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互通的規模經濟效應,從產品供給角度來說,互聯互通的最重要作用是規模經濟效應?;ヂ摶ネ?,特別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有助于突破區域一體化面臨的基礎設施瓶頸,使規模經濟能夠在更大區域內實現。
18世紀,亞當·斯密在其名著《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描述了他參觀一個針廠的情況:
第一個人抽鐵絲,第二個人拉直,第三個人截斷,第四個人削尖,第五個人磨光頂端以便安裝圓頭……
其時,第一次工業革命剛剛開始,在這種專業化工廠之外,還有很多私人作坊。
“如果工人選擇獨立工作,而不是一個團隊來工作,每人每天肯定不能造出20枚針,或許連1枚也造不出來?!眮啴敗に姑苷f。
換句話說,由于專業化,大針廠可以比小針廠實現更高的人均產量和更低的產品成本。

自此,人們開始關注分工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社會分工水平和模式決定市場上的供求,而各種經濟現象都與分工的水平和模式有關”的理論逐漸成為共識。
而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分工已不僅僅限于一個廠、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人們認識到,在更大范圍內實現互聯互通,能更好地配置人力、資源等,從而實現更大的經濟效益。
于是,諸如WTO等多邊貿易、投資規則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接受。
組建或加入區域性自由貿易來促進國際貿易、投資和經濟增長成為一種潮流。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統計,截至2013年上半年,全球區域貿易協定數量有380多個。
但規模的擴大,并不意味著經濟效益會自然而然地增長,甚至還會有“規模不經濟”的現象出現。
造成這種現象,一般有兩個原因。
有可能制度上簽訂了合作協議,但在諸如道路等基礎設施上并沒有連通。
抑或是道路上是暢通的,但在制度上并沒有做好對接。

從這個意義上說,要實現區域經濟的規模效應,必須首先做好互聯互通,“不僅是修路架橋,而是基礎設施、制度規章、人員交流三位一體,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齊頭并進”。
也就是說,重慶要獲得“一帶一路”的規模經濟效應,就要借助“中新項目”搞好“三位一體”的互聯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