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對全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作出了重大戰略部署。對于通州區的廣大黨員干部,當前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就是要以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統領和指導城市副中心建設,貫徹好五大發展理念,落實好“五大統籌”,做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踐行者,敢于擔當,勇于創新,努力把城市副中心打造成為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示范區、新型城鎮化示范區、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范區。
不忘初心,以城市副中心建設偉大事業激勵廣大干部群眾砥礪奮進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黨中央部署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國家戰略。在通州建設城市副中心,作為破解首都發展瓶頸、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關鍵節點,在國家發展全局、首都發展大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使命。黨中央對這項工作高度重視。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提出要“結合功能疏解,集中力量打造城市副中心”的要求后,通州全區上下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圍繞城市副中心建設大局,團結一心、攻堅克難、奮發有為,各項建設全面推進、功能設施日益完善、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今年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研究部署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進一步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有關工作,更是史無前例地把在通州建設城市副中心提到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凸顯出城市副中心建設的獨特地位,凸顯出中央對城市副中心建設的重視和關心。6月2日,市委書記郭金龍、市長王安順到通州調研,就貫徹落實中央決策,推進城市副中心建設進行再次動員。通州發展從未如此與國家戰略、頂層設計緊密相關,全區上下備受鼓舞、群情振奮。這既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更是通州的光榮使命和重大責任。通州發展的美好愿景令人向往,城市副中心建設的宏偉藍圖催人奮進。當前,通州的中心工作就是貫徹落實好中央政治局會議和市委十一屆十次全會精神,團結帶領廣大群眾以更高水平加快推動城市副中心建設,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為建設美好家園矢志奮斗。
不忘初心,勇于擔當使命,全面做好承接疏解,為實施國家戰略、服務首都發展積極貢獻
我們黨在95年的發展歷程中,順應歷史潮流、勇擔歷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犧牲,緊緊依靠人民,跨過一道又一道溝坎,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偉大歷史貢獻。當前,在通州建設城市副中心,是調整北京空間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發展新空間的戰略選擇,同時也是首都北京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京津雙城聯動發展的突破口。通州能否擔負起歷史使命,切實做好承接疏解工作,將對戰略實施起到決定性作用。這既是對通州廣大黨員干部勇氣魄力的檢驗,也是對能力素質的考驗。作為通州的黨員干部,既要為重大歷史機遇而光榮自豪,更要將特殊歷史使命著著實實地扛在肩上,按照“補短板、強基礎;調布局、留空間;重管理、優環境;高水平、謀發展”工作思路,直面挑戰,迎難而上。一是樹立大歷史觀、大空間觀,深入推進規劃編制。規劃的理念、標準要有標桿和典范意義。眼界上從通州延展到京津冀、環渤海;細節上發揮“工匠”精神,精雕細刻,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得清清楚楚,實現功能與生態的融合、現代文明與歷史文化的融合。二是不惜傷筋動骨疏解低端產業、整治工業大院。不僅“騰籠換鳥”,還要“拆籠騰地”,同時結合新型城鎮化和農村經營性集體建設用地試點政策,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改革,為承接疏解和城市副中心未來發展騰退出更大空間。三是堅決打好生態環境建設攻堅戰。繼續深入推進“減煤”工作,2017年底前實現農村地區全面煤改電、煤改清潔能源;下大氣力做好水環境大文章,涵養“千年城市”水韻人文底色;按照“一區一城三環三網四片五鎮多園”的總體布局,構建形成“綠道貫通、綠帶環繞、綠廊相連、綠塊鑲嵌”生態景觀。四是加快實施“內升外引”戰略。在全市統籌下,引進一大批學校、醫院等優質資源,不斷增強“反磁力”。五是把綠色城市、智慧城市、海綿城市的理念真正貫徹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建設中,廣泛應用世界先進節能環保技術、標準、材料、工藝,大力度、高水平實施基礎設施建設,盡快補齊短板。六是加快編制城市管理改革方案,著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在商務中心區等重點區域,率先實施管理模式創新。同時,以全國文明城區創建為抓手,努力把市民的文明素質和城市管理提升到一個新水平。
不忘初心,矢志推動改革創新,走出一條城市副中心建設的科學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要勇于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讓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讓發展更有質量,讓治理更有水平,讓人民更有獲得感。客觀來講,在通州建設城市副中心面臨的挑戰巨大。一方面,從市級層面看,要在一個人口經濟比較密集的建成區,來推動功能重組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另一方面,從通州來看,要從一個遠郊區縣的底子跨越到社會主義大國的城市副中心。沒有既有模式可鑒,更無現成路徑可循。這其中,功能疏解、資源承接、人口調控、資金籌措、土地利用、服務配套、推進機制等很多矛盾和難題,必須要以改革創新破題。一是通過廣泛深入地學習加快知識更新,加強實踐鍛煉,了解國際國內城市規劃建設的最新理念和最新發展動態,學習借鑒外地城市管理的好做法、好經驗,使專業素養和工作能力跟上時代節拍,使我們的管理水平盡快適應城市副中心建設和通州發展的需要,努力成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二是把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管理的基點落在創新上,通過創新培育發展新動力,體制機制、方法路徑乃至每一個具體項目、每一項具體工作上都要大膽改革創新,充分激發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活力,以此解決問題、攻克難題。三是充分利用通州作為北京市綜合型改革先行先試區、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平臺,勇于探索、敢闖敢試,加快體制機制、機構設置、城市管理等各領域的改革創新,在改革中探求規律、尋求出路、謀求突破,以創新生發城市副中心建設的不竭動力、迸發無限活力,將通州打造為最具改革優勢、最富創新實力的活力之城。
