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
【摘要】雍正帝創建了極具特色且在歷史上影響深遠的秘密立儲制度。此制度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其在實踐中也暴露了一些問題。秘密立儲制度只是對皇權和儲權關系的局部調整,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因立儲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但其改變了傳統的立儲方式,是對中國古代皇位傳承制度的探索與改革,應值得肯定。
【關鍵詞】清朝;秘密立儲;優勢;局限性
在中國古代,皇位傳承是一件關乎到國家穩定的大事。清康熙帝經過對太子的兩立兩廢,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種調節君權與儲權的方法--秘密立儲法。康熙帝是秘密立儲制度的開創者。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正在病中的康熙帝向眾皇子和全體朝臣宣布“長篇面諭”。“長篇面諭”表露出康熙帝急于建儲的意向,并強調了擇賢而立的重要性,其可視為康熙帝實施新的建儲計劃、即秘密建儲計劃的開端。后雍正帝對這一計劃制定了更為完善的操作方法,其親自書寫兩份傳位諭旨,一份置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后,另一份置于一匣,常以隨身。秘密立儲制度由此開始。相較于傳統的公開立儲,秘密立儲有何優勢與局限性呢?
一、秘密立儲制度的優點
秘密立儲制度與盛行千余年的公開立儲制度相比,有以下優點:
(一)秘密立儲制度能夠“選賢任能”,改變封建王朝一直以來奉行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使所選儲君的個人能力與儲君應具備的素質相適應
歷史也做了最好的證明。通過秘密立儲方式而繼承皇位的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位皇帝使得皇權平穩交接。乾隆皇帝文治武功兼修,在位期間延續了康熙帝、雍正帝時期的輝煌,中國的政治經濟繼續發展,“康乾盛世”是最好的例證。嘉慶帝、道光帝在位時雖不及他們的祖輩那樣大有作為,但是在位時期國內政治較穩定,可算作是守成之君。咸豐帝即位后便勤于政事,重用漢族大臣,整頓吏治,其改革的力度甚至超過了嘉慶、道光兩位君主。這四位繼承人皆是當時皇子中出類拔萃的,體現了擇賢而立的特點。若是繼承人不能肩負重任,則國家就會陷入危難之中。如晉安帝司馬德宗,據文獻記載其先天愚笨,甚至不知饑飽,不辨寒暑,飲食就寢等事務皆不能自理。但他卻憑借著“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登上了皇位,使得大權旁落,國內動亂頻繁。所以秘密立儲制度的“擇賢而立”更有利于國家的發展。
(二)秘密立儲減輕了因皇位之爭而產生的皇子間互相殘殺及黨派之爭,有利于統治集團的內部團結,維護了清王朝封建統治的穩定
因皇位代表的是至高無上的權力與地位,所以引得眾多皇子寧愿鋌而走險,也要竭盡其所能去追逐。故一旦某位皇子被立為儲君,其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兄弟間的明爭暗斗甚至互相殘殺則無法避免。如隋朝的隋煬帝楊廣,他本是隋文帝的第二個兒子,但一直覬覦儲君之位。開皇二十年,文帝廢楊勇立楊廣為太子,但楊廣為保地位的穩固,還是殺了楊勇及楊勇的十個兒子。再如唐高祖李淵公開立長子建成為太子,但因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在唐朝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均功勛卓越,故建國不久,皇室內部的權力斗爭便趨向白熱化。李世民先發制人,通過“玄武門之變”射死了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成功當上皇太子。楊勇、李建成都是公開立儲下的犧牲品,因被立為太子,而引得兄弟對其惡意中傷甚至是取其性命,皇室內部為爭權奪位互相殘殺,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悲哀。而秘密立儲自始至終對有關的儲位問題,諸如儲君人選、冊立日期、傳位時間,以及考察培養儲君等方面,都嚴格保密,則可避免皇儲矛盾與儲位之爭,維護統治者的內部團結。
(三)立儲權力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保證皇帝的權威,加強了皇權,并為皇帝的選擇留有余地,在不引發政治混亂的情況下更換太子人選
中國古代有“太子者,國之根本”之說,所以冊立太子是國家大事。群臣皆有建言獻策的權利,但大多時候卻往往以個人利益為本而極力聲援對自己有利的人選,甚至最后發展成派系之爭,在位皇帝因此受到不同利益集團的牽制。公開立儲下的太子立廢更是易引發政治混亂。康熙帝兩次廢太子,儲位虛懸使得眾皇子覬覦儲君之位的野心更盛,紛紛使用一切手段來增加自己在儲君之位爭奪中的勝算,使政治混亂無序。秘密立儲制度則可有效改善傳統立儲方式的這一不足,立儲權力集于皇帝一人之手,朝中大臣沒有資格與皇帝爭論下任儲君的人選,從而減輕了皇帝立儲時所受的外界干擾與外界壓力,也避免了因立儲而產生的派系之爭。同時,秘密立儲的秘密性也使得在位皇帝可在不為外界所知的情況下更換太子人選,有利于保障政治的穩定。
(四)秘密立儲制度有效避免了皇帝與儲君因權力而產生的沖突, 防止“太子黨”的滋生,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因儲君之位而引發的黨派之爭,有利于鞏固皇權和維護統治秩序
