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大別山,挺起堅強脊梁。紅色基因,血脈傳承。萬眾一心,緊跟黨走,樸誠勇毅,不勝不休。面對罕見洪災,老區精神鑄就鋼鐵意志,黨組織帶領黨員組成一座不倒的長城。
33萬黨員奔赴一線
6月18日入梅后,黃岡接連遭受4輪強降雨,前后持續近19天。降雨持續時間長、間隔時間短、范圍廣、來勢猛、強度大。
全市江河湖庫汛情全面告急。長江干流持續高水位,中小河流洪水量級大,太白湖、武山湖、龍感湖“三湖”全面超警戒水位,高峰時568座水庫同時超汛限溢洪。
災情觸目驚心。全市11個縣市區、144個鄉鎮、498.1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113.9億元。
“生命安全第一,生活安置第一!”黃岡市委先后5次召開緊急會商會和電視電話會,緊急動員,密集部署抗災工作。
“在防汛抗災和災后重建中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注重在防大汛救大災戰斗中識別考察干部、考驗共產黨員”。市委組織部連續兩次發出通知,要求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堅決貫徹落實省市委部署。
戰斗號角吹響。萬眾一心,眾志成城。
像革命戰爭年代一樣,全市各級黨組織聞“汛”而動,緊急行動。33萬黨員奔赴一線,奮勇抗災,2萬余名市縣鄉干部沖鋒在前,發揚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精神,成為750萬黃岡兒女防汛抗災的主心骨。
災區撐起“頂梁柱”
防汛抗災一線,烙下了各級黨員領導干部忙碌的足跡,他們是災區人民群眾的“頂梁柱”。
黃岡各級黨委、政府領導親臨一線,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連續奔波在災區的最基層、最前線,指揮指導防汛抗災工作。
市委書記劉雪榮一次次奔赴蘄春、羅田、英山、紅安、麻城、團風等地,查看災情,指導抗災;一次次深入“三湖”地區及西隔堤,研究部署防汛抗災工作,看望慰問受災群眾。
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趙斌駐守羅田,巡回深入大河岸、三里畈、平湖、勝利、九資河、白廟河等鄉鎮,在一線督戰,指揮防汛救災,轉移安置受災群眾。
市“四大家”領導分片包干,到點到位,深入縣市區指導防汛抗災、生產自救, 不勝不休戰洪魔。
各縣市區黨政“一把手”堅守一線,走訪慰問受災群眾,現場解決困難和問題,副縣級以上領導干部都駐守防汛抗災一線,開展“點對點”指導和救助。
基層黨組織筑起“生命堤”。紅安1460個基層黨組織、3萬余名黨員帶領群眾奮戰在防汛抗災第一線,對轄區內塘堰、水庫及地質災害易發地段進行拉網式、地毯式巡查。
蘄春縣張塝鎮孫沖中學79名中考師生被洪水圍困在學校樓頂,縣鄉黨委迅速組織應急救援隊,成功將被困師生安全轉移。
無獨有偶,黃梅縣柳林鄉中學宿舍樓半夜遭泥石流災害,當地黨委政府和該校老師緊急轉移67名住校學生。
……
哪里有險情,哪里就有黨組織。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共組建各類黨員先鋒隊、青年黨員突擊隊、黨員搶修隊、黨員志愿者服務隊等1600多支,緊急轉移安置群眾57846人。
紅旗矗立在險灘
黨旗飄揚,狂風暴雨摧不倒。
在洪災中,黃岡廣大黨員挺身在前,排險救災,妥善轉移安置受災群眾,排查地質災害隱患,修復水毀設施,展示了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為民情懷、責任與擔當。
7月6日,在團風縣但店鎮五桂河堤壩潰口封堵現場,今年82歲、有著57年黨齡的老黨員華足開,滿頭銀發,弓著背,跪坐在堤壩泥地上,認真擰繩子,為一個個沙袋封口。
看到這一場景,村黨支部副書記豐海華感佩地說:“連她都沖鋒在前,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堅持!”
