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唐世日 陳四鳳
我哪都不去,爸爸離不開我
通訊員唐世日陳四鳳

7歲的蔣美玲是江華瑤族自治縣橋頭鋪中心小學的學生。在小美玲5歲時,父親蔣登才不幸遭遇車禍受傷。600多個日夜,蔣美玲用孝心和雙手給這個殘缺的家庭帶來了新生。
2011年,小美玲兩歲時,媽媽因心臟病去世,從此和爸爸相依為命。2014年9月28日,不幸降臨。早上6點,蔣登才騎車到田里撒除草劑,連人帶車栽進了路邊的稻田。送往醫院后,蔣登才被確診為頸椎骨折。
照顧爸爸的重擔就這樣落在了小美玲的肩上。護士每次幫爸爸揉腿、按摩時,小美玲都會認真地看,跟著比劃,還學著伯伯、姑姑的樣子幫爸爸接大小便。
“別看她小,每次都會學著我們照顧病人的樣子,在病房里穿梭忙碌,很多事都會做。”醫院里的醫生護士都認識小美玲,還給她取了“小護士”的外號。
“你女兒特別懂事。當你還在昏迷時,她洗的一串葡萄全部都喂給你吃,自己卻舍不得吃一顆。”護士把這件事告訴了蔣登才。
蔣登才的哥哥、妹妹每次看到小侄女,都會以不會做飯為由要把她接到家中照料。小美玲死活都不肯離開爸爸,她堅定地說:“爸爸離不開我。我哪都不去,我要留在家里照顧他。我不會做飯,就讓爸爸教我做。”
2014年快過年時,為了節約每天100多元的醫藥費,蔣登才堅持要出院回家休養。
剛出院那會,小美玲的姑姑會隔三差五到家中給父女倆做飯,但她有時忙得不可開交,常常是做一頓,吃兩天。“美玲知道這樣對我身體很不好,就央求著學做飯。”蔣登才談起女兒第一次做飯的情景。“刷洗鍋子、淘米、理菜、洗菜、切菜都學著大人的樣子,一絲不茍地完成。沒有灶臺高,就踩在凳子上,還不停地問煮飯放多少水,炒菜放多少鹽。”
蔣登才為自己有這樣的女兒而驕傲:“出院回家,確實苦了美玲。我干不了家務活,甚至連自己穿衣服都得靠女兒。”
有了第一次做飯的經歷,小美玲慢慢地會做飯了。她開始獨自一人到集市上買菜,一個人上幼兒園。
2015年下學期,小美玲到橋頭鋪中心小學讀一年級。為了讓爸爸吃上熱乎的早餐,她堅持每天6點鐘起床,自己洗漱好后,叫爸爸一起出門散步,回來后,為爸爸煮好面條再上學。
“如今我照顧爸爸的一日三餐已經成了習慣。我還學會了炒小菜、炒豬肉、煮豆腐,最拿手的是煎蛋。”小美玲驕傲地說。
爸爸出院后,為了讓他能輕松入睡,身體快些恢復,小美玲堅持每天為爸爸擦澡、按摩。“有時為了減輕她的負擔,我想間隔一兩天才擦一次澡,可美玲不讓,還說那樣對身體不好。多虧了女兒的照顧,我的身體比原來好多了。”蔣登才談起小美玲時一臉的幸福。
小美玲從衣柜的小包里拿出一大疊1元的零錢,足足有264元。“這是爸爸給的獎勵,我舍不得買零食吃,就攢起來。早兩天爸爸沒錢用了,我還給了他100元咧!”小美玲數著錢,臉上有幾分自豪的神色。
“我輔導不了她的學習,就用平時考到90分以上獎勵1元零花錢的辦法來激勵她。早兩天,如果她不拿出100元錢給我,我還不知道她悄悄攢了這么多錢。”蔣登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