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長慶
當前積極財政政策的內涵與以往不一樣。現在積極的財政政策是一種涉及經濟、社會以及整個國家治理多個維度的財政政策,可稱之為“結構性的政策”。結構性財政政策的學理支撐是國家治理理論,就是怎樣搭建一個新的國家治理結構。沒有新的國家治理結構,就不足以支撐當前新階段的發展,很多問題可能就找不到頭緒。結構性財政政策毫無疑問也和國家治理結構改革結合起來。全世界主要經濟體都在談結構性改革,不同國家結構性改革還是不一樣的,在中國將結構性改革和改革的總目標聯系起來,實際上就通過結構性改革推動國家治理結構的重塑。
以前的積極財政政策目標是拉動增長,現在的積極財政政策目標是在穩住增長。這有很大的區別,一字之差,一個“拉”一個“穩”,在財政政策操作上、內容上都會不同。
在上半年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下,下半年的主基調仍將是穩增長。在天津召開的2016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說,面對持續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我們沒有搞“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而是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并表示宏觀政策將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加力增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靈活適度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
經濟發展也不能單純依賴貨幣政策,而是需要財政政策積極發力。關鍵還是要激發企業活力,因為任何政策最終需要靠微觀的企業來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要做好兩件事:一是清理過剩產能、過多庫存和銀行壞賬“三座大山”;二是轉向以企業為核心、以提高效率為核心的經濟增長模式,激發企業活力,創造有效供給。此外,對內開放,減少管制。最后是全面減稅,減輕企業負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