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十八大以來,在我黨持續高壓反腐、從嚴治黨的大背景、新常態下,一些黨員干部思想動搖了,認識模糊了。有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寧可不做事,也不做錯事,終日“平平安安混日子、庸庸碌碌占位子”。省委書記李鴻忠曾為為官不為的人畫了像,歸結為“四類先生”,即“兩不先生”“南郭先生”“撞鐘先生”“好好先生”。這些問題,無論是不想為、不會為,還是不敢為,歸根到底是不作為、不擔當的表現。
針對這些問題,中央頒布了《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規定(試行)》。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又審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問責條例必將成為全面從嚴治黨的利器。前不久,省委通報了50名履職盡責不力的省管干部,其中組織調整28人;黃石市委在全市開展的不履職盡責問題專項整治中,下發了19期履職盡責情況通報,先后有82名干部受到處分。這些規定、文件的出臺和運用,足以表明從中央到地方對處理為官不為干部的堅定決心,且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古人說:“不患無策,只怕無心。”就是說,一個人的學識、能力、才華很重要,但缺乏責任心,就不堪大用。擔當責任,沒有地位高低之分、崗位輕重之別,關鍵是增強責任感、事業心。過去,陽新縣木港鎮棗園村,荒山雖多,卻不值錢,年年無人問津,每逢山上發生火災,不僅要被罰款,還要被問責。支部書記柯金華2005年走馬上任后,經過多方調研、請專家論證發現,杉樹生長快、價值高,并且與棗園村的土壤氣候十分相配,于是選擇植樹綠化作為棗園富民強村之路。目標確定后,他將目光盯住了村里2萬多畝山場。十多年來,他帶領群眾在30平方公里的版圖上,種下了400萬棵杉樹苗。據估算,該村林業經濟價值可達2億元。昔日茅草叢生的荒山野嶺,變成了“綠色銀行”;過去的集體經濟“空殼村”、貧困村,打造成了生態產業示范村、鄉村旅游明星村。
當前,少數黨員干部為了個人的政績或個人的利益,在困難和矛盾面前,“私”字當頭,不愿承擔應有的責任,導致政令不暢、發展緩慢,群眾的訴求不能及時有效解決。在深化改革方面,有些同志過多考慮部門利益,忽視全局利益,思想不解放,不敢啃“硬骨頭”“涉險灘”。由于怕擔責,不少部門辦事人員常以業務不熟悉為由,對接手的審批事項拖著不辦,或是跟上級反復請示,必須要單位一把手、更甚者要縣領導簽字才能過關。部門之間層層“推權”,表面上不要權,實際上是要權,有利的要,不利的不要。層層推權,使得一些企業主苦不堪言。
干部就要有擔當,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如果只想當官不想干事,只想攬權不想擔責,只想出彩不想出力,遇到矛盾繞著走、碰到難題往后退,那就沒有資格做黨員干部,更沒有資格做領導干部。
(作者系陽新縣委副書記、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