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八大之后,對破格提拔年輕干部已經收緊、從嚴。新的干部選拔要求,被認為是“干部年輕化”實行三十多年來的一次糾偏和校正。
“干部年輕化”的提法,最早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當時干部隊伍出現了嚴重的青黃不接。鄧小平、陳云等老一代領導人提出了干部年輕化的思路,與當今民眾對提拔年輕干部動輒質疑的態度不同,那時“年輕化”受到社會廣泛支持。當時受益于年輕化的政策,一批年輕人嶄露頭角。
不過,據全國人才研究會副會長、原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院長王通訊的觀察,2005年以后,在一些正式文件中,很少再出現“干部年輕化”的字眼了,更多的提法是“選拔年輕干部”。王通訊的理解是,“化”具有徹頭徹尾、徹里徹外改變的意思,就是年紀大的干部要讓位于年輕干部,而“選拔”就沒有一定要“化”的意思了。
2009年,中央明確指出了“年輕化”不是“低齡化”。中共十八大之后,選配年輕干部再次出現變化。2013年6月,全國組織工作會議在京召開,習近平講話中專門用一個章節闡釋了他對選拔年輕干部的考慮。他明確表示,優化干部隊伍年齡結構,不是每個班子都硬性配備年輕干部。
在年齡不搞“一刀切”的干部任用思路下,2014年12月,中辦印發了《2014—2018年全國黨政領導班子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不把換屆提名年齡作為干部調整年齡界限。
十八大之后,一些“老將”紛紛出馬,印證了這一思路。2014年11月,58歲的浙江省省委政研室主任舒國增,被任命為中財辦副主任。今年2月,59歲的寧波市委書記劉奇升任江西省委副書記;4月,還差8個月就滿60歲的河南省常務副省長李克,調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5月,59歲的北京市委教工委書記茍仲文升任北京市委副書記。這些干部的年齡在過去會被當成是“船到碼頭車到站”,卻在新的干部選拔任用思路下獲得晉升。
在中央對培養選拔年輕干部的思路作出調整之前,破格提拔年輕干部也出現過不少問題。中組部相關負責人后來也公開解釋,這些年來大多數破格提拔的干部是優秀的,但也存在問題,存在“拼爹”現象,將“破格”變“出格”,選拔工作不透明,暗箱操作,影響了選人用人的公信度。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破格提拔容易出現問題的層級往往在基層,年齡段也集中在“青年干部”身上,這既有暗箱操作的原因,也有政績沖動下,一些地方對破格提拔年輕干部進行“量化”要求。
違規破格提拔年輕干部的做法,也引起了習近平的注意,他在2013年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指出,社會上對一些年輕干部議論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有的簡單考慮班子年齡結構要求,不注意人選內在素質。“有的年輕干部‘火箭式起來,一查都與一些領導干部沾親帶故,瓜田李下還要講究避嫌呢。”
盡管選拔年輕干部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但該項工作的重要性仍不言而喻。習近平也明確表示,對年輕干部中確有真才實學、成熟較早的,也要敢于大膽破格使用,不能縮手縮腳,但破格不能“出格”,不能借“破格提拔”之名行謀私之實。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