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詠梅
有人曾這樣感嘆:“知道那么多道理,卻仍然過得不如意”.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有A、B、C三個維度的“知道”.嘴里說出的“知道”叫做A,腦子里想的“知道”叫做B,心里“知道”叫做C.有如此感嘆之人,正是由于AB級的淺層“知道”,而他的內在C沒有認可道理,才會“仍然過得不如意”.與此類似教育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的落實現狀,不盡如意.很多教師懂得千千萬,卻落實一點點.
1情境創設的理論基礎
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思維活動的直接動力.教學情境的“情”是指具有一定情感的教學氛圍,“境”是指學生學習所處的物理環境,比如課堂的硬件與軟件設施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的這段話,特別強調了啟發前學生進入學習情境的重要性,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是提高教學實效的重要途徑.
心理學實驗表明:在認知結構中存在著動力驅動、反映和操作三個復雜系統.沒有驅動系統的積極工作,任何知識和能力的形成都是不可能的.驅動系統的動力主要來源于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好奇.學生一旦發生了興趣,就會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正是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情境的重要性,學習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在教學當中,教師的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而適時創設的教學情境則是顯示已有知識結構、激發對知識的好奇心、建構新知識體系的關鍵.
由以上所述,我們可以構建這樣一個“反應鏈”:情境——(激發)好奇——(產生)興趣——(發現)疑問——(生成)學習主動、積極性.
2基于情境創設的課例分析
現通過《串聯和并聯》具體課例的分析,對導課環節情境創設的有效性談談自己的認識.
在2014年國家級名師賽課中,有四位來自不同省市的教師授課《串聯和并聯》.
課例一畫皮
情境描述講臺上,安放支架圖片畫面,畫面之上,懸掛小彩燈.
教師描述畫面的精美,讓學生猜想這是哪兒.學生回答“是老師的家鄉”.教師邀請同學們到家鄉去做客.
教師打開燈串,然后陳述“在精美的畫面中,小彩燈繽紛閃爍,同學們想知道它們之間是怎么連接的嗎?如果學習了今天的課程,你一定會找到答案.”
評析老師試圖拉近與學生的關系,但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對于圖片畫面,學生知道老師的意圖,直指畫面是老師的家鄉烏魯木齊.對于老師的邀請,學生了解老師的ABC,知道“歡迎做客”這是A——說出的客氣話,知道這是基于B——老師想拉近關系,也就是你的心思世人昭然若揭,所以勾不起對方的興趣.那么學生也是用A來回應你.這就是情感的“同情”.
“你知道它們是怎樣連接的嗎?”老師用一串小彩燈提出問題,不能造成學生的認知沖突,提出的問題不是學生心中所生,不足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接下來的學習活動不是基于真正的心理需求,只是基于教師賦予的任務所驅動,效果可想而知.
課例二美之享受
情境描述播放“重慶市夜景”視頻 (聽者都感覺,好漂亮),在美的享受中,教師提出問題:“這是重慶市的夜景,這么美的夜景中,那么這些彩燈,它們是怎樣連接的呢?同學們想知道嗎?”
評析該片段可以說是境促情生,情境交融,干脆利落,導入要研究的問題.
比較比較上述兩個情境創設的異同點.相同點,都有地域的景色,都有彩燈,都是老師提出問題直接切入將要學習的主題.不同點是,彩燈是否嵌入了景色,使得景色的呈現是否必要,是否突出所研究問題的實用性.任課教師的課,在形式上使學生認識裝點美景的燈具蘊含著物理的道理,旨在引導學生享受生活的同時去關注、思考、研究其中蘊含了什么科學知識.
相比之下,課例一的導課設計少了一些深度和導的意義.
課例三我做了,你也來試一試.
情境描述分兩個片段
片段一:視頻觀察,時長54秒.十字路口,在交通信號燈的指揮下,人們行、停的情境播放.在視頻上面標注“是誰在指揮著交通?”
片段二:教師拿出自制的信號燈,進行展示并簡單操作.然后教師說,同學們想不想也做一個?今天我們就學習與它的連接有關的串聯和并聯電路知識.
評析該片段有三個突出特點:一是情境選材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學生熟悉但又沒有集中思考過其中蘊含的科學知識,這類素材,使學生感覺親切而不枯燥無味.同時,對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身邊的現[HJ1.83mm]象與事物有積極的意義;二是引導學生進行有效觀察.“是誰在指揮著交通?”用問題引導觀察,使學生的觀察點明確;三是教師的行動引領.在片段二中,為使學生進入學習情境,教師用小制作激發學生的興趣,用詢問的方式探求學生的學習欲望.語言簡練,導入新課.
總體印象,從學生的生活經歷出發,到展示教師自制器具,由遠及近創設情境,勾起學生對學習的親切感,誘導并鼓勵學生去進行小制作,從而為解決問題而展開學習.
但是,該片段缺少教師情感的注入,師生之間有距離感,使得課堂少了一點靈動.
課例4 從“不會眨眼”的奧特曼到“活力眼”奧特曼
情境描述及評析該課引入新知分兩個步驟:
第一步只會睜眼不會眨眼的奧特曼
談話開篇,老師拿出從上海帶來的玩具放在桌上,問:“你還記得它嗎?”
