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久富



提問是教師教學手段的一種有效形式,科學巧妙的提問是激活學生思維,豐富學生想象力的有效方法,在初中物理課堂中,我們的提問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在新課程改革以前,我們一般都采用傳授式提問,這種提問一般環環相扣.在這樣的提問下,教師和學生一問一答,通過一個個小問題的呈現到解決,最終幫助學生突破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提升學生對相應問題的解決.并通過適度的變式提升學生對原先問題的認知深度,促使學生的再思考和再提升,促使學生的學以致用、以不變的知識與技能應對千變萬化的實際問題.
原題如圖1所示是小明和小華設計的拉力健身器示意圖,在拉環處加拉力時,滑桿PQ可隨之自由滑動(導線對滑桿滑動無影響).已知:在彈性限度內,彈簧伸長的長度與受到的拉力大小成正比.老師認為他們的設計有不足之處,應在電路中串聯一個定值電阻.
(1)串聯的定值電阻在電路中的作用是[CD#3].
(2)小明和小華的改進方案分別如下:
小明:把定值電阻串聯接在A、B之間.
小華:用阻值為100 Ω的定值電阻替換電流表.
若按照小明的方案:閉合開關后,向右拉動拉環,滑片P向右移動的過程中,電壓表示數[CD#3](變大/不變/變小).
(3)若按照小華的方案:已知電源為兩節新的干電池,閉合開關,當拉力為0 N時,滑片P位于B端,電壓表示數為0 V;當拉力為500 N時,電壓表示數為1.5 V;當拉力為1000 N時(在彈性限度內),電壓表示數為多少?
錯誤現狀本題的問題主要暴露在第(2)中,很多學生在此處回答“電壓表示數變大”,而在后面的第(3)問中,很多學生在完成這道題目的過程中,大部分錯誤的學生都暴露出這么一個答案.就是當拉力為500 N時電壓表是1.5 V,那么1000 N時應該就是3 V.
面對這樣客觀存在的問題,教師們為了充分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剖析,幫助學生發現自己思維中存在的問題,揭秘問題的本質,并讓學生用已學的知識與技能自己突破思維的困惑之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思維的參與度,促使學生在自主提升的過程中促使問題的解決,促使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筆者嘗試用問題鏈和變式引領的方式來達成這一預設的效果.并欲以此引發教師在習題課堂中的共鳴和深思,促使課堂效果的再優化.
1以問生問,環環相扣,促使學生自主突破思維困惑
為了促使學生很快地回到當初解題過程中的思維,在學生自主生成的原生態思維中發現問題所在,并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解密問題的本質,解決問題、建構正確的認知.筆者嘗試著采用下面的問題鏈進行達成.
問題1:你為什么會認為向右拉動拉環時,電壓表示數會變大?
生:因為向右拉動拉環,接入電路中的電阻會變大,根據分壓原理,其分得的電壓也會變大,因此電壓表示數會變大.
問題2:在什么樣的電路中,存在分壓原理,什么是分壓原理?
生:在串聯電路中,各串聯電阻的電壓之比等于各電阻之比,即電阻越大,其分得的電壓也就越大,這就是分壓原理.
問題3:誰分得的電壓變大?
生:是變大的那個電阻分得的電壓變大.
問題4:這里的電壓表是測量什么電壓?(本問題一提出,學生恍然大悟,有些學生甚至在教師提出第一問的時候就發現自己的出發點錯了.)
到此為止,學生已經明白自己當初把分壓原理錯誤的應用于此,學生在明白分壓原理是應用于串聯電路的時候,卻忽略了電壓表到底是測量誰的電壓.在此,學生可以明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不僅需要了解問題解決過程中的環境所適用的問題突破策略,更要明白我們需要解決的到底是什么問題,這一問題的本質是什么?而不是盲目地采用某種“好”方法進行單方面的思考.
