向“服務型制造”轉變,發展“中國設計”“中國品牌”“中國服務”,體現的是“中國智造”更深層次的內涵,也將推動我國的經濟和產業格局發生根本性變化。
(摘編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