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產經新聞網(www.sankei.com/)2015年11月16日報道,日本政府在2013年6月的內閣會議中提出了“創造世界最先進的IT國家宣言”,并將此作為國家成長戰略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教育界積極響應,力爭實現全國公立中小學的教育信息化,而中小學信息技術硬件設施的充實與配置是保證該目標實現的重要環節。日本政府在“第二期教育振興基本計劃”中提出:預期在2017年實現公立學校每3.6名兒童擁有一臺計算機的目標。但文部科學省發布的《教育信息化實況調查(速報)》顯示:截止到2015年3月,日本公立中小學的教育信息化進程僅為平均6.4名兒童擁有一臺計算機的程度,且地方差異顯著。例如,信息化程度高的佐賀縣,平均每2.6名兒童擁有一臺計算機;信息化程度低的愛知縣,平均每8.4名兒童擁有一臺計算機,都、道、府、縣間的差異均很大。
造成地方差異的最大原因是各地方政府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資金分配出現問題。日本文部科學省提出的《為實現教育IT化環境整備的4年計劃(2014—2017年)》公示:公立學校信息化裝備每年需要1679億日元,四年共需要6712億日元的財政支出。日本政府預計將地方政府自由使用的“地方交付稅”納入教育信息化財政預算中,而實際上地方政府并未將此預算全部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設中,因而學校的信息化配置落不到實處。
為解決教育信息化的地方差異問題,日本文部科學省向都、道、府、縣的各教育委員會下發相關通知:由于地方公共團體間的差異擴大化帶來了巨大危機,希望都、道、府、縣的各教育委員會能積極處理好此問題。例如,東京都教育信息終端的平均配置水平為每5.5名兒童擁有一臺計算機,居全國平均值以上。但實際上,東京都內不同區之間存在巨大差異:荒川區為平均1.1人一臺,練馬區和大田區為平均13.5人一臺。因此,教育信息化水平不能僅關注整體的均值,更應關注每一個市、町、村的具體實際情況。
(上海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徐涵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