一紙請戰書,誓言保家園。
7月1日早上6點30分,73歲老黨員陳良向武穴市余川鎮黨委遞交防汛抗災請戰書。7月2日一大早,他冒雨來到松山咀閘查看汛情。
“我雖然年紀大了,但共產黨員的心永遠不會老。”陳良說。
黨員本色,在危難之際愈發凸顯。
7月1日,羅田縣大河岸鎮汪家咀村一口大水塘出現險情。村支書張亞國第一個跳進塘內筑沙袋,其他8名黨員接著紛紛跳進水中。經過40多名干群連續3個多小時奮戰,終于化險為夷。
武穴市石佛寺鎮27名預備黨員戰斗在風雨中,他們面對鮮紅的黨旗宣誓,成為中共正式黨員。
小小木筏子,撐起生命之舟。
紅安縣城關鎮李忠恕村二組組長、43歲的李志權冒著生命危險,不顧自家價值70多萬元的200多頭豬和飼料被沖走,劃著一只簡易木筏,在洪水中救出8位村民。
7月3日,在倒塌房屋現場,在鮮紅的黨旗下,李志權莊嚴宣誓,成為一名中共預備黨員。
為有犧牲多壯志。
羅田縣大崎鎮城建辦副主任、統戰干事何華生,連續五晝夜奮戰在巡河堤、守水庫、查險情、排隱患、轉移安置群眾的抗洪一線。7月4日,他因勞累過度,突發心肌梗塞離世。
……
經風歷雨,全市黨員干部以實際行動,將黨旗擦得更加鮮艷奪目。
大別山挺起堅強脊梁
萬眾一心,不勝不休。
這是老區精神的時代傳承。黨員群眾全民動員,群策群力,連續作戰,科學應對,打響了一場又一場防汛救災的大仗、惡仗。
“作為一名黨員,我時常想,這次特大暴雨對我們基層黨員干部而言,不亞于一場考驗,一回錘煉和一次提升。我們理應遞交三份答卷:一份道義交給社會,一份擔當交給自己,一份忠誠交給黨!”在黃岡受災最嚴重的蘄春縣張塝鎮,塔林村黨員胡忠理的一番話,道出了黃岡黨員干部在這次抗洪救災中的真切感受。
感人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正能量在不斷匯聚。武穴市委組織部利用微信平臺,制作3期《武穴抗洪救災小故事》,以及《致全體防汛抗災黨員干部群眾的一封慰問信》等,大力宣傳身邊抗洪救災典型,凝聚人心,弘揚正能量。
“每天通過微信群可以即時了解一線災情和救災動態。”黃岡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雷興威告訴記者,此前因為工作關系建立的鄉鎮黨委書記群、基層黨建工作群、非公黨建工作群,這次發揮了大作用。新媒體手段的運用,為及時應對災害和妥善處置險情提供了快速準確的一手信息。
作為一項系統工作,抗洪救災不僅需要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還涉及多個職能部門的協同配合,以及人財物的科學調度,等等。尤其是在緊急災情面前,對決策力和執行力是極大考驗。
大考當前,黨組織、黨員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答卷。通過全面動員部署,優化力量配置,及時啟動應急響應,加密巡查,各方聯動,讓歷史罕見的雨情災情得到初步控制。
這場來勢兇猛的持續作戰,對老區人民而言,亦是一次艱難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考驗。令人欣慰的是,災難面前沒有人自亂陣腳。黨員群眾攜手抗災,同甘共苦,共衛家園,魚水之情在升華。
群眾的口碑是最好的印證。“責任擔當在心中,嚴防死守不放松,縱有大災何所懼,干群齊心戰蒼穹。‘兩學一做踐行者,共產黨人是先鋒,大禹精神今何在,防汛救災立新功!”在蘄春,老百姓自發打出了“共產黨好”的橫幅。
烈火煉真金,洪水鑄丹心。巍峨大別山作證,奔騰江河水作證,在黃岡這片赤誠的紅色土地上,縱有再多再大的艱難險阻,英雄的黃岡兒女無所畏懼,勇往直前,因為那里有——沖不垮的堡壘,摧不倒的旗幟,撼不動的長城。
風雨中,大別山挺起堅強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