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波
1955年共和國首次授銜時,裝甲兵首任司令員許光達專門給毛澤東主席寫了一份“降銜申請”,請求將自己的大將軍銜降為上將軍銜,被毛澤東譽為“這是一面明鏡,共產黨人自身革命的明鏡”。
不要大將軍銜
1908年11月19日,許光達出生于湖南省長沙縣。1925年,17歲的許光達在長沙師范學校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二年考入黃埔軍校,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從1941年起,許光達歷任軍委參謀部部長、八路軍第120師獨立第2旅旅長、晉綏軍區第3縱隊司令員、第2兵團司令員,1950年6月任裝甲兵司令員兼政委。
許光達雖然戰功赫赫,為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他并不居功自傲,而是虛懷若谷、淡泊名利。
1955年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28周年,在國防部舉辦的盛大慶祝宴會上,許光達得知自己將被授予大將軍銜的消息。宴會結束后,一連幾天,許光達內心都很不安。他說:“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多少和我并肩戰斗過的戰友,比如柳克明(直荀)、段德昌、周逸群、孫一中、李劍如……他們把自己的熱血灑在了神圣的國土上。‘一將功成萬骨枯啊!”
焦急不安的許光達,除了當面向賀龍同志提出降銜請求外,還專門給毛澤東寫了一份“降銜申請”。
軍委毛主席,各位副主席:
授我以將銜的消息,我已獲悉。這些天,此事小槌似的不停地敲擊心鼓。我感謝主席和軍委領導對我的高度器重。高興之余,惶惶難安。我捫心自問:論德才資功,我佩戴四星,心安神靜嗎?……
(我)對中國革命的貢獻,實事求是地說,是微不足道的,不要說同大將們比,心中有愧,與一些年資較深的上將比,也自愧不如。和我長期共事的王震同志功勛卓著:湘鄂贛豎旗,南泥灣墾荒;南下北返,威震敵膽;進軍新疆,戰果輝煌……為了心安,為了公正,我曾向賀副主席面請降銜。現在我誠懇、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請:授我上將銜。另授功勛卓著者以大將。
許光達
1955年9月10日
毛澤東拿著許光達的降銜申請,感慨地說:“這是一面明鏡,共產黨人自身革命的明鏡。金錢、地位和榮耀,最容易看出一個人,古來如此!”
中央軍委沒有同意許光達的請求。他又給中央軍委打報告,要求行政降一級,以區別于別的大將。最終,十位大將中,其他九位都是行政四級,唯獨許光達是行政五級。
“糟糠之妻不下堂”
許光達15歲的時候,與恩師鄒希魯的二女兒鄒靖華認了娃娃親。大革命失敗后,許光達與南昌起義部隊失散,回到家鄉尋找黨組織。1928年8月20日,許光達與鄒靖華結婚。因叛徒告密,新婚才10天,許光達就匆匆離開了家鄉,離開了妻子。臨別前,鄒靖華對丈夫說:“你走的路對,我等著你。”這一別就是10年。
1937年,許光達從蘇聯學習結束回到延安,1938年擔任抗大教育長。他多次給妻子寫信,始終杳無音訊。但許光達始終對留在家鄉的妻子忠誠不渝。
1938年,鄒靖華經徐特立介紹來到延安,這對分別10年的情侶終于重逢了。在結婚10周年的紀念日,許光達給鄒靖華寫了這樣一封“情書”:“我們的結婚整整已經有了十年。然而相聚的時間僅僅只有兩個月零二十一天。不知流出了多少傷心淚,也曾受盡了艱苦與辛酸,絲毫也不能毀滅我們鐵的心愿。在生命的途上還會遇到狂風巨濤,像從前一樣的沖破,我們永遠的驕傲自豪。”這份紙頁已經變黃的情書,鄒靖華一直保存著。
建國后,許光達擔任了重要領導職務。按規定,在一些重大禮儀場合,領導夫人可以陪同。鄒靖華卻不愿參加這種活動,因為艱苦的生活使她未老先衰。但許光達每次都拉她去參加活動,對她說:“國家的威儀,不僅僅體現在外表上,而是看一個國家的國魂、士氣、民風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在這方面,你是可以把那些外國武官夫人比下去的。‘糟糠之妻不下堂,這是做人的起碼道德,也反映了社會主義嶄新的道德風尚。何況你我是多年的患難夫妻。”
嚴以律己 寬以待人
許光達從不計較住房的好壞,以全家人能住下為滿足。親朋來了,他也不讓住招待所,只在家里擠著住。管理部門提出給他擴建一所房子,被他謝絕。鄒靖華想使他休息得好一些,便自費買了一張彈簧床,這是他們家里唯一的“奢侈品”。機關行政管理部門知道了,要當作營具報銷。許光達把發票撕掉,告訴管理部門的同志:“這是自家用的東西,又能買得起,讓公家報銷是不合理的。”
不管是在生活上還是在工作上,許光達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在某坦克廠蹲點時,他為自己制定了“三不”規定:“不另外做飯,不安排高級賓館,不要任何特殊照顧。”他常說:“我們共產黨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沒有在生活上要求特殊化的權利。”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是許光達的宗旨。干部找他談工作,他總是主動站起來握手,親自倒茶。逢年過節,他還到警衛員、司機、炊事員家里問寒問暖,對他們的服務工作表示感謝。
在對待子女問題上,許光達要求很嚴格,從不嬌縱。兒子許延濱無論上小學還是上中學,在填登記表時,許光達都只讓他寫母親鄒靖華的名字。許延濱也嚴守父訓,從不向外人泄露自己是大將的兒子。每逢周末,學校門前有一些小車來接學生回家,而許延濱總是背著書包,向公共汽車站走去。由于成績好,學校要推薦許延濱到國外學習,征求許光達的意見。許光達拒絕了,他說,不能因為是國防部副部長的兒子就優先出國。
1969年6月3日,許光達逝世。鄒靖華在整理遺物時,發現在一本《毛澤東選集》的扉頁上,許光達寫就的一首詩:“百戰沙場驅虎豹,萬苦千辛膽未寒。只為人民謀解放,粉身碎骨若等閑。”
1987年,長沙縣政府派人赴京商量許光達80誕辰修舊居、塑銅像事宜。鄒靖華意味深長地說:“請你們轉告父老鄉親、當地政府,感謝他們的一片心意。我的意見,故居不要修,像不要塑,紀念會也不要開,騰出錢來為孩子們修建學校。這樣做,老頭子定會含笑九泉。只要后人不忘記他就是最好的紀念。” (曹世明薦自2016年2月22日《中國紀檢監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