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亮
在過去八年有余的金融危機當中,金融圈子的神秘面紗終于被一層層撥開了。美國大型投資銀行作為華爾街金融食物鏈中的中高端,其隱秘的運作方式越來越多地被披露,使人們管中窺豹,得以觀察到金融市場所謂“無形的手”背后的有形之手。
其中,“點詞成金”就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
制造各種概念獲利
何為“點詞成金”?一個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高盛集團前首席經濟學家奧尼爾創造出來的新詞:BRICS(分別是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中國China國名英譯首字母,后又加入南非South Africa),中文名常譯為“金磚國家”。
眾所周知,自從2001年奧尼爾提出這樣一個富有吸引力的新詞至今,這些國家經歷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所難以企及的經濟增長期,國際影響力也與日俱增。自然,看好“金磚國家”的企業和投資者們賺得盆滿缽滿,高盛集團也在這些國家金融市場上成為具有極大影響力的大贏家。
高盛等大投行有了“金磚國家”這個成功的典范,也就有了再次預言并吸引投資者追隨的籌碼,那么未來再如法炮制則并不困難。實際上,大投行也正是如此斂財的。其中僅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有:“迷霧四國”“薄荷四國”“展望五國”“靈貓六國”“新鉆十一國”。請看,這都是些多么炫目的名字:迷霧,給你指明通向人間仙境之途,是說墨西哥、印尼、韓國、土耳其等國將是接替“金磚國家”并更有發展前景的后起之秀;薄荷,一種清涼物,可以說提起薄荷就會使人們的心情感到愉悅,墨西哥、印尼、尼日利亞、土耳其的經濟增長就具備這種氣質……
因此,正如一些投行人士自己所言,即便不相信“金磚國家”,那么我們的菜單上仍然有很多極具吸引力的投資組合,這些組合都將成為下一塊“金磚”。
當世界經濟處于總體上升期時,資金成本低廉,投行一寫報告做鼓動工作,國際投資者就跟進。于是,從東亞到南亞、東南亞,從拉美到中東北非,資金如潮水般涌入這些國家和地區。其實,在投資者與這些國家間作居中調停、牽線搭橋的,包括規劃、制訂投資并購方案的都是大投行。同樣,這些被包裝的國家也有極強的國際融資需求,企業亦有走向世界的愿望。這些國家的企業要在境外股市上市、債市發債、尋求國際銀團貸款等,依然有賴于大投行幫忙安排,并承銷、購買相關金融資產。
至于這些被包裝的國家真正的前景如何,究竟能發展到哪一步,有怎樣的風險等,反而成了不被重視或者可以被忽略的旁枝末節。有成語說“點石成金”,如此看,大投行賺錢真是連塊石頭的成本都不要,是真正意義上的“點詞成金”。
落井下石手段更多
如果僅僅把大投行里的精英看成是只會在持續繁榮的金融市場里面的渾水摸魚者,那就未免太小看這幫整天西裝革履、出入高檔寫字樓以及五星級酒店的高檔中介了。實際上,這些投行通過落井下石的手段“點詞成金”的本領更大。
相信人們仍然記得至今還余波未平的歐債危機,以及著名的PIGS國家。他們包括:葡萄牙(P)、意大利(I)、希臘(G),以及西班牙(S)。眾所周知,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肇始于此。其時,希臘因國債高企、國庫空虛、銀行與財政之間糾纏不清、經濟結構極其單一、經濟增速萎靡等,使其債高難償,希臘的主權債務危機也就由此爆發。然而在那時,希臘的主權債務問題即使在歐洲也有非常強的特異性,是一個特例。只要歐盟及歐洲央行行動起來,希臘的問題是好解決的。然而,因為希臘的經濟盤子實在太小,所以投行和國際金融投機者也很難單獨在希臘危機中撈取足夠的利益。因此,只有將主權債務問題的蛋糕做得足夠大,國際大投行才有足夠空間渾水摸魚、攫取利潤。于是,投行及相關機構“點詞成金”的大網再次展開。它們的第一步是條分縷析地根據自己拿手的方式,列出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的主要特征;第二步是按圖索驥、對號入座,將這些特征(或者說債務危機根源的帽子)一一扣在其他歐元區國家頭上,尋找相似性;第三步是刻意渲染,捏造出一個既朗朗上口又令人悚動的詞匯。這樣,“歐豬”(PIGS)就產生了。
歐債危機發展、蔓延、惡化的路徑也正是如此。繼希臘之后,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一個接一個地落入主權債務危機陷阱無法自拔。當時,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高盛等大投行一邊褒貶著“歐豬”,一邊吹漲著金價、油價。如此,它們在歐債危機當中,利用國際金融資產價格暴漲暴跌的形勢大發其財。這樣“高超”的技術,實在令人咋舌。“歐豬”與“金磚”一樣,都是高盛等大投行“點詞成金”的經典案例,更是它們的生財之道。
國際大投行在金融經濟發達的歐洲尚如此作為,對金融風險防控體制機制多不健全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則更不手軟。自從2015年美國開始逐步謀劃收緊其貨幣政策開始,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金、股、匯價震蕩,糧、油、礦價重挫。國際大投行同樣如法炮制,不失時機地“點詞成金”造出了更多令人們焦慮甚至驚恐的詞。這包括而并不限于“脆弱五國”“不安八國”“麻煩十國”等。越是如此,國際金融市場越是震蕩,那些被其編排的國家,無論最終經濟狀況如何,其實都是“點詞成金”的受害者。
而一旦“歐豬五國”“金磚國家”等沒有更多炒作的價值,這些詞或將立刻銷聲匿跡。目前看,“金磚國家”中,俄羅斯和巴西由于近兩年的經濟狀況不容樂觀,使所謂“金磚褪色”的論調沉渣泛起。
可以說,國際大投行對一個國家無論是吹捧還是貶低,絕大多數都是一次性利用,但其長久的危害和影響卻或將極有損于這個國家的發展。
(摘自2016年5月27日《國際先驅導報》)