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凌云
習近平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改革開放30多年的粗放式增長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也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資源緊缺與環境脆弱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迫在眉睫。
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性
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十三五”期間,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目標是: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主體功能區布局和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要實現這些目標要求,并非易事。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必然舉措。當前,我國經濟正在進入“新常態”,增長速度由高速轉向中高速,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發展方式由粗放型轉向集約型,發展動力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呈現出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態勢。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必須摒棄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注重經濟發展的“質”。因此,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就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成功轉型的必然舉措。
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30多年快速發展所積累的生態環境問題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和身體健康產生嚴重影響,引發大量矛盾和沖突甚至環境群體性事件,這是全黨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是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解決的重要課題。因而,提高生態文明建設能力,積極建設生態文明既是推進國家治理整體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關系到全面深化改革的速度和質量。
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十二五”以來,盡管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歸結起來,生態文明建設存在以下問題:
實踐落后于理念。實踐中,經濟建設依然重于生態文明建設;各級干部、企事業單位或者公眾,沒有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方位的生產生活方式變革、產業結構調整,要求政府轉變職能和工作思路,企業采用節能減排新技術推進綠色生產,個人身體力行綠色生活方式。
建設理念同管理體制之間存在矛盾。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具有整體性和統一性,需要統籌謀劃。而現行生態環境管理體制則是條塊分割的,致使很多政策無法切實落實,極易造成相互推諉的現象。環境保護部對地方的管轄權相對有限,地方環保機構在同級機構中往往處于弱勢地位,權力有限。目前的區域環境督查中心在設計之初就存在缺陷,權限不足,難以對地方的監督形成威懾。
生態文明建設的公眾參與水平還比較低。由于我國公眾生態文明素養普遍不高,缺乏科學技術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專業知識,理解和辨識生態環境風險的能力較為有限。盡管相關法律制度對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有所規定,但缺乏可操作性和激勵機制,且目前我國環境信息公開比較有限,因而公眾的參與并不十分有效。與國外不同,我國法律規定,公眾沒有直接利害關系或者直接受到損害,不能對損害了公共環境利益的環境違法行為提起訴訟,所以當環境公益受到侵害之虞,“不告不理原則”的存在使得公眾無法有效參與并維護環境公益。
法律體系不健全,存在執法不嚴現象。隨著時代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現行環保法律法規已經顯得有些落后。環保相關法律多是原則性的規定,沒有細化,不具操作性。而在環境執法領域,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問題還比較嚴重。
干部考核體系還沒有充分反映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生態目標往往是排在其他目標后面的選擇,這就使一些地方政府常常以犧牲環境指標來完成其他指標。
生態文明建設的途徑
切實保障政策協同化。要建立起系統化的生態環境政策體系,全面實現政策“綠化”。生態環境政策不能被看作是環保部門的政策,而應是針對生態環境“問題群”的一個“政策集”。所以,要制定具體的戰略規劃,明確重點環境領域的政策優先權;生態環境戰略目標和政策目標整合到其他領域的政策之中,防止政策沖突;政策資源配置方面要特別強調部門間的協同。
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和法治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要落到實處,還必須有成熟的制度體系,主要包括生態文明建設各主體間的責任分工與平等協商機制、公權力運行的規范機制、促進經濟與生態共贏的發展機制、生態治理的成本控制機制、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生態制度體系。
大力加強生態技術創新與應用。經濟步入新常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產業升級轉型,實行綠色生產、清潔生產,關鍵在于技術創新。因此,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應該格外重視創新型生態科技隊伍建設,建立有利于激勵自主創新的獎勵制度,建立多元化的生態科技投入機制,鼓勵企業不斷開發新能源技術,大力發展生態環保技術,同時加強生態技術的推廣,從源頭和末端上減少污染源和污染物的排放。
提高社會主體的生態文明素養。生態文明建設主體包括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等,其生態文明素養極大影響著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效和水平。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要發揮主導和監管作用,維護生態安全、權益、公正,加強生態文明的制度供給,形成利益導向機制。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企業不能僅滿足于符合環保底線標準,要更好地履行企業的生態責任,積極創新,在生產、經營、管理的每一個環節都做到節能環保。對于公眾個人來說,應該掌握生態文明相關知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判斷和選擇。
完善領導干部考核機制。各級領導干部應牢牢記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徹底轉變以GDP論英雄的觀念,積極學習研究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知識、案例,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能力和水平。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績考核機制,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和環境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對于有損于生態文明建設或不作為的必須限制提拔并給以懲戒;而對于推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干部,則必須表彰和晉升。通過完善獎懲制度,督促各級領導干部做生態文明的引領者、推動者和實踐者。
(作者單位:武漢商學院人文素質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