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在,經濟社會處于轉型升級時期,各種公共危機事件頻發,政府在應對突發危機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不合理的政府行為。通過研究政府行為失范的表現形式,分析行為失范的原因,認為政府在危機治理過程中的合范行為應該從政府行為環境、政府角色定位、提高官員素質、強化監督等方面著手,提升政府危機治理能力。
【關鍵詞】公共危機;行為失范;危機管理
一、危機管理的內涵界定
綜合專家學者的觀點,認為危機管理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持續動態的管理過程,針對潛在的或者當前的危機,在危機發展的不同階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動,以期有效地預防處理和消除危機。
二、我國政府在危機治理過程中行為失范及其表現
當前,我國政府在處理突發性危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還存在著諸多不合理行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執法人員有法不依、執法不嚴
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是政府公職人員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的行為失范。在實際的危機處理過程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行為在社會上造成了惡劣的影響。例如,發生在2010年的山西疫苗事件中山西衛生廳在做鑒定時的專家小組七個成員中有三個是與事件有利害關系的相關專家。這種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情況下做出的鑒定結果遭到了民眾的強烈質疑,使得政府公信力下滑,影響惡劣。
(二)危機管理中信息溝通不暢
危機管理中信息溝通不暢是我國政府在應對危機過程中的一種行為失范,包括政府內部各部門間的溝通不暢和政府與公眾媒體的溝通不暢。特別是在面對由非自然因素引起的危機時,政府在對外的信息溝通上顯得態度消極,常常以“事情正在調查中,不方便透漏細節”為由拒絕回應公眾的質疑,使本就有不滿情緒的公眾更加激動。
(三)危機管理中對公民的救濟不到位
在危機時,無論是為盡快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對公民采取一些緊急措施而使公民合法利益受損,還是因有關部門及其人員違法違規行使行政權力使公民的合法權益受損。事后合法利益受損的公民都應得到公正合理的補償。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公民主要是通過申請行政復議和提起行政訴訟來維護自身受到損害的權利,而我們的政府機關對在危機應對過程中遭受損害的公民并沒有到位的補償。
三、我國政府在危機管理過程中行為失范的原因
我國政府在危機管理過程中行為失范的原因,大致可歸為以下幾點:
(一)行政應急方面的立法不科學
政府立法的缺失是危機管理中抽象行政行為的失范。到目前為止,我國在處理突發性公共危機事件方面出臺了多部法律文件,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自然災害救助條例》等相關法律基本確立。不可否認的是,上述一系列法律為我們處理危機提供了一個保障,規范了現行的應急處理機制。但是,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外,其他法律文件對于危機處理的程序方面,即行政應急程序應如何實施,包括預防程序、信息公開程序、緊急處理計劃程序等多是原則性的籠統說明。
(二)缺乏信息溝通制度規范和技術支持
信息溝通制度的不完善是導致政府在應對危機時信息溝通失范的一個重要原因。現有的法律文件并沒有對于政府和公眾、媒體的溝通并沒有法律上的硬性規定,更沒有針對外部溝通的有關程序的說明,這就導致政府在信息公開方面處于強勢地位。其次,缺乏相關技術支持也影響了政府應對危機時的信息溝通。
(三)在危機管理過程中缺乏對政府的有效監督
首先政府實際上同時承擔著監督者主體和客體的雙重角色,這種自我監督顯然缺乏效力。其次作為外部監督主體的各級權力機關、政黨和人民政協、司法部門在政府的危機管理中的監督分工和責任不明確,且各監督主體受制于監督客體,缺乏相對獨立性。
四、規范政府在危機管理過程中行政行為的措施
要想使各級行政組織能在危機管理過程中正常運轉,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進一步完善危機管理法律體系
“依法行政是公共管理的職業規范,是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公共管理體制的必要途徑”[3],而科學合理的法律法規是依法行政的前提。我國應進一步完善行政應急程序及其相關法律法規,在今后的立法或者對相關法律的修改中,注意對相關缺失內容的完善,特別是增加行政應急措施中對相關程序的規定。另外,還要加大對危機管理過程中公職人員違法犯罪行為的處罰力度,提高其犯罪成本,維護法律尊嚴。
(二)完善信息溝通制度和技術支持
政府信息公開已經成為現代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維護政府廉潔形象的重要手段。[4]良好的信息溝通在危機管理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信息溝通制度應該有法律上的保證,各級政府也應該制定具體的實施辦法和細則,從法律和制度上提升信息溝通的地位,迫使相關部門及其人員從態度上重視信息溝通。此外,應該提高對政府在危機管理過程中所需要的有關技術支持,重視現代科學技術在危機管理中的應用。
(三)完善的危機管理的監督體系
完善的監督體系可以有效減少政府在危機管理過程中的行為失范。首先要明確各監督主體的監督職責;其次在行政監督體系中,應重視外部監督機制的建設,重視外部監督各主體職能的發揮,而其中各級權力機關和司法機關的監督又都依賴于政治體制的改革,只有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各外部監督主體才能取得真正相對獨立地位,才不會受制于監督的客體,才能真正擔負起監督的職責,約束危機管理過程中政府行為,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參考文獻
[1]季衛華.論我國行政緊急權的運行及法律規制[J].法律適用,2010,(2).
作者簡介
原青苗(1992-),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山西晉城,學歷:碩士研究生在讀,單位: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710000,研究方向:公共管理文化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