不忘初心,以更加開放的姿態集聚各方智慧,用最先進的理念引領城市副中心建設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黨和人民的事業要不斷發展,就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來,廣開進賢之路,把黨內和黨外、國內和國外等各方面優秀人才吸引過來、凝聚起來。城市副中心作為首都北京新階段科學發展的窗口,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窗口,國家城鎮化、現代化的窗口,大國形象的窗口,必然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5000多年燦爛優秀傳統文化,也必然要廣泛吸納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歷史上看,通州“一京二衛三通州”的歷史輝煌,源流于運河、根植于開放。大運河溝通南北中外,通州作為北起點,是南北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節點,也是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集散地,這一獨特優勢塑造了運河文化的一個本質特征——開放,并由此派生出強大的包容性、擴散性、凝聚力和向心力。當前,在全球化深入演進、國家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合作的大背景下,建設首都北京的城市副中心,更高層次的開放是必然選擇、必由路徑、必備格局。無論是對“一帶一路”的融入,還是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呼應;無論是頂層設計,還是對重大問題的破解;無論是體制內資源的集聚,還是對體制外力量的調動上,“關起門來搞建設”絕對行不通,必須以開放的思維、開放的胸襟、開放的格局去研究、去謀劃、去推進。特別是在破解城市副中心建設重大問題和短板上,必須以更加自覺的開放意識,打開視野、開闊胸襟、開放包容、海納百川,更加善于借用“外腦”,利用好首都北京豐厚的智力資源,充分凝聚科研機構、高校院所、非政府組織、專家學者、企業家等社會主體的智慧和力量,讓城市副中心建設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舞臺。同時,不斷完善鼓勵政策和舉措,著力為國際國內資本、組織、人才創新創造、發展成長提供空間、打造舞臺,激勵各方面的創新人才積極投身城市副中心建設,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不忘初心,充分發動群眾、更多惠及群眾,實現城市副中心共建共享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強調,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既是城市副中心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各項工作順利推進的根本保障。在行政辦公區一期棚戶區改造中,面對前期準備不足兩月、沒有現房安置、多村域大規模拆遷同步啟動等困難約束,通州用100天時間完成了6個村、6平方公里近5000戶家庭拆遷工作,開創了農村集體土地上全國首次嘗試棚改的成功典范,特別是創造了僅用13天住宅100%簽約完成的速度紀錄,在北京市首次實現了無滯留、無上訪、無強拆的“三無”目標,營造了群眾擁護、和諧拆遷的良好氛圍。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就是堅持最大限度讓群眾共享發展紅利和成果。潞城棚改的經驗證明,要實現“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有時代特色的城市副中心建設路子”,根本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始終注重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始終注意維護人民群眾的主體利益,真正實現美好家園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在城市副中心規劃、拆遷、建設、運行、管理等各個環節,都讓廣大群眾最大限度地分享發展紅利、發展成果,廣大人民群眾就會真心真意地支持、滿腔熱情地參與、同心同德地奮斗。一是以更大力度完善功能配套,創新公共服務供給,進一步加強義務教育、就業、社會保障、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環境保護等基本公共服務。二是著眼于實現“城在綠中”、“水城共融”目標,呼應群眾對城市副中心的生態需求,全面打造國際一流和諧宜居示范區。三是堅持“身入”基層、“心入”群眾,深懷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在發展的每一步、建設的每一策中,都注意征求人民群眾的意見,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愿,對群眾一時不解的“政策問題”、一時不平的“情緒問題”、一時不滿的“利益問題”,堅持以理服人與解決問題相結合、教育疏導與改善服務相結合、宣傳動員與示范引導相結合,切實增強群眾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
不忘初心,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貫穿城市副中心建設始終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如果管黨不力、治黨不嚴,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黨內突出問題得不到解決,那我們黨遲早會失去執政資格,不可避免被歷史淘汰;管黨治黨,必須嚴字當頭,把嚴的要求貫徹全過程,做到真管真嚴、敢管敢嚴、長管長嚴。當前,城市副中心建設是一場“大考”,只有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在改革發展中保持優良作風,錘煉堅強黨性,才能更好地完成使命,交出讓百姓滿意的答卷。一是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契機,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把全面從嚴的要求落實到每個組織、每名黨員,從思想意識上嚴、從組織建設上嚴、從制度機制上嚴,進一步認清“從嚴”形勢,把握“從嚴”標準,落實“從嚴”要求,確保“從嚴”實效。二是認真開展好區、鄉鎮兩級領導班子換屆選舉工作,嚴明紀律,明確責任,嚴格落實“九嚴禁”要求,把換屆風氣情況作為檢驗各級黨委履行管黨治黨主體責任情況的重要指標,加強領導和統籌,確保換屆選舉圓滿完成。三是堅持把紀律挺在前面,持續不斷糾正“四風”,持續開展“為官不為”、“為官亂為”專項整治,推進作風長效機制建設。針對城市副中心建設工程多、資金量大的情況,著重加強對重大工程的監督檢查,嚴格執紀問責,確保公開透明、廉潔高效,為城市副中心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責任編輯:梁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