2展示問題、揭秘本質,促使學生揭秘本質差異
結合原題中小華的方案,我們的電路圖應該如圖2所示,在彈性限度內,彈簧伸長的長度與受到的拉力大小成正比.此處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力的變化直接導致彈簧伸長量的變化,而彈簧伸長量的變化直接導致電阻R1的變化,而R1的變化直接導致電壓表示數的變化.
問題1:很多學生認為當拉力為500 N時電壓表是1.5 V,那么1000 N時應該就是3 V,那么你能談談你的理由嗎?
生1:因為拉力變大為原來的兩倍,所以彈簧測力計的伸長量也就變成原來的兩倍,電阻R1變成原來的兩倍,電壓表的示數也就變成原來的兩倍.
問題2:你能用表達式列出電壓表示數變成原來兩倍的表達式嗎?
生:U1=IR1,R1變成原來兩倍,所以U1也變成原來的兩倍.
問題3:很好,我們如果要得出U1也變成原來的兩倍,我們的前提是什么?
生:前提是I應該是保持不變的.
問題3:那么,此處的I是否保持不變?(此時學生已經開始議論紛紛了,也有些學生開始恍然大悟了)[HJ1.2mm]
問題4:誰來幫我分析一下到底變還是不變?
生:拉力變大,導致電阻R1變大,而此時電流就變小,因此,在此處I是變小的,那么此時的U1就不是原來的兩倍.
問題5:那么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把哪些物理量解出來?
生:應該求出F=1000 N時的電阻R1′和電流I.
問題6:F=1000 N時的電阻R1′與題目中F=500 N時的R1是什么關系?
生:兩倍關系.
問題7:如果R1解出來了,你能想辦法求出F=1000 N時的電流嗎?
生:如果知道R0的阻值就可以了.
問題8:你能想辦法求出R0嗎?
此問一出來,學生的思維一下子都很清楚了,而學生都已經躍躍欲試地去用自己的理解去求出理想的答案,而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了.在整個問題鏈的作用下,我們能充分展示學生原先思維過程中的問題,暴露學生的思維困惑,并通過問題的形式幫助學生暴露問題、揭秘問題、解析問題和突破問題,以此促使學生對相應內容的真正突破和理解,促使教學重點和難點的解決.
3借問啟智、巧妙變式,促使學生學會融會貫通
學生在上面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其實還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學生一開始認為F=1000 N的時候,電壓表示數是3 V,這樣的錯誤不是學生想當然產生的,而是學生在自己的實際生活中產生的第一印象導致的.為此,我們可以借助學生的這種前概念來揭秘電路中的本質差異,提升學生對本題的認知深度,促使學生的再提升.筆者仍然采用問題鏈的形式以此來達成.
問題1:同學們,如果我們要用剛才的裝置改裝成拉力計的話,你覺得我們希望F=1000 N時的示數是3 V更便捷一些,還是我們剛才算出的答案更便捷一些呢?
[LL]生:3 V的更理想一點.
問2:那你覺得怎么樣改裝才可以讓電壓表示數達成理想的效果呢?
生:只要電流表示數不變.
問題3:怎么保持電流表示數不變呢?
生:只要在P移動的過程中保持電路中的總電阻不變.(在這一問的過程中,學生如果回答不出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電路中電流與哪些因素有關,引導學生思考在電源電壓不變的情況下,電阻不變才能確保電流的不變.)
問題4:你能想辦法改裝原來的電路,讓P在移動的過程中,保持總電阻不變嗎?試一試,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討論.
在小組的交流下,老師的引領下,學生很快可以畫出如圖3所示的改裝電路圖,也能明白圖2和圖3的本質差異,也能夠很快將電路圖3改裝成生活中所需要的拉力計.這種拉力計的刻度是均勻的,已經在生活中廣泛應用.
教師用心去分析學生的實際學情,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巧妙的問題鏈來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思維突破,幫助學生解決了自己原本存在的思考困惑,并通過問題啟發學生的智慧,揭秘事物本身的差異和共性,提升學生的認知深度,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