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鑫昆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初中物理課程愈發(fā)重視理論和實際之間的聯系,要求教師以生活實際為出發(fā)點,引導學生發(fā)現、認識生活中的物理.注重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以及知識鞏固的生活化,將具體事例引入課堂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對生活細節(jié)加以觀察,提高其觀察能力,鼓勵其多思考,善于發(fā)現并解決問題,根據物理知識介紹先進的科學技術,鼓勵學生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能力,使其熱愛物理,提高其操作能力與物理綜合運用能力.
1開展生活化物理教學,從多個方面聯系生活
首先,要從教學目標入手.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傳統初中物理教學始終比較重視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與解題能力,只要能得高分即可,完全沒有考慮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態(tài)度、情感以及能力等教學目標.這種脫離了實際生活的教學目標是不科學的,所以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理解與掌握物理知識,還要培養(yǎng)其對問題的分析與解決能力,通過合作學習、討論和探究來運用物理知識;其次,是教學過程方面.在講解物理知識時,不可一味強調深奧、抽象的物理概念,應當與生活現象相聯系,使學生明確、直觀地理解物理知識,避免其產生厭學情緒.例如,照鏡子幾乎是我們每天都要做的事,那么自己是如何出現在鏡子中的呢?光怎樣反射?從暖壺或保溫杯中倒水后蓋上瓶塞,為什么它會跳起來?通過解釋與說明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象,引導學生多質疑、多思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另外,在物理教學中,如果一些知識可以用實驗來說明,教師要積極進行演示實驗,必要時可以組織全體學生共同實驗,使用與生活相貼近、學生熟悉的物品做實驗器材,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最后,是知識鞏固方面.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yè)時,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水平與層次,少一些死板的題海作戰(zhàn),多一些靈活的動手動腦.比如,要求學生對家中電器的情況進行觀察,接著設計一個串聯電路,使其享受完成作業(yè)的樂趣和成就感.
2將具體事例引入課堂,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許多時候,學習興趣不是本來就有的,所以教師要學會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初中生處于身體和心理快速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具有活躍的思維,對于新事物有很強的接受與理解能力,同時對未知世界充滿了好奇心,會提出千奇百怪的問題.比如在水中放入筷子,為什么看起來像折斷的樣子?為什么人在啟動汽車時向后仰,剎車時向前傾?為什么宇航員能夠在空中“飛行”,我們在地球表面卻只能行走?熟了的蘋果為什么無法飛到天空,只能落到地上?教師面對這些問題時,不能一笑置之或敷衍了事,而要把握學生的好奇心理,架起理論和實際溝通的橋梁,調動其學習興趣,使教學效率提高.比如,教授相對運動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引導其回想平時乘坐公交車的情景,公交車內的人之間并未發(fā)生相對運動,然而道路兩旁的人群與車內的人卻存在相對位移.又如講解折射現象時,若教師僅僅是向學生講解折射的概念與公式,那么學生由于無法理解,通常只能死記硬背.相反,若教師在課堂中引入生活中有關折射的事例,那么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從岸上觀察淺水區(qū),根據觀察到的深度和角度捕魚,大多數時候無法成功捕到魚,但是將角度稍微變換一下,那么捕魚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教師通過在課堂中引入具體事例,成功將理論和實際聯系在一起,有效地開展物理教學.
3鼓勵學生多體驗生活,培養(yǎng)其細節(jié)觀察能力
作為一門自然學科,物理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實驗.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需要引導學生善于觀察、勤于動手,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掌握的物理知識,有意識地將理論與實際聯系在一起.例如,講解失重與超重現象時,教師可以先簡單描述一些失重與超重的概念,接著鼓勵學生回想有關的生活現象,或者做一些簡單的家庭實驗,深入理解這部分知識.從不同角度認識和了解物理問題,能夠引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索,同時還能增強其學習興趣與積極性.鼓勵學生記錄自己實驗的整個過程,最后寫出總結,并且寫一些自己的感想.又如,講解“大氣壓強”時,教師先按照教材內容做演示實驗,接著鼓勵學生回憶生活中有哪些能夠證明存在大氣壓強的事例,學生紛紛踴躍回答:電視中看到要在大塊玻璃上壓幾個橡皮吸盤,這樣能很快吸起來,而不需要用夾子將玻璃夾起來;用橡皮吸盤疏通下水道時,將空氣擠壓出去,再次提起時要用很大的力氣;在玻璃上按住有掛鉤的塑料吸盤,即使掛很重的衣服和濕毛巾也不會掉下來等.這些都是生活中十分常見的情景,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注意觀察生活,實現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的有機結合,有效推進物理教學.
4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提煉實際的物理知識
生活是知識的來源,其中充滿了許多奇妙的事物,值得我們展開探索,而教師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發(fā)現這些事物,并且展開思考和探索.古今中外,人類生活在許多方面都與物理知識有聯系.從古代人們的飛天夢,到現在神舟九號飛天;從以前的木筏渡河到現在的大型輪船;從原始的鉆木取火,到火柴、打火機的產生,這些變化無不與物理知識和理論有關,同時也證明了人類生活與物理之間的聯系.雖然初中階段學生初次接觸物理這門學科,但是在其以往的生活經驗中,其實已經看到或體驗過許多物理現象,只是以往沒有嘗試過描述和提煉這些現象背后蘊含的物理知識.所以教師要通過恰當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并解決物理問題,并在注重總結與提煉物理知識,使其能夠靈活運用已學知識.例如,兩塊磁鐵為什么有時互相排斥,有時卻互相吸引?電冰箱的后面為什么是熱的?冬天脫毛衣的時候為什么會產生靜電?鼓勵學生思考這些生活中的“為什么”,將實際的問題向理論轉化,達到理論和實際相聯系的目的,從而有效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學效率.
5介紹先進的物理成果,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
初中物理知識和先進的科學技術聯系密切,而科技又是許多學生感到有趣的內容,所以教師可以根據物理知識向學生介紹有關的科學成就,使學生認識到科技發(fā)展與物理知識之間的聯系,有助于學生對知識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使其明確物理是科學的重要基礎,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比如,教師根據重力知識,講解宇航員在宇宙飛船中如何行走與生活;根據能量知識,介紹太陽能電池、潮汐發(fā)電、風力發(fā)電、三峽電站;根據靜止與相對運動等知識,介紹同步衛(wèi)星;根據摩擦力知識,介紹磁懸浮列車與氣墊船利用空氣層使摩擦阻力減小的原理.在介紹這些先進科技時,要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知識,可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視頻,幫助學生理解.了解這些科技成果后,學生對物理學習會產生強烈的興趣,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親自操作,制作一些小發(fā)明,不僅能驗證理論,還可以鞏固所學知識.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定期舉辦物理講座、物理知識競賽、發(fā)明比賽等活動,鼓勵學生在自己的發(fā)明中運用學過的物理知識,提高其知識運用能力,而且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其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科學制定教學方案,提高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與解決能力,為其今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礎.
初中物理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與生活相聯系,發(fā)現并解決存在于實際生活中的物理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生活經驗為出發(fā)點,創(chuàng)設學生能夠理解并且感到有趣的問題,創(chuàng)設真實、輕松、愉快的物理情境,使學生可以認識到物理和生活間的聯系,體驗學習物理的樂趣,培養(yǎng)其物理知識運用能力,使其可以在生活情境中運用物理知識,生活化物理知識,推進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