(評析:教師用這樣的語言勾起學生兒時的記憶,兒時的快樂也即相伴而生.以情激情,以兒時快樂之情激起現時的學習熱情.)
學生一看就笑了,“記得,奧特曼”.
(評析:教師善于揣摩學生的心理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也就抓住了學生的心.教師的口頭語言,肢體語言,帶來的玩具,都拉近了與學生的心理距離,這便是情感注入.這是拉近師生心理距離,建立師生親近感的好辦法.老師一點也不做作,善于和學生交往.)
上述教學,效果如何呢?
從學生渴望的眼神,微笑的表情,我們完全可以判斷,學生是吃這一套的,該片段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與本課有關的問題“你知道奧特曼的眼睛有什么特點嗎?”引導學生觀察.同時通過影片的旁白“請注意觀察奧特曼的眼睛”進行貼心的提醒,強調觀察點,保證有效觀察.
影片很短,僅20秒,但足以吸引學生注意力,看出眼睛的特點.教師提出,奧特曼的眼睛有什么特點?
學生說:“亮”.
教師問,還有其他特點嗎? 學生說:“大”.
教師又問,還有其他特點嗎?學生說不出.
教師提醒:“努力想!使勁想!”學生說不出,教師很自然、淡定地說,“老師,影片中的奧特曼,只睜雙眼, 從不眨眼.”
(評析:老師的語氣、語調和語言告訴我們,這不是學生說不出而老師很尷尬地沒辦法才說自己的發現.如此的表達帶給聽者這樣的啟示:“老師可以發現,我為什么沒有發現?我一定要努力去發現.”筆者想,這就是老師的教育智慧之光.
老師在敘述奧特曼的特點時,伴著他的肢體動作,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幽默、詼諧、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筆者想這才是學習所應有的環境.)
教師接著說,缺了一點活力,少了一點神氣.
(評析:啟發學生思考,怎樣讓其補上這點活力,增加一點神氣呢?)
教學伴隨著學生的笑聲、好奇,一路向前.
第二步奧特曼有了“活力眼”
“讓奧特曼的眼睛活起來”.我們可以看出,老師的語言對學生有怎樣的啟發,很多學生不自覺地做出眼睛活起來的嘗試.學生在體驗眼睛活起來是什么樣的.老師明確告之,“其實活力眼是用兩只小燈泡制作的”,與本節要學習的內容聯系起來.至此用時2分25秒.教師用這樣的語言來鼓勵學生“我知道你們也會做的,今天,我們就做一個奧特曼的設計師,讓奧特曼的眼睛活起來”.明確今天的學習任務.至此,用時2分47秒.精彩導入新課.
評析該段教學突出的優勢是教師的語言和呈現的素材,突出的特點是充滿了師生的情感互動.教學過程中,教師善于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兒時遇上只會睜眼不會眨眼的奧特曼到現時看到活力眼的“奧特曼”,使學生的求知欲從潛伏狀態躍遷到激發狀態,激發學生的創作好奇,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說教學是以智啟智,以情激情,以兒時快樂之情激發學生現時的愉悅之情,以教師之熱情全力激發學生的探求之情.
這樣的導入,使得本課是基于興趣和解決問題而展開學習,大有“為玩而學”的味道.
3基于課例分析的情境創設有效性評價
以上四個課例,教師均秉承“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課程理念,試圖從生活實際出發,創設情境,引入新知.但是由于對情境創設的認識深度有差異,而生成不同層次的效果.
課例一,從實物出發,引入家鄉美景圖片和一串小彩燈,創設情境,情、境、知剝離,提出任務要求,學生機械活動.
課例二,從生活環境蘊含物理知識出發,引入夜景,情、境、知相融,趣、疑伴生,提出任務要求,促使學生積極活動.
課例三,從實用性出發,引入交通信號燈,創設情境,境、知相容,奇、疑伴生,提出制作任務,促使學生積極活動.
課例四,從學生“好玩兒”出發,引入學生成長經歷中的生活玩具,創設情境,情、境、知相容,奇、趣、疑伴生,引導學生去實現玩具的改造,寓教于樂,學生主動、積極活動.
由此,筆者歸納六字要訣“情、融、聯,奇、趣、疑”,作為情境創設有效性的評價指標.
情,是課堂的文化內涵,包含師對生的情,師、生對課的情;融,指境促情生,情中融境,情境交融; 聯,情境與課程聯系,也即情境承接已知,通向未知,成為已知與未知的聯系紐帶.
奇,產生好奇; 趣,激發興趣; 疑,發現并提出質疑.三者既有層次性、連續性又有共生性.
在情境創設中,“情、融、聯”是因;“奇、趣、疑”是果,由“此因果”,達到“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目的,以使“教師[JP3]——學生——課程”這一課堂生態系統,處于和諧、平衡的狀態.
新的教學價值觀認為,教學過程不是一種單純的認知過程,而是生命力量的呈現與發展的過程,是主體對生命內涵的體驗過程.因此,教學情境創設的理想狀態應該是:在這一過程中,師生雙方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種情景交融的創造活動中而忘掉了各自的角色,教學中所呈現的材料不是簡單地用來認識和使用的“物”,而是有著內涵意義的“生命體”,因而教學充滿著人文精神與生命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