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輝(甘肅省隴南市武都第二中學,甘肅 隴南 746000)
基于環境因素視角下學生體質健康研究
周祖輝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第二中學,甘肅 隴南 746000)
體質是人體在先天的遺傳與后天的獲得性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心理因素、身體素質、運動能力等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征。人類健康的發展依賴于良好的生活環境,只有健康的生態系統,才會有健康的人類生存。研究表明:人體的絕大多數形態特征、生理指標均受先天遺傳因素的制約。但是,在后天環境持續影響下和自身活動的作用下,遺傳對體質的影響作用越來越小。我國歷次學生體質健康調研表明,青少年生長發育水平存在著顯著地域性差異,可見自然環境對人的生長發育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本文將2014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數據與隴南市中學生數據進行對比,結合隴南地理、氣候、水質等環境因素進行綜合分析,試圖研究自然環境對青少年生長發育的影響程度,為改善和提高隴南市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供依據。
我國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總體呈現“北好南差”“東好西差”“沿海好于內陸”“城市好于鄉村”的分布態勢,這種地域與城鄉差別是由多種因素影響作用的結果。身高、體重指標是反映生長發育水平的主要指標,它與生活水平、營養狀況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身高主要受遺傳的控制,而體重更多地受環境、營養、體育鍛煉的影響。經過比較分析,2014年隴南市男生平均身高明顯低于全國水平,且初中男生身高值低于全國同期均值7.37cm,與全國均值有顯著差異(P<0.01)。隨著年齡增長與全國均值逐步接近,高中男生仍低于全國同期均值2.23cm;隴南市女生初中階段平均身高低于全國同期均值2.47cm,高中階段高于全國同期均值1.65cm。
通過表1可知,隴南市城鄉中學生平均體重明顯低于2014年全國同期學生水平,且初、高中男生差異非常顯著(P<0.01),初中女生差異顯著(P<0.05),隴南市城市學生發育水平高于農村學生,隴南市學生與全國學生相比較,呈又矮又瘦“豆芽”狀體形。

表1 隴南市與全國中學生體重對比表(2014年)
學生身體發育水平除了受遺傳等個體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地域自然環境、社會發展水平等共性因素的影響。自然界對人類的影響體現于氣候環境和地域特征中,人體通過自身不斷調整改變逐漸適應自然界,最終促使在不同的地域條件下生存的人們表現出地區性體質水平的差異性。
人的身高變化反映的是骨骼生長發育和人體的縱向高度,體重反映的是人體橫向生長發育及重量的整體指標。隴南市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處秦巴山區,地理坐標在東經1041'~10635',北緯3238'~3431',日照時數為1 600~1 800h,是甘肅唯一的南方地區。我國學者研究發現,人體發育與地球緯度、日照時數、氣溫年較差等具有高度相關性(r=0.6221~0.6715,P<0.01)。無論男女,發育水平與地球緯度均呈高度顯著正相關(P<0.01),這意味著人群發育水平存在著隨地球緯度增加而增高的規律。參照我國地理坐標,隴南市處于我國緯度較低、日照時間相對較短地區,而充足的日照可使皮膚中的7-脫氫醛固醇轉化為維生素D,促使體內吸收鈣和磷,有利于骨骼的生長和體重的增加,學生生長發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
季成葉教授通過對中國高身材青少年的地域分布特點進行研究分析,認為不同地區間的地理氣候條件的差異是影響我國高身材青少年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即地理氣候條件對青少年身高的發育有著重要的影響。我國學者研究認為,氣溫年較差與生長發育較為密切,呈正相關(r=0.638,P<0.01);年平均氣溫、降水量與生長發育呈負相關(P<0.01)。隴南氣候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年平均氣溫10℃~14℃,年降水量640mm。近50年來,隴南市年平均氣溫、降水量總體呈上升趨勢,從線性擬合來看,增長率為0.15℃/10年,增幅達4.12%。氣溫年較差較小、雨量多、濕度大、氣溫高,不利人體吸收營養,大氣壓中氧分壓降低,影響呼吸器官功能,對骨骼、肌肉生長不利。
柏格曼定律認為:哺乳動物的體形變化是由自然環境的氣溫決定的。在同一個物種中,動物個體的大小,依環境溫度而異,存在溫度愈低個體愈大的生態定律。生活在年平均氣溫19℃~25℃的群體平均體重為45~50kg,而生活在4℃以下的群體平均體重為80kg。隴南市中學生身高、體重上表現出來的特點,也說明了這種說法的合理性。
隴南市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境內的白龍江水系、西漢水系、嘉陵江水系都屬于長江上游支流。我國學者對人體生長發育與中國水系(黃河、長江、珠江)相關研究中發現,3組水系水質分析差異類似于區域內生長發育差異,即黃河組最高,長江組次之、珠江組最低,不同水系水質地區的發育水平有顯著性差異 (P<0.05)。據隴南市環保局2014、2015年水質監測報告顯示:隴南市水質PH值為8.083、氯化物為9.929 mg/L、溶解氧為8.382mg/L。其中,隴南與長江水質中的氯化物、溶解氧數值極為接近。同時,在對隴南市人口密集帶易污染區飲水水質研究中發現,12個地下水源中,有3個水質總硬度超標,最高達879mg/L(蔡家灣),固水子、吉石壩、王家莊、石家莊都在600mg/L以上,限值為450mg/L,瀕臨該指標上限比例達38%,這一結果與以往武都地區地下水硬度偏高數值相符。長期飲用硬度偏高的水會對人體健康和生長發育造成不利的影響。研究表明:硬水烹飪制作魚肉、蔬菜、豆腐等食物時會破壞營養成分,長期飲用硬度偏高的水會增加高血壓病、心腦血管疾病、腎結石等疾病的患病概率;同時人體內鈣過量會導致骨骼過早鈣化,使得前囟門和骨骺提前閉合,影響嬰兒智力發育和長骨發育,從而影響身高。
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取決于多種因素,遺傳決定生長發育的可能性,環境決定生長發育的現實性。隴南市青少年受地理、氣候、水質等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制約了學生身體形態的生長發育,發育水平明顯低于全國水平。在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生物因素(遺傳因素)等不變因素情況下,唯有普及健康知識,加強營養與膳食,充分利用陽光、空氣、水等自然因素,加強體育鍛煉,活躍內分泌,才能促進身體骨骼增長,不斷縮小隴南市與全國青少年體質之間差距。
[1]陳明達,于道中.實用體質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和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3.
[2]劉傳進.體育與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張實:體質人類學[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3.
[4]曹紅武.隴南市人口密集帶最易污染區域飲水水質初步研究及評價[J].甘肅水利水電技術,2011(3):3-5.
G804.49 文獻標識碼:A
1674-151X(2016)08-098-02
2016-06-17
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中學生體質健康動態分析與影響因素研究》(編號:GS [2015]GHBZ068),階段性研究成果。
周祖輝(1980~),中教一級,本科。研究方向:學校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