康熙帝兩度廢太子,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以胤礽和索額圖為首的“太子黨”使康熙覺得自己的皇權受到了威脅。一方面,皇帝和太子的關系不同于民間的父子關系,他們各自處于親信的包圍之中,過著相對獨立的生活,礙于森嚴的等級和禮法,很少有自由的感情交流,產生誤解的幾率很大,矛盾的性質很容易發生轉化。另一方面,自古皆是如此,一旦儲君公布之后,則會有許多大臣為了自己以后的仕途前去攀附,隨之就會形成一個以儲君為中心的政治集團,不僅不利于皇權的高度集中,而且儲君往往會被阿諛奉承沖昏頭腦,不能準確擺正自己的地位,形成不可一世、蠻橫無理的性格。但若秘密立儲,在位皇帝則不必再糾結于最高權力的分配問題,立儲的秘密性也使眾臣無從攀附下任儲君,結黨營私之事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遏制,有利于保障皇權的完整性和至高無上性。
二、秘密立儲制度的局限性
秘密立儲制度作為清朝一項剛剛創立的制度,缺乏長期的實踐經驗總結,故也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局限性。
(一)秘密立儲其實是統治階層內部立儲方式的一種倒退,從民主到專制,儲君的選拔完全受皇帝個人因素的影響
清太宗皇太極通過眾貝勒的推舉承襲汗位,長兄代善之子岳托及薩哈廉說他“才德冠世,當速繼大位”。太宗駕崩后,代善召集議政王會議,共同議立嗣君。后推舉皇太極第九子6歲的福臨為帝,故順治皇帝也是由王宮貴族、文武大臣推舉登上皇位的。這種由統治階層內部共同商議推舉皇位繼承人的方式相較于秘密立儲是比較民主的,其綜合了大多數人的意見,選拔方式透明,不存在秘密立儲出現的難以服眾這一問題。繼承人上臺獲得統治階級內部大多數人的支持,這對于繼承人皇位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保障了皇帝的權威。但秘密立儲因完全受皇帝個人因素的影響,皇帝往往根據自己的喜好選定儲君,這就使得儲君可能并不是最合適的。并且皇子們會將精力與才智放在迎合皇帝上,反而不注重自己的政治素養的提高。試問一個只善于阿諛奉承并無真才實干的儲君能有什么大的作為呢?這樣的儲君對一個國家來說無疑是一個噩耗。
(二)秘密立儲本身的秘密性使得儲君無法公開,過于保密,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皇位的順利承接,且易引起朝野之中的猜測,不利于穩定臣民之心
嘉慶帝可謂將秘密立儲中的秘密“二字”貫徹到了極致。嘉慶帝親政后,于嘉慶四年四月初十密寫傳位詔書,但這份密詔似從未置于正大光明匾后,而是二十余年隨身攜帶。嘉慶帝本人也對立儲一事守口如瓶,但他所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竟會來不及交待下任君主而猝然離世。其猝死于避暑山莊后,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督內臣檢御篋十數事”,將隨帶的行李物品和山莊上下仔仔細細的翻了個遍,卻怎么也找不到那個關系到國體的小盒子。以至于皇位虛懸數日,影響到皇位的及時承接。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乾隆帝冬巡盛京,錦縣生員金從善跪御道旁上書希望皇帝能夠預立太子。由此可見,民間還是比較關心立儲這件大事的,但是由于立儲的秘密性,只有幾位軍機大臣知道,天下臣民知者甚少,故對于安定民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三)秘密立儲制度緩和君權與儲權矛盾的同時,卻加劇了皇帝與諸皇子之間的矛盾
康熙兩度廢太子,給他的身心造成極大的傷害,以至于一直到駕崩都沒有公開表示儲君的人選。康熙態度的不明朗以及太子被廢引發了諸位皇子的奪嫡之爭。大皇子胤禔曾奏請殺掉胤礽,康熙帝怒斥他不諳君臣大義,不念父子親情,天理國法所不容。此后,父子間的關系逐漸惡化。后大皇子胤禔又因鎮魘胤礽之事被揭發,康熙下令革其王爵,終身幽禁。父子關系已無法挽回。康熙因八阿哥結黨營私曾說:“二阿哥悖逆,屢失人心;胤禩則屢結人心,此人之險,百倍于二阿哥也。” 更是說出要與八阿哥斷絕父子之恩,可見父子間的矛盾之深。立儲的秘密性使得有爭儲意愿的皇子為了儲君之位而使出渾身解數,動作多了、大了勢必會引起皇帝的不滿,這就加劇皇帝與諸皇子之間的矛盾。
三、結語
秘密立儲制度作為一項政治制度,說到底還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為皇權得到穩定的繼承而制定,為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而存在。其實質是通過暗定儲君,使儲君與儲權相互分離,犧牲儲權來保證皇權的權威性,唯一性和不可侵犯性。同時僵化了“君統”與“宗統”之間的互動關系,“君統”壓制“宗統”,甚至需要依靠一個已故君主的權威來實現下一任君主的繼承。所以在封建專制制度下,秘密立儲制度只是對皇權和儲權關系的局部調整,同時權力具有天然的擴張性和膨脹性,在權力爭奪中每一方都渴望掌握更多的權力,所以秘密立儲制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因立儲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但秘密立儲制度改變了傳統的立儲方式,是對中國古代皇位傳承制度一次勇敢的探索與改革,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楊珍.論清朝的儲權[J].清史研究,2002,(4).
[2]楊珍.康熙晚年的秘密建儲計劃[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1,(1).
[3]喻大華.清朝秘密立儲平議[J].明清論叢,2014,(2).
[4]趙爾巽.清史稿(卷二百十六 列傳三太祖諸子)[M].北京:中華書局,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