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鑫 楊奎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以“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為題,從八個方面提出了我們黨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基本要求。“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是我們黨長期執政的經驗總結,也是我們黨開辟未來的前進號角。它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其中“堅定共產主義理想”與“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旗幟”的統一尤其需要把握。
不忘初心,必須堅定共產主義理想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主義的特征并不是要廢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從這個意義上說,共產黨人可以用一句話把自己的理論概括起來:消滅私有制。”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消滅階級剝削和壓迫,為的是建立公有制的、沒有階級剝削和壓迫的共產主義社會。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為共產主義而奮斗確定為自己的綱領,共產黨人的初心就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崇高目標。進入21世紀,世情、國情、黨情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當代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就是要堅定共產主義理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奉獻自己的一切。
堅定共產主義理想,需要增強對共產主義科學性的認識。共產主義的科學性是建立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充分吸收、對廣大勞動人民根本利益的堅定維護基礎上的。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是社會分裂成為兩大敵對的陣營——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殘酷剝削、壓迫導致階級對立和階級斗爭。馬克思在論及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指出:“對直接生產者的剝奪,是用最殘酷無情的野蠻手段,在最下流、最齷齪、最卑鄙和最可惡的貪欲的驅使下完成的。靠自己勞動掙得的私有制,即以各個獨立勞動者與其勞動條件相結合為基礎的私有制,被資本主義私有制,即以剝削他人的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所排擠。”這樣的資本積累最終導致資本主義壟斷,使生產資料集中和勞動社會化的矛盾激化,為資本主義私有制敲響了喪鐘。
在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批判乃至對其制度進行否定的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所設計的理想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核心內容,用馬克思、恩格斯最經典的語言表述,就是“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在馬克思主義的語境中,“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此語境下,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以社會包容為前提的,一切人的自由發展又以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為條件,最終形成的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馬克思、恩格斯在論述共產主義運動時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由此可見,廣大人民群眾作為共產主義運動的實踐主體,既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又是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人民主體地位的客觀性和廣泛性在這里得到彰顯,從而構成共產主義社會的核心內容。
社會占有全部生產資料,社會分工公平公正,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勞動生產率空前提高,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人們的物質、文化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國家消亡、人獲得自由和全面發展,這些構成了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的主要特征。共產主義社會是建立在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礎上的,在它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階段還存在著需要克服的弊病。因此,在社會主義階段需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建立健全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各項社會制度,實現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社會生產力不夠發達依然是長期存在的主要矛盾。繼續解放思想,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激發社會活力依然是我們頭等重要的任務。圓滿完成歷史性任務,關鍵在黨,關鍵在推進黨的建設科學化新的偉大工程,解決黨內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不符合黨的性質和宗旨的問題。黨的建設,思想建設排在首位;思想建設,堅定理想信念是重中之重。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鈣”,共產黨員常補精神之“鈣”,需要牢記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誓言,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牢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神圣使命,切實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自己的頭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黨的思想建設是與組織建設、制度建設、作風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緊密聯系的,需要整體推進。思想建設搞好了,理想信念就會成為其他建設的靈魂,使我們黨的肌體永遠健康、永葆青春活力。因此,不忘初心,堅定共產主義理想,我們黨就能夠團結和帶領全國人民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朝著既定的目標奮進,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勝利。
繼續前進,就要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
理想是成就事業的前提,只有把崇高理想與實干精神、科學精神結合起來,才能成就偉大的事業。回顧我們黨的奮斗歷程、總結我國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習近平總書記號召我們要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這是崇高理想與實干精神、科學精神相結合的生動體現。堅定理想信念、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就是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動搖,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推進改革開放,是我們繼續前進的題中應有之義。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我們一定要毫不動搖堅持、與時俱進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世界戰略格局正在發生巨大變動,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增強,我國國際地位大幅提升,和平崛起既受到歡迎也遇到阻力。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經濟、社會聯系日益緊密,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廣泛而深刻,傳統安全威脅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我國對外開放的條件發生新的變化,外部環境更加復雜。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醞釀形成,轉變發展方式成為新的時代潮流,創新在時代潮流中獨占鰲頭,清除體制性障礙、破解政策性難題是創新的必由之路,只有深化改革促進體制機制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才能實現創新進而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我國改革由易到難,現在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面對新的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和多樣化的利益訴求,需要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統籌兼顧、攻堅克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凡此種種,都昭示我們要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將堅定的理想信念轉化為求真務實的精神,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境界。
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實現共產主義的行動指南。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才能堅定共產主義理想,才能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點緊密結合起來,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不斷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前進。恩格斯在論及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時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人類歷史上的創舉,沒有現成的樣板參照,需要把握時代脈搏不斷探索、不斷前進。偉大的實踐離不開偉大的理論指導,理論只有關懷現實,才能永葆生命力;理論只有徹底,才能掌握群眾。實現理論徹底,就要抓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在改革開放的實踐基礎上推進理論創新——站在時代的高度,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并解決我國改革開放中的實踐問題;既立足國內的資源條件,又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既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又掌握社會新的運行趨勢;既看到影響長遠發展的因素,又認識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既增強戰略謀劃,又加強政策設計;既維護長遠利益,又兼顧現實利益。
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需要非凡的勇氣和寬廣的胸襟。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深水區,習慣勢力、落后勢力仍很頑固,新的阻力已經顯現,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需要以更大的勇氣和魄力謀劃改革、推進改革,不斷破除舊勢力、消除新阻力,使改革切合時代的脈搏、符合人民的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是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緊密聯系的,清除體制性障礙、破解政策性難題,構建國家治理的法律體系、營造規制公民行為的法治環境,編織約束公共權力的制度籠子、根治黨內的消極腐敗現象,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實現社會共同富裕,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需要以大無畏的氣概消除相關掣肘因素,增強改革的協調性、針對性和時效性。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大“縮短”了國家間的距離,經濟全球化不僅給我們帶來了資本和技術,而且帶來了新的管理理念、新的交易規則乃至在價值觀上沖擊著我們的傳統觀念。這種沖擊并不都是壞事,我們要以博大的胸懷權衡利弊,擇其善者從之。當今時代的主題仍然是和平與發展,國際關系的特征仍然是競爭與合作。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中,我們要有文化自信,要不怕西方文化的滲透,敢于并善于與西方進行文化競爭,同時也要敢于并善于與西方開展文化交流合作。“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只要我們目標堅定、道路正確、措施得當,在世界范圍內尊重發展主體的普遍性、求同存異協同發展、實現互利共贏,對外開放必將為我國發展帶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總之,“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是要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實現理想與事業的統一、目標與道路的統一,彰顯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大考中,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更加優異的答卷。
(作者:唐鑫,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市情調研中心主任;楊奎,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魏曄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