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城區、新洲、江夏、黃陂等地不斷傳來險情,多處河流堤岸出現潰口……巍巍大武漢,遭遇百年難遇之汛情。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市長萬勇奔赴各汛情危急地段時始終強調,確保受災群眾安全轉移,“不落一人”。
“不落一人”的承諾,彰顯著這個城市的溫情;“到武漢看海”的戲謔,亦轉化為守衛家園的決心。
勝利大轉移
“雨一直下,水直往屋里涌,一樓淹了,我們就跑到了二樓,一晚上都不敢睡。”7月2日10時許,被洪水圍困10多個小時后,新洲區三店街涂河村村民王荷英被消防官兵轉移到安全地帶后說,“獲救后,懸著的心踏實了”。
7月1日,武漢市新洲區鳳凰鎮鄭園村陶家河灣舉水河西圩垸發生潰口,口門70多米,致附近多個村莊被淹。
王荷英的家位于潰口地不遠的涂家河喻家灣。王荷英說,7月1日上午雨就一直下,像用瓢潑水一樣。下午6點左右,村里通知各戶男村民去巡防護堤,不久家里就開始進水,村里通知大家趕往高處轉移。晚上10時,當王荷英及家人將糧食等物品轉移到二樓時,水就開始往屋里灌。王荷英和家人神經緊繃,“雨還在不停下,門前水塘、公路眼看著沒了蹤影,電話信號時有時無,每一分鐘都好難過。”
此次,新洲連夜轉移近萬人受災群眾。截至7月底,該區累計轉移群眾3萬多人,均得到妥善安置。
7月5日,蔡甸區消泗鄉民堤民垸接連告急。當晚,蔡甸區按防汛抗洪預案,連夜對消泗14個村(社區)的1.2萬名群眾,實施安全有序轉移。轉移出來的群眾,以集中和分散兩種形式安置。其中集中安置8481人,分散安置4041人。安置點對轉移群眾發放了涼席、棉被、電扇、食物和純凈水等生活物資,同時設置臨時醫療點,提供醫療救治。同時,以食堂集中供應、外購盒飯等多種形式,免費提供三餐主食。該區要求各級黨員干部,要按“有飯吃、有水喝、有衣穿、有臨時安全住所、有可以看病之所”的“五有”要求,把轉移群眾當親人,妥善安置,保證群眾吃上熱飯熱菜。
同樣飽受暴雨襲擊的江夏,家園也經受著創傷。7月5日22點左右,紙坊港段發生潰口,6日凌晨1時半左右,潰口達到100米左右。為了不使紙坊城區遭受湯遜湖和紙坊港洪水倒灌,區防汛指揮部下達對紙坊港經大橋湖段自然泄洪。大橋新區辦事處黨委連夜布置,組織地處泄洪區域的47戶居民緊急撤離。撤離過程中,黨員帶頭,干部引路,確保群眾不落一人,全部撤出泄洪區。
連日來,武漢暴雨驟停驟降,每一次“暴發”,都是對市民正常生活的一次沖擊,停電停水、交通癱瘓問題層出不窮。為了維護城市的正常運行,武漢全市干部無雙休日,公安、交管、城管等部門迅速組織人員投入防汛排漬工作,公共交通、供水、供電、供氣通信等部門全力保障。
黨員沖在前
7月1日早上9點,新洲區舊街街王寨村村支書王先紅接到了村民的求救電話, 5名村民在魚塘邊被困了一夜。由于雨大且對村里情況不熟悉,帶著沖鋒船前往救援的官兵們急需水性好的當地人帶路。已經在村子駐點一年的火車站黨總支副書記李文學二話不說,站了出來。
此時,河水已經有6、7米深,哪怕是水淺處,也已經到了李文學的前胸。由于水流湍急,一行人兩次試圖乘船過河,都失敗了。下午5點,村支書王先紅又接到了這5名村民的求救電話。電話就是命令,想到自己曾經三渡長江,李文學主動請纓,和村醫王衛平向官兵借了5件救生衣,在夜幕下漂了300多米,終于到達村民被困點,并成功將5人轉移到安全地段。事后,旁人問起時,李文學也只是平淡地說了一句:“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在危難時刻就應該站出來。”
石河村村支書梅建兵,從下大雨那天開始就駐在堤邊,幾天沒回家,身上的衣服都臭了。暴雨降臨時,一心只顧著防汛的梅建兵日夜都待在村委會辦公室,靠著泡面充饑。7月5日,河水漫堤,梅建兵急著組織村民轉移,根本沒有想著回家一趟,結果家里的養雞場被淹了,損失100多箱雞蛋和20噸草料,價值6萬多元。
李寨村地處沙河和土河的交匯處,接連暴雨,使得這里防汛壓力非常大。7月3日上午,連日降雨,沙河水位不斷上漲,急需將水閘打開泄洪。然而,經過多天的暴雨沖刷,木質的水閘底部已經變形打不開。71歲的老黨員李竹青眼見著水位還在上漲,河水不斷沖擊著兩旁的沙石,發出吼吼聲,想都沒想挺身而出,與村支書一道跳下水,朝著水閘走去,用巧勁將水閘給踢起來。此時,水已經漫到了李竹青的脖子。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這場抗洪戰役中,廣大黨員用不屈的意志,抵御著狂風暴雨,踐行著入黨誓言。
心與心相連
“漢口關突破設防水位”“一號洪峰形成”“舉水河西圩垸潰堤”……自6月30日這場強降雨席卷而至,一個又一個消息刺痛著江城人民的心。這一刻,成千上萬的江城人民投身到與暴雨的抗爭之中。
6月30日晚,武漢女子戒毒所的民警史學東,本來在家輪休的他因擔心所里漬水難排,一邊聯系電工一邊連夜趕往排漬現場。在進出戒毒所的唯一通道上,試圖打開排水口的史學東被過往車輛碾壓,以身殉職……
韋定鋒,江夏區紙坊派出所民警。7月2日凌晨4點接到求助電話,火速趕往內澇小區,摸黑轉移被困的60歲植物人老爹爹。
朱德斌,新洲區人民醫院工作人員。7月2日晚10點,在巡堤過程中發現管涌,在手機沒信號的情況下,緊急調動醫院救護車在暴雨中趕往街道辦向防汛人員求助。
韓玲,東湖高新區的一名女交警。瘦弱的身軀在暴雨中頑強地維持著交通秩序,套鞋灌滿了水,干脆赤腳指揮。帶傷上陣的她,因傷情加重不得不去往醫院治療。
南紗帽街“苕窩子”險段的值守點,62歲老人黃華松執著地守護在一個簡易帳篷里,里面沒有通電,晚上照明只能靠手電筒,更別提用上電風扇了。他每隔一段時間就到堤內堤外走走轉轉,勘察汛情。“從小到大在江邊長大,1998年防汛我也參加了,論經驗,我可以帶帶新人。”
黃陂區,由20位普通民眾組成的“守望幸福義工隊”,積極配合政府救助隊伍,值班照顧災民們的生活起居。
民間力量和企事業單位、公益組織,紛紛自發投入賑災工作中,他們為受災群眾帶去急需的面包、方便面、礦泉水等,并在指揮部門的統一協調下,承擔力所能及的任務。志愿者陳思浩說:“我們同住一個城市,讓我們一起來抗擊洪災,一起來重建家園。”
暴雨無情,人有情。人們用實際行動點